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并嘎村卷:集中力量办大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一只小脑袋、长脖子、身体宽扁的幻龙在蔚蓝色的滇黔古海游弋,它一会儿向上用尖牙叼食海面下的小鱼小虾,一会儿又俯冲向巡游的鱼群。偶尔它也会在海滩登陆,在长满植被的远岸中寻觅食物。正当它心满意足慢慢地爬回海边时,几颗流星划破了天空,此时,大地和海面颤抖起来,海水像沸腾了的开水一样不断上涨,发生在遥远地方的地球板块运动,将这里的海洋变得越来越深,淹没了沙洲和岛屿。幻龙失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只能无奈地消亡,一些没有腐朽的躯体被压入地层,慢慢变成了化石……这是距今2.1亿年前的中三叠纪。[1]无数次斗转星移,历经多次造山运动,这个地方的地壳不断上升,形成高原,高原又经烈日、雨水的曝晒和冲刷,逐渐形成了峰林、峡谷、湖泊、溶洞、暗河、漏斗、天坑和地缝。尽管这里早已没有大海,但层峦叠翠的山峰又如波涛般滚滚而来,形成了山峰的海洋。

图1 贵州省兴义市的万峰林

图片来源:《第3名 万峰林:高原上的心跳》,《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10期。

2009年秋天的一个清晨,天还未完全亮,从一座用黄泥和竹杆做墙、茅草作顶的屋子里走出一位头裹包巾、身着苗族黑衣的老妇,她微佝的背上还背着一个正在熟睡的小女孩。老头子因病瘫痪在床多年,儿子因交通事故死去,儿媳不堪生活重担抛下女儿改嫁他村。现在这个家全靠老妇一人在田里的劳作支撑,她的家就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雨樟镇并嘎村[2]

我们选取黔西南州作为调研地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一 有利于考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了解社会发展政策实施机制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关键在于农村,“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能否借“精准扶贫”的东风,跟上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是关键中的关键。因此,观察和跟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脱贫攻坚实践,发现其问题、总结其经验,为当地的发展甚至国家的政策制定出谋划策,是社科院学者的使命和责任。

从研究代表性来讲,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其独到的优势。黔西南州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其州府所在地兴义市位于南贵昆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有“三省通衢”之称。在以兴义为中心200公里半径地域内,是一个没有中等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空白地带”。这无疑能为学者提供一个其所期待的“从穷到富”、“从小到大”的区域发展的鲜活样本,有利于考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精准扶贫”带动下的社会发展变迁,了解社会发展政策的实施机制。黔西南州内居住着布依、苗、彝、回、汉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42.47%,[3]少数民族村寨的贫困率高。我们的样本村并嘎村就是苗族、布依族与汉族混居的村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总数的84%。以这个村为样本有利于具体考察党的扶贫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中的决定性影响。

二 有利于考察在恶劣自然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如何走出一条脱贫共富、全面小康的路子

黔西南州全州总面积的71.5%属于“最脆弱的人类生存环境”——喀斯特地形地貌,是“滇黔桂石漠化连片贫困山区”的腹地:全州八个县市中就有7个国家级贫困县,“十三五”时期尚有43.23万人需脱贫,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目前,黔西南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脱贫攻坚任务重;二是产业支撑力不强;三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四是城乡统筹进展缓慢;五是财税收入增长乏力;六是政府自身建设还需加强。[4]黔西南州的优势与劣势一样明显,它的前行之路注定不是平坦的,但它所取得的每个进步都能够体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

三 有利于考察“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新型发展观在石漠化山区的实践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考察贵州时提出的殷切嘱托。石漠化是贵州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的生态瓶颈,它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山下水花花流,山上水贵如油”就是对它的形象描述。2004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贵州省的石漠化土地面积有约2.1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2.2%,并且还在以每年993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专家预测,照此速度退化下去,再过50年,土地资源匮乏的贵州省将无地可耕!遏制石漠化是贵州省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黔西南州的石漠化问题严重,同时它作为珠江水系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高,但又急需发展经济以摆脱贫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的标准高、难度大。为解决这一难题,黔西南州坚持开发式扶贫、产业化带动,近年来把生态治理、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出产业化治理石漠化新路子,总结出了生态与产业结合的“晴隆模式”、“顶坛模式”、“坪上模式”和“者楼模式”,干部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山旮旯里种花椒、石槲、砂仁和金银花等经济作物,这不仅能助力脱贫还能保持水土,在贫瘠的土地上锤炼出了“贵州精神”。当然,与石漠化的斗争仍然在进行,这也是一场人类自我拯救的持久战。我们不能缺席这一场山民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探索与奋斗。

那么选取并嘎村作为样本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作为贫困山区中一个并无特殊优势的村落,并嘎村近年来的发展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在外力助推,尤其是精准扶贫政策的助力下,在短时间内迅速脱贫。这种扶贫模式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怎样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课题组从2016年8月起对并嘎村展开了四次调研,同时还走访调研了其他一些村庄,如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和兴义市沧江乡祭山林村等。这些村同并嘎村一样都是或曾是贫困村,我们希望从它们的对比中,能够发现扶贫政策在不同村的落实过程中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此外,课题组还于2017年11月18日在贵州省兴义市举办了“精准扶贫:理论、政策与黔西南乡村的实践”研讨会,与22位来自一线的扶贫干部就精准扶贫事业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我们也会将基层干部的心声、建议和提出的问题写入我们的报告之中。


[1] 此处描写未经科学证实,为作者根据化石形态进行的想像描写。

[2] 并嘎村以前属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后划转给义龙新区。

[3] 《黔西南州基本情况》,黔西南州人民政府网站,2016年11月21日,http://www.qxn.gov.cn/ViewGovPublic/QxnGov.TZFF.TZZN.1/174152.html。

[4] 《2018年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黔西南州政府办,2018年1月15日,http://www.qxn.gov.cn/ViewGovPublic/zzfgzbg/217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