
第二章 品味调性之美
在上一章中我们更多地从理论的角度了解了大小调式的构成,现在我们再从音乐内涵方面来品味它们不同的色彩。请回到例1和例2中再次静心聆听,你是否感受到了大调式的明亮热烈和小调式的柔和幽静呢?不同的调式就如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当中的独一无二;它们的性格和色彩就如人的性格一样各不相同。
审视自然中的一切,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具有二分性的特征。例如:人的性别,有男、有女;人的性格,有外向热烈、有内向含蓄;人生的经历,有苦、有甜;自然界的气候,有暖、有冷……而在音乐的世界中,大调式和小调式也是如此。

《收干草人的舞蹈》(1845)威廉·西德尼·芒特(美国风俗画家)

《哀歌》(1866)爱德华·伯恩·琼斯(英国印象派画家)
这个“大”和“小”就是音乐中调的性格,也是作曲家创作作品时最初要建立的情绪和色彩,我们从音乐作品的调性中就能够感受到。就如我们的情绪是开心的还是忧伤的,喜悦的还是愤怒的;画作的基调是热烈的红色还是幽静的蓝色;等等。大调式在音乐中刻画的是明亮、热情、力量、豪迈等情绪色彩;而小调式在音乐中描绘的是柔和、含蓄、温婉、悲伤等情绪色彩。
在确定了调式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确定调的高度,也就是主音。例如是用C大调还是G大调,是用a小调还是d小调,等等。即使同为大调式或小调式,不同高度的主音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主音也就是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所使用的基调音,选择合适的主音能够帮助作曲家在音乐中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音乐聆听同期声
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799年创作的作品。他本人为这部作品增加了一个描绘性的标题“悲怆”,充分表达出了自己当时的激情与悲愤。
这部作品具有大胆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贝多芬将具有极端性的不同情绪并置在一起。音乐中经常出现突强和弦之后紧接着是宁静的抒情段落,之后又会戏剧性地被打断,音乐再次回到快速而激烈的进行当中。贝多芬的音乐经常传递着一种抗争与英雄的情怀。
《悲怆》奏鸣曲是一首能够疗愈受伤心灵的经典之作。贝多芬是一位正直而真诚的大师,他教会了我们如何生,如何死。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
一八一九年二月一日于维也纳市政府
聆听分析
《悲怆》 钢琴奏鸣曲 Op.13(1799)
第一乐章呈示部(第一主题)
庄严、激情,奏鸣曲式的快板

聆听了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1799)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主题,c小调的主音“C”一定还回荡在你的脑海里。作曲家所建立的这个音乐语境,牵动着我们的情绪走进它,并读懂它。但真正的读懂,还需要我们具备更多对音乐细节的认知。一句“我懂你”,看似简单的一个“懂”字,也需要我们具备很多的基础知识。
音乐最基础的元素就是“音”,就如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由文字组成的一样。当我们了解了音乐中这些基本的知识,就离“懂”越来越近了。到那时,当你聆听音乐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听音乐就如读小说一样,心会随之唱响。那些音符其实就是音乐世界的语言,也描绘出了让我们为之欢笑、为之流泪、为之呐喊、为之疯狂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此时的聆听打开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耳朵,同时也打开了我们的心。到那时再去听贝多芬的《悲怆》钢琴奏鸣曲,你就会发现自己更懂得贝多芬了。慢慢地,你也会更明白贝多芬为什么在全聋之时,还能写出如此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并且能够亲自指挥,还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那么来吧,让我们继续漫步音乐的世界,邂逅更多的音乐元素;同时开启我们的耳朵,并带着一颗虔诚聆听的心去与之碰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的听懂每一个音所道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