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服务经济学理论
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一个西方经济学分支。美国经济学家维克托·福克斯(1987)在其著作《服务经济学》中较早地系统地以美国为例阐述了服务经济的理论构成,并把研究聚焦于服务业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上[1]。加拿大经济学家格鲁伯和沃克在1993年出版的著作《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中,则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服务业生产率变迁、就业及服务贸易等问题,并着重研究生产性服务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对系统研究服务经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服务经济的研究日益系统化,瑞典经济学家詹森2006年完成的《服务经济学:发展与政策》系统地阐述了服务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指出服务经济学包括服务经济成因、服务结构、服务成本等,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服务经济理论[3]。
本书以服务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论基础,依次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形成机制、外溢效用和结构优化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二 分工与产业链整合理论
(一)分工理论
服务业的发展源于分工。最早提出分工理论的是斯密,斯密认为分工来自交易,而交易的扩大又会促进分工的发展,分工可以带来劳动者技能提高,节约劳动时间,还可以促进机器的发明与使用[4]。阿林·杨格(1996)拓展了斯密的分工理论,他认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会带来迂回生产方法,这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规模效应的扩大会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成本下降会带来家庭购买力提高,进而扩大市场规模,这会使分工进一步深化[5]。杨小凯和赖斯(1994)则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原理建了一个分工内生演进模型,从内生角度阐述分工的深化能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更进一步地,他们还论证了过度分工会导致交易费用增加,进而导致增长率下降[6]。
(二)产业链、价值链整合理论
产业链的概念起源于17世纪中后期的古典主流经济学家对劳动分工、专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分析。现有研究认为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产业内形成链条式合作经济关系,产业链整合有利于产生产业协同效应,完整、层次性强的产业链对产业向高附加值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价值链(value chain)概念则最早由迈克尔·波特(Porter,1985)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时提出并运用。他认为不仅企业内部有链条,任何企业单位都和其他的经济单位有着相连的价值链条。公司的价值创造既包括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基本活动,也包括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支持性活动,从而形成一条价值链[7]。
利用分工与产业链、价值链整合理论,本书从发挥农业产业链利益主体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角度出发,构建数理模型,阐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分工和减少交易成本的机制,以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解决中国农户生产小规模与经营大市场矛盾、形成对农民增收的外溢效应的作用机制。
三 农业经济理论与农户模型
(一)农业经济理论
现代农业经济理论基础源于新古典经济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资源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农产品贸易经济等学科出现,构成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美国有学者将农业经济学划分为农场管理学和农业经济学。农场管理学解决个别农场内部组织和管理问题,农业经济学解决农业公共关系问题。在中国,农业经济学很少涉及生产力的研究,更多的是生产关系及制度研究。中国当前农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既以西方主流农业经济学为基础,也结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解决农村现实问题,明确怎样正确对待农民,强调为党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农户模型
国外有关农户行为的研究较多地使用各种微观农户模型,通过各种微观模型来研究经济主体选择行为,已成为农业经济学研究农户行为的主流方法。农户模型的产生和发展是农业经济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它为分析中国农户经营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本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的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对农户本身利益的影响以及农户生产性服务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基于农业经济理论及新发展起来的农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