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研究文献
经典化是一个过程,通过传播接受完成,传播接受史就是经典化的历史,所以经典化研究必须以传播接受文献为依据。但是,长期以来,传播接受文献的搜集、整理并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迄今为止,尚无一部系统的中国现代新诗传播接受文献资料,严重制约着对新诗创作历史的认识,影响着对现代新诗经典化历史的把握。在这个意义上,系统搜集、整理与集成现代新诗传播接受文献,是新诗研究领域迫在眉睫的学术工程。
近百年里,新诗传播领域文献无以计数,哪些属于我们所说的现代新诗传播接受文献呢?这与传播对象、传播时段、传播效果等密切相关。传播对象是中国现代新诗,即1917~1949年的新诗;传播时段是1917~2017年,刚好一百年;具体文献有新诗手稿、新诗通讯、新诗广告、新诗动态、新诗创作谈、读者来信、新诗批评、新诗研究文章、新诗别集、新诗总集、新诗序跋、文学史著中的新诗章节、新诗史著、新诗研究论著、新诗导读本、新诗学位论文、新诗教材、新诗朗诵光盘、新诗歌曲磁带、新诗词典、新诗人年谱、新诗编年史、新诗书目索引,等等。这些文献的传播效果,有些是诗人层面的,是诗人的诗学表白与宣传;有些是专业读者层面的,是一种理论思考与话语倡导;有些是大众读者的阅读感言;有些直接参与了新诗的历史进程,影响了新诗的发展走向,推进了新诗品格的生成;有些则是事实追叙与研究,是相对客观的陈述,未能影响新诗自身的发展。有的篇幅简短,只言片语;有的则属于鸿篇巨制。有的是宣传广告,煽情文体,标题党;有的则是客观言说,理性分析。有的属于诗歌作品,有的则是理论文章……凡此种种,特点各异。面对这些繁复的文献,我们集成的依据是“传播接受性”,即它们既要具备传播性,又必须具有接受性,二者缺一不可。
新诗传播接受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传播接受文献散落于不同的期刊、书籍等载体,浩如烟海,搜集、集成工作相当艰难、复杂,那么现有的文献汇编基础如何?存在哪些重要的问题?究竟应该如何搜集、集成?应采用怎样的集成思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