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本书综合服务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规范分析与数据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见图1-1)。
(一)服务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结合新兴古典经济学等理论,多学科理论交叉综合运用
综合运用服务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理论,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农业的关系,从分工、交易成本、产业链整合理论多角度解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全面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的形成机制、外溢渠道,进行效应测算。
(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多种计量方法、多层面检验测算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
国内关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成果中,定性的多,定量的少。本书力图克服这一缺陷,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注重分析各个组成部分的互动关系和结构优化,将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定量测算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对农业的影响,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提供的方法实证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多种计量方法(面板数据、门槛效应、DEA、SFA)、多层面检验测算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的存在性、大小和外溢渠道,并在定量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优化进行定性的分析。
(三)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本书通过实地调研,从已有研究文献中发掘理论前沿,梳理研究路线,在理论分析和对农业生产性服务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内容及组织形式选择模型,并利用全国4个省份1172份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值无序响应模型(mlogit模型)对农民农业生产性服务选择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性服务模式选择的因素。
(四)历史检验和横向对比相结合方法
本书既分析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特征和演变规律,又总结发达国家经验;对比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深入探讨在转型过程中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供给现状、需求影响因素,从具体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扩大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的路径,使对策更具可行性和针对性。

图1-1 本书研究技术路线
二 数据来源
本书研究数据来源如下。
第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等统计年鉴。
第二,由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及项目组实地调研所得的住户问卷调查数据资料,主要包括辽宁、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区的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