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一)评价方法说明
对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指标权重的设置,这些前文均已完成,此处不再赘述;其次是相关指标的赋值,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每一个三级指标均有更为细致的赋值标准,课题组依据《中国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标准》对每个三级指标赋值,取值区间为0~10;最后是在细化指标赋值的基础上,用每一具体的评价得分乘以相应的权重再累计求和得到某一具体地理标志的最终得分。出于评价的习惯,最终的评价得分统一为百分制。
(二)年度强竞争力地理标志品牌分析
依据上述评分方法,本报告遴选出强竞争力地理标志品牌,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中国强竞争力地理标志品牌

表5 中国强竞争力地理标志品牌-续表

从区域分布来看,强竞争力地理标志品牌拥有数量较多的省份包括江苏(6个)、四川(5个)、浙江(5个),由此可见,若是从产业链的视角考察地理标志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则不仅要求地理标志产品具备地域品质特色,还需要成熟的产业发展环境,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区域内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的形成。图1分析了强竞争力地理标志品牌的类别情况,由图可知,水果蔬菜类占比最高(共有10个地理标志品牌,占比为20%),其次是酒类、茶类以及工艺品类,分别有8个、7个和7个。

图1 强竞争力地理标志品牌类别情况
(三)中国地理标志总体品牌竞争力分析
在分析强竞争力地理标志品牌的基础上,本报告还针对中国地理标志总体品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图2显示了本次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得分的分布状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国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得分呈现明显的左偏性;所有样本计算所得的品牌竞争力评价得分为53.743(见表6),由此可见,中国地理标志产业化进程总体较慢,地理标志的品牌竞争力尚弱;与此同时,低于样本平均值的地理标志为2479个,超过半数,可以看出,在地理标志总体品牌竞争力不强的情形下,多数地理标志还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真正形成品牌竞争力的地理标志精品并不多见。

图2 中国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得分
为进一步剖析中国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得分不高的原因,本报告进一步比较了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得分与实际得分,以此剖析中国地理标志形成品牌竞争力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具体的对比分析如表6所示。
表6 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理论得分与实际得分

从表6中可以看出,在所有的二级指标中,地理标志产业基础和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潜力的失分比例是比较高的两项(失分比例超过50%);而地理标志市场影响力和地理标志社会生态影响的失分比例较小(失分比例低于50%),其中地理标志社会生态影响失分比例最低,失分率[1]低于40%,由此可见,地理标志的发展对促进地方就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也是很多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独特的产品特质以及浓郁的人文情怀,其市场影响力表现也较为优异。但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目前地理标志产业基础还较为薄弱,故而产业发展的潜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再分析更为细致的三级指标可以发现,地理标志产业产值是地理标志未能形成品牌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方面,这与地理标志产业产值在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较高有一定的关系;从失分比例来看,其失分率也略高于样本平均水平。如前文所述,产业规模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地理标志管理是由不同部门割裂进行的,故而部分地理标志在申请时存在申请主体不统一,不同主体存在利益冲突的问题,致使有些地理标志存在“小而不精,大而不强”的现象,未能形成产业合力,削弱了其品牌竞争力。与之相呼应的是地理标志产业基础中的基础设施状况指标和产业发展潜力中的产业链完整程度指标,其失分也较为严重(基础设施状况失分3.635,产业链完整程度失分4.739,这两项失分的绝对值在所有三级指标中排在第二位和第四位)。此外,产业发展潜力指标中的技术创新指标的失分值也较高,为4.193,在所有的三级指标失分中排名第三。技术创新是提高地理标志产品品质、提高其附加值的主要途径,虽然地理标志产品是特定产地的初级产品,并且以特定地域的特定工艺为特色,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变,在缺失工艺、技术升级更新的情形下,其核心竞争力也会慢慢流失。此外,国际市场开拓的失分也达到了2.692,在所有的三级指标中排名第五。随着国际分工与协作的日益密切以及技术条件的发展(以电子商务和冷链物流为代表),我国不少地理标志产品已经走出国门,远销海外,但是综合而言,这一进程还比较缓慢,提升产品品质、开拓国际市场是未来我国地理标志增强品牌竞争力的一个可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