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女孩成长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个性篇 自信 坚定 优雅,做内心强大的优秀女孩

每个女孩都是一朵美丽的花。她们温柔、善良、甜美、细腻、沉静、纯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女孩都能把握上天的恩宠,把自己的优点发挥出来,让自己更有魅力。有的时候,她们会误入歧途,糟蹋了自身的美。

正如鲜花需要栽培才会更美一样,美玉同样需要工匠的精心打磨,才能展示出真正价值。要让女孩子发挥自己的美,母亲就要帮助女儿发掘她们的优点,同时,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用爱心、时间、精力作为肥料,浇灌女儿那颗茁壮成长的心灵,让她们变得更鲜艳、更美丽。

接纳并肯定自己

一位妈妈对我感叹,说自己的女儿没有一点女人味,从来不穿裙子与皮鞋,只穿运动鞋和牛仔裤,头发老是剪得短短的,行为举止都像男孩子;虽然说现在流行中性美,但女儿这样的打扮,实在让她接受不了;更让她受不了的是,女儿经常对她抱怨,自己为什么是女孩,如果是男孩那该是多么开心的事。

这位妈妈的担心不无道理。随着父母教育子女态度的变化及社会某些因素的影响,现在的一些女孩子越来越趋向中性化。女孩子更独立,更有主见,具备更强的独立意识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女孩子厌恶自己的性别,那样就未免太过偏激。

妈妈首先要让女儿明白女性生来就与男人不同。我的女儿丹丹也曾有过对自己性别的厌恶期。当女儿出现对于性别的厌恶时,我没有急于求成,强迫女儿喜欢自己的性别,而是慢慢让女儿习惯并接受自己的性别。

如果女儿对自己的性别表示反感时,妈妈可以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女儿做女人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当丹丹告诉我她讨厌自己是女性时,我告诉她,接纳自己,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我还告诉了她我自己的亲身经历。18岁时,我在日记中写道:“作为女人,我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女人。”以后的20年中,我努力想抛弃自己的性别特征,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个女人,有时比男人还要男人。但生活告诉我,我错了。38岁以后,我一直在寻找生活的答案,我错在哪里?当我一个人静下来,我才发现所有的不幸福都是我对自己身份的不认同引起的。如今的我会说:女人,首先是个女人,然后才是一个幸福的人。

其次,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实向女儿说明做女人很开心。比如,女人的衣服样式很丰富,有很多化妆品、护肤品挑选。女人的天生特质更是男孩无法拥有的。女人胸部会发育、会有月经,女人会怀孕、生小孩,这是男人不可能做到的。上天给予女人美丽、温柔、敏感、智慧等特征,就应该去接纳,而不是否定。

女性本身的特质不能丢弃。这些特质都是上天赋予每个女人的财富。正是因为我认识到这个事实,从自己的行为上改变自己,如今的我才拥有别人羡慕的幸福家庭。

当然,教育女儿接纳自己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在生活中让女儿慢慢接受性别的差异,并认同自己的性别。只有女儿充分接纳自己的性别,她才会为自己身为女性而感到自豪,自然也就更能发挥女性的特长,从而立足于社会,取得成功。

自信是美丽的绝佳后盾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丽,是上苍赋予女人的礼物。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很懂得爱美了。

有段时间,我的女儿丹丹没事就喜欢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头发有没有型,脸上有没有痘痘,出门只要能有反光的地方,都会瞄一眼,看看自己美不美。以前从不关注的护肤品,现在也格外关心,保湿的、美白的、滋润的……怎么用,怎么保养,说得头头是道。即便如此,她偶尔还是会对我抱怨,自己的鼻子不够挺,嘴巴太大……

女儿的行为告诉我,她长大了。青春期少年喜欢把自己视为舞台主角,把他人都想象为紧盯着自己一言一行的观众,所以她们希望成为人群中最完美无缺的那一个,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

对于女儿的行为,我能理解;对于女儿的抱怨,我没有表示反对。的确,女儿的外表并不是很完美,但是我很喜欢女儿长成这样的外表。她是独一无二的。我告诉她,外表确实重要,但自信比外表更重要。世界上天生丽质的女人是珍稀物种,少之又少,几乎每个女人站在镜前都能挑出外表上的缺点,都不会百分之百满意。正所谓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如果都用一个标准衡量,都追求一个目标,那么,世界就是单调的、极端的、不和谐的了。

外表有缺点很正常,毕竟天生丽质的人少之又少,但外表的缺点可以通过内在气质的提升而改变。有的女性,外表很漂亮,也很会穿衣打扮,给人的第一印象特别好,但因为不自信,缺乏气质,接触久了,让人觉得越看越“丑”。而另外一些女性,她们外表并不出彩,或许脸上有痘痘,或许身材有些臃肿,但因为她们有深厚的学识、优雅的气质,她们在举手投足之间,都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跟她们在一起,你不仅不会觉得她们不漂亮,反而觉得她们很美。这就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差别。内在美能带来自信,有了自信就能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外表,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努力塑造完美的人格魅力,使自己成为充满自信、健康、聪明的“美女”。

当然,自信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自信也需要培养,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培养她们的自信更重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前提条件。当孩子出现种种不自信的表现时,父母要多鼓励,而不是批评和指责。

换牙后,丹丹的牙齿很不整齐,于是,我带她去安装了牙套。刚开始戴牙套的时候,她特别不适应,周围同学都笑话她,她自己也很难过。但我告诉她,现在的“难看”正是为了日后的“好看”,一段时间后,她也适应了。两年后,牙套取下来,看着一口整齐的牙齿,她自己感到特别开心。这件事也让丹丹懂得,有时候经历一小段时间的痛苦会换来长时间的快乐。这让她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不仅生活上有了信心,对学习也热爱起来。

青春期的孩子爱美是正常的,父母不要动不动就挑她外表上的缺点进行打击,这样做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信心。要知道,一旦失去信心,孩子就会越来越痛苦,到时候就算有再多的金钱,再好的条件,也无法改变。与其以后痛苦,不如现在就注重培养孩子的信心。

如果孩子出现自卑情绪时,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消除这种自卑感。父母不要贬损孩子,因为成人的贬抑性评价,是使孩子产生自卑感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刺激因素。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多给予肯定的评价,多进行表扬与鼓励。母亲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与人交谈和交往的活动中,要告诉她们尽可能选择自己擅长的话题与活动项目。这样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充分显露自己的一技之长,从而体验到“我能胜任”的愉悦感。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更要宽容、豁达。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了问题要让孩子冷静地分析原因,然后想办法去克服困难。告诉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操之过急,要给自己一个可能达到的目标。还可以把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子目标,让自己分阶段完成,这样就容易打胜仗,提高自信心。如果一遇到问题就逃避,或自暴自弃,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自卑。

当孩子出现自卑情绪时,父母可以帮她打开交际圈,让孩子积极与他人交往。这是因为,一个人独处,心理活动的范围、内容会变窄变小,只能翻来覆去地想某几个问题,加上个人认识的局限,就会使心理活动走向片面,从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而与人积极交往就不同了,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自己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心理活动就不会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里,性格就会变得开朗。此外,通过与人交往,能正确认识他人的长短处,并通过比较,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学习他人的长处,减少自卑感。

总之,孩子的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一步步地建立。在女儿建立自信的过程中,母亲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母亲的鼓励和暗示能让孩子接纳并肯定自己,让孩子的未来变得越来越美丽。

个性不等于美

曾经看过一张照片,一个初中毕业班的孩子把班上的毕业照放在网上,所有的孩子都穿着奇装异服,头发染得五颜六色的。孩子的本意是把照片放到网上炫耀一番,结果这张照片却引来了一片批评的声音,原因就是这样的装扮实在不符合社会主流的审美观。

很多女孩子,就喜欢追求新奇另类的东西,发型上也喜欢追求所谓的流行。之所以会这样,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第二性征的出现给她们的心态造成了冲击,她们面对自身的变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同时也因为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加之社会、媒体的冲击,促使青少年对许多东西产生兴趣,她们便要通过表现个性、追逐潮流来满足自我意识和好奇心。

其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状态呈现青春期心理的特殊性,她们觉得这个时候的她们已经像个成年人,因此在面对问题时她们常常呈现一种幼稚的独立性。在这样的状况下,社会和家庭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就会阻碍她们自身健康发展,产生叛逆心理。

所以,作为母亲,应特别关注女儿的心理健康,帮助女儿克服一些成长过程中由于生理或心理的变化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帮助她们健康地度过人生的关键阶段。如果女儿不被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父母或群体所接纳,必然会转向非主流乃至反社会群体去寻求肯定与接纳。

对于父母来说,要想帮助孩子走出成长中的困境,就需要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无障碍沟通关系,让她们愿意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理解和尊重时,她们才愿意对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因此,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理解和宽容孩子的青春期反抗行为。随着身体的发育,她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小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会使她们迫切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尊重,得到社会的认可,要求成人对她们平等相待,给她们足够的信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这是青春期的孩子个性发展的转折点。作为家长,如果不能正视女儿的心理需求,不能使她的独立意识、独立人格得到满足,她们就会产生很深的挫败感,从而造成人格上的缺陷,心灵的大门也就不愿意向大人敞开,反抗或我行我素的行为也会日益加深。

2.尊重孩子的想法,认真对待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孩子的想法无论多么幼稚,毕竟是来自孩子独立的思考,对此应该给予鼓励和尊重。比如:无论孩子说什么,你一定要耐心倾听,这是对她人格的尊重,也是你了解她,以便对症下药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你应克制自己的情绪,让她把话讲完,避免打断她或指责她而引起她的不快。当然了,对孩子的话你不能无动于衷,听见了就算完事。你必须对她给出的意见做出反应,比如她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后,家长应当给予积极的评价:这个想法不错,或这里还不太完善,需要改进等。这样的方式可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的情感交流。

3.对于孩子那些有失偏颇的想法,父母要耐心告诉孩子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以及自己不赞同的原因。杜绝简单的否定,或以长辈的身份粗暴地压制孩子的意见。

4.当孩子因不理解父母所讲的道理而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的时候,父母可以选择一些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小事,让孩子到实践中尝试,要舍得让孩子吃苦头。摔了跟头后,孩子会信服父母的判断和预知能力,愿意接受父母的指导和建议,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对于妈妈而言,女儿青春期的偶尔“叛逆”是很正常的事情,这说明她长大了,会独立思考问题了,这也是成长的标志。但是,妈妈要让女儿知道父母固然会理解你的这种行为,但理解并不代表心里不难过。所以,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有了什么想法,要直接向孩子表露出来,不要让他们去猜,更不要对她们横眉冷对。毕竟,父母也需要女儿的理解与关心。

做有内涵的魅力女人

有一次,与女儿在机场碰到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太太。老太太的行为举止非常优雅,就连东西掉地后拾起的动作都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机场很多人都被她高贵的气质所吸引,她赢得无数赞许的目光。女儿也深深地被她吸引了,当我们讨论起这个话题时,女儿由衷地跟我说,有魅力的女人真美。

确实,在我们的生活圈子中,常常会发现有这么一种女人,只要她们一走进某一个圈子,就会吸引好多人的目光。人们都希望能与她们交朋友,主动上前聊天,尽其所能地为她们服务。

这样的女性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不仅能吸引男性,也能赢得女性的赞赏。其实,她们的这种吸引力就是内涵。一个女人只要拥有内涵,那么就算她的长相再平凡,也可以变成一个具有魅力的女人。

外貌不佳并不重要,拥有独特的气质才能让女人拥有永久的魅力。一个女人的容颜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或荡然无存,如果想要得到他人的欣赏,就必须要有丰富的内涵和极致的韵味。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书中提到女人一生的化妆有三个层次,其中第二层次就是改变本质,培养内涵。对于女孩而言,改变本质,培养内涵就需要多多阅读,多多欣赏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多思考,多交流,多关注当下,关注时事,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拥有一颗乐观的平常心。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阅读是提升女孩内在美的基础。妈妈可以在休闲的时间,多带女儿去书店逛逛,买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塑造出了经典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故事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深思。对于年轻的女孩来说,这种思索是难能可贵的,可以培养她们对世界的正面认识。

当然,多读书并不等同于掉书袋子,也不意味着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与世隔绝或者孤芳自赏。林黛玉的形象塑造固然成功,但她的清高在今天的社会中,显然是行不通的。有些时候看的书多了难免会觉得自己懂得比别人多,于是在与人交流中不时会流露出自负的姿态,这些事必须要避免。阅读不是为了让女孩子变得骄傲,而是应该让女孩变得更加平易近人。从文学、军事、政治、传记、历史等不同类型的书籍中,女孩子可以学到的是如何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交往,亲切而博学的女人是很受欢迎的。如果因为阅读而变得自傲,那就本末倒置了。至于一些自怨自艾的女性小说,则不建议女孩子阅读,因为那会让女孩子过分充满幻想,而迷失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中。

其次,品德的培养也是内涵的另一种体现。所谓品德,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于事物的善与恶、好与坏、对与错的评价,以及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联系的一种综合反映。女孩子的一生成功与否,幸福与否,与品德密不可分。品德好的女孩,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收获更多的友爱,成长的旅途也会更加顺畅。

最后,对于女孩子来说,思考也是相当重要的。“思考”是内涵的转换形式,是阅读的回馈方式。我们阅读书籍之后,需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里所谓的“思考”并不仅仅指对于书本内容的思考,而应该延伸至对于人生、世界和自我价值的思索。“思考”之后,具体的体现方式就是“心性”,可以说,“思考”对于女孩内涵的提升,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当女孩学会温柔地处世,拥有独立的人格,懂得用自己内在的修养和高雅气质来弥补长相的不足,那么,即使长得不那么漂亮,也无所谓,因为有气质的女人是很美丽的。青春美貌不会永存,但是气质与魅力却可以让女人美丽一世,让女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不再拒绝长大

女儿有一段时间时不时会对我感叹:“人为什么要长大呢?烦恼的事情一大堆!要为情所困,要为找工作发愁,女人大了还要为自己成为‘剩女’而烦恼,真是想想就觉得很烦。”很多孩子跟女儿有同样的心态,不想长大,不想面对那么多的烦恼,只想做爸爸妈妈一辈子的好宝宝,永远有人来替她们遮风挡雨。

其实,很多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一是因为她们看见成人世界里有太多让她们无法接受的事,就好像丹丹说的那样,情伤、失业危机等,这些事实摆在她们眼前,让她们恐惧和害怕,让她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茫。

二是因为她们对于将要面临的责任问题有一种不确定性。她们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具备了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虽然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口中都嚷嚷着自己已经长大,但在真正的困难面前,她们依旧会退缩,会想去寻找保护伞。

当女儿有这样的念头的时候,妈妈不要太过惊慌,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经历。只要妈妈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女儿成功“心理断乳”,她们就会欣然接受长大的事实。

妈妈放手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这不光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天天坚持。因此,家长除了让她们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愿意坚持以外,更要让她们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是帮爸爸妈妈做。如果她们撒娇,不愿意自己做的时候,父母也要坚持到底,让她明白这是她应该做的。

妈妈要培养女孩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家长往往太宠爱自己的孩子,有些孩子四五岁了还被抱在手上,不肯让他们下地来自己走路,怕摔伤了。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就好像学骑自行车,如果不摔跤就永远学不会一样,如果父母包办了孩子生活中的一切,那么必然会使得他们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让孩子成长的第一步。

妈妈要经常跟女儿谈心,告诉她们妈妈自己的人生经历,让她们体会到其中的幸福和艰辛,让她们对长大成人充满向往。用亲身经历告诉她们,长大并非是一件恐怖的事。恰恰相反,成长的过程是很美好的,成长过程中的风景也是很美丽的。承担责任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当你成功完成一个任务,或者独立解决一个困难的时候,这其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无与伦比的。

当孩子做成了一件件自己想做的事,孩子就不会恐惧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