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章 定计戊辰变法
第十章定计戊辰变法
风雨欲来南唐危。公元968年,正值戊辰龙年,处暑时节如期而至。暑气宛如一只疲倦的巨兽,渐渐收起了它那炽热的爪牙,天气开始有了丝丝凉意。然而,在南唐的宫廷之中,却被一团炽热而紧张的氛围所紧紧包裹,恰似暴风雨来临前那令人窒息的宁静。
这是一个动荡不安、诸侯割据的时代,五代十国的末期,中原大地仿佛一片被战火反复犁耕的焦土。百姓们在战火的肆虐下,犹如风中的残叶,生灵涂炭,苦不堪言。曾经的后周,在历史的舞台上黯然落幕,被宋太祖赵匡胤以一场巧妙的“黄袍加身”篡夺了江山,建立起了宋朝。新建立的宋朝,在赵匡胤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带领下,政治清明,军事强大,宛如一头凶猛的巨兽,正不断地向南方扩张着它的势力范围。
南唐,这个偏安江南的国度,虽然坐拥着鱼米之乡的富饶,经济繁荣,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南的大地上。但它与北宋接壤的地理位置,却让它成为了北宋眼中一块诱人的肥肉。北宋的军队如同饥饿的狼群,在边境上频繁挑衅,每一次的摩擦都像是一颗火星,随时可能点燃一场熊熊大火。南唐的边防形势日益严峻,那些驻守在边境的将士们,时刻都在警惕着敌人的入侵,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坚定。
与此同时,周边的吴越、南汉等国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南唐。它们就像一群伺机而动的秃鹫,随时准备在南唐最虚弱的时候,一拥而上,分一杯羹。南唐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就像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的船只,随时都有可能被巨浪吞噬。变法图强,已经成为了南唐唯一的出路,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急需一盏明灯。
南唐的命运,此刻就像风雨中飘摇的一叶扁舟,在时代的浪潮中苦苦挣扎。而那高高在上的皇宫,虽然依旧金碧辉煌,但却掩饰不住那一丝衰败的气息。宫殿中的人们,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都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就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场旨在拯救南唐、重振大唐辉煌的变法,正如同即将破晓的黎明,即将拉开它那神秘的帷幕。
南唐太子李仲寓,虽然年仅11岁,但他身姿挺拔,宛如一棵在风雨中茁壮成长的青松。他的面容刚毅,眼神中透着一股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果敢。此刻,他在太子太傅韩熙载、太子伴读潘文远、陈守拙、林承武、邱旭的陪同下,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东宫。
东宫,这座见证了南唐皇室兴衰荣辱的宫殿,此刻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发出一阵沉重的声响,仿佛是历史的叹息。李仲寓等人走进宫殿,只见殿内的布置典雅而庄重,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墙壁上挂着一幅幅描绘着大唐盛世的画卷。
右内史侍郎陈乔、内史舍人潘佑、尚书令李平早已等候在此。他们皆是南唐朝堂之上颇具见识与谋略之人,他们深知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犹如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急需找到一处安全的港湾。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忧虑与期待,期待着这场密会能够为南唐带来一丝希望。
众人围坐在一起,气氛略显凝重。殿内的烛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南唐的命运而担忧。李仲寓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站起身来,目光扫视着众人,声音洪亮而激昂:“诸位,如今五代十国割据混战,中原被赵宋占据,我南唐偏安江南一隅,却时刻面临着被吞并的危险。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奋起直追,重振我大唐雄风!”
他的声音在殿内回荡,仿佛一阵激昂的号角,激起了众人心中的斗志。韩熙载轻抚着胡须,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许:“太子所言极是。我大唐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虽国力衰微,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重现往日荣光。”
李仲寓接着说道:“我以为,此次变法当以‘重振唐制、务实革新’为纲领。结合当下五代十国的割据现实,我们需通过中央集权强化、经济基础夯实、军事体系革新、外交纵横制衡四大战略,分阶段实现‘积势-反攻-统一’。我们要用20年的时间,以5年为一个计划阶段,分4个阶段进行系统性改革,实现政治集权......最终反攻中原,建立新唐帝国!”
众人听后,皆为之一振。他们没想到,这位年仅11岁的太子竟然有如此深远的谋略和宏大的志向。陈乔激动地站起身来,双手抱拳:“太子高瞻远瞩,此乃我南唐之幸!我等愿全力辅佐太子,共图大业!”
潘佑也站起身来,眼中闪烁着光芒:“我认为,变法需从吏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入手,方能取得成效。”
李平点头附和:“不错,吏治清明则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则国家富强,军事强大则国家安全。我们当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于是,众人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各抒己见,气氛愈发热烈。殿内的空气仿佛都被众人的热情点燃,每个人都沉浸在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讨论中。
韩熙载率先发言,他对李仲寓提出的变法总纲和总体目标进行了拓展和补充。他说道:“太子提出的四大战略甚是精妙,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注重循序渐进。中央集权强化方面,可逐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但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引起地方的反抗。经济基础夯实,除了发展农业和工商业,还需加强对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障农业的稳定发展。”
陈乔接着就内政改革和整顿吏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今我南唐官场,贪污腐败之风盛行,这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我们需建立一套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对贪污腐败者严惩不贷。同时,选拔人才要注重德才兼备,打破门第之见,让更多有才能的人进入官场。”
潘佑对经济体制改革有着深入的思考,他说道:“改革税法势在必行。如今的税法繁杂且不合理,百姓负担沉重。我们可简化税法,减轻百姓的负担。同时,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可设立专门的机构,为工商业者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农业方面,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李平提出了出台《新唐法典》为变法奠定法理基础的重要建议。他详细讲解了以弱示宋低调发育、联契丹抗宋、打扫周边国家的外交策略:“《新唐法典》可规范国家的各项制度和法律,让变法有法可依。在外交上,我们表面上向北宋示弱,暗中发展自己的实力。同时,联合契丹,让其在北方牵制北宋的兵力。对于周边的吴越、南汉等国,可先礼后兵,逐步消除他们对我们的威胁。”
李仲寓又对分步实施扩军强军、军备升级等军事改革做了解释:“军事改革是变法的关键。我们可在全国范围内征兵,提高军队的数量。同时,加强对军队的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军备方面,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研发新的军事技术。”
众人时而争论得面红耳赤,时而又为一个绝妙的点子而欢呼雀跃。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了无数的火花,每一个建议都像是一块砖石,为变法的大厦添砖加瓦。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众人的意见逐渐统一。李仲寓结合各人提出的思路,最终讲出了南唐变法的总体部署方案。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仿佛是在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此次变法,我们将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第一阶段,用5年的时间,集中精力进行中央集权强化和经济基础夯实。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改革税法,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为后续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再用5年时间,进行军事体系革新和外交纵横制衡。扩军强军,升级军备,同时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联合契丹,消除周边国家的威胁。第三阶段,用5年时间,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提升国家的实力,为反攻中原做好充分的准备。第四阶段,最后5年,向中原发起反攻,实现统一,建立新唐帝国。”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个方案既具有长远的规划,又具有可操作性,是众人智慧的结晶。李仲寓最后要求邱旭起草《新唐戊辰变法总体部署方案(969 - 989年)》,准备报南唐皇帝李煜的澄心堂商议。
邱旭领命后,立刻开始着手起草方案。他深知这份方案的重要性,每一个字都写得格外认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日夜奋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结合众人的讨论意见,终于完成了方案的起草。
这份方案详细地阐述了变法的目标、战略、具体措施和时间安排,是一份全面而细致的改革蓝图。当邱旭将方案呈递给李仲寓时,李仲寓仔细地阅读了一遍,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邱旭,你辛苦了。这份方案写得非常好,条理清晰,内容详实。我们这就将它呈递给父皇,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支持。”李仲寓说道。
于是,李仲寓带着《新唐戊辰变法总体部署方案(969 - 989年)》,来到了李煜的澄心堂。澄心堂内,李煜正坐在书桌前,看着一幅字画。他的神情略显疲惫,仿佛被国家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李仲寓恭敬地行礼后,将方案递给了李煜:“父皇,这是儿臣与诸位大臣商议后制定的变法方案,希望能够拯救我南唐于危难之中,请父皇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