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更是实现了十二连增。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世界发达农业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获利能力、生产效率、专业化和规模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传统农业“小生产,大市场,总量大、质量低”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现代高效农业所占比重较小,农民收入偏低的实际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现阶段,在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国农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如何通过改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中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是调整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命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
从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无论是生产组织规模较大的美国农业,还是规模相对较小的日本农业,都注重依靠专业化分工形成的直接或间接向农业生产过程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加速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现代化。在中国,由于长期的“重工业,轻农业”思想,人们更多地注重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对生产性服务业在改造传统农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实际上,作为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提供中间服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其发展对农业产业链的价值提高、提升农业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二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理论上,基于规范的理论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互动的机理,阐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的具体表现及作用机理,结合实证检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的存在性及溢出渠道,可以深化现有的服务经济理论,尤其是加深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
实践上,本书结合调研数据,论述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外溢效应的条件及微观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外溢效应发挥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发展机制与框架,对如何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如何利用农业生产性服务提升农业效率、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从而衍生出了较为丰富的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