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农村留守儿童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指的是由于城乡一体化而促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寻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未成年子女无法随迁进城,导致部分未成年子女脱离父母直接照料和有效监管的一种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与一系列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反过来,留守儿童问题唯有靠城乡社会综合治理和乡村社会振兴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但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不能等。近30年来,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大量政策建议,最终促成《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出台,标志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该文件指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部分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这是国家文件第一次采用心理学专业规范术语揭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的风险及其产生的心理与教育机制。
然而,这只是我们认识留守儿童的一个方面。留守儿童作为积极能动的主体,其内在的力量和优势并没有被充分认识,这将不利于留守儿童群体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过分凸显留守儿童群体生存过程中的“缺失”或“剥夺”,客观上可能加剧群体外成员对于留守儿童的群体偏见和消极刻板印象,引发留守儿童群体内的人格认同和行为固化,这将成为他们学校投入和社会融合进程中新的社会心理阻力。另一方面,过分强调留守儿童的心理脆弱性,容易因湮没在社会同情氛围中而忽视了留守儿童自身发展的积极动力。
《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研究》就是为此做出的初步努力。作为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资助出版项目“童享阳光”书系的第一本,本书在前期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选取若干种相对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展开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涉及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方法、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心理功能等方面,希望提供一种认识和洞察留守儿童群体心理特点的新视角。全书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总论,侧重从积极心理取向出发,特别是从自我、人际和文化三个向度对可能发挥保护性作用的若干种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文献梳理。其中,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比较重要但后续章节不再涉及的部分,则尽量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做好铺垫。
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对“坚毅”“勤奋”“共情”“生命意义”四种积极心理品质进行系统研究。在整体研究设计思路上,我们试图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中英文语境下的词汇学分析和最新文献梳理,增强我们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外同行对话交流的能力。
二是注重研究工具的原创性开发及其心理测量学检验,试图编制反映农村学生教育生态背景、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工具。
三是充分运用实证调查数据揭示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及其个体差异。为了保证数据分析结果的完整性,本书保留了看似简单甚至略显累赘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描述性分析。整体而言,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并没有表现出严重损伤,这坚定了我们对于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发展可能性的信念。
四是采用模型建构方法考察积极心理品质的功能,特别是对于提升学业成就的作用。以学业成就为结果变量,并不意味着积极心理品质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学业成就方面,而是希望本研究结果能够为将来开展留守儿童代际传递的教育阻断机制研究提供实证依据,即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是否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学业进步和社会阶层向上流动。
心理干预和促进是心理学研究继描述、预测、解释之后的第四项目标。因此,即使没有开展探索性的教育培养与干预研究,本书也呈现可能的教育培养方案或给出宏观上的教育建议。可见,这本著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预示着我们的研究团队或研究同行未来可能努力的方向,这也算是开展留守儿童积极心理研究应该有的学术心态。例如,书中提到的“自我控制”“真实自我/虚假自我”“感恩”“宽容”“爱的能力”“希望”“勇敢”“逆境信念”等,都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且内涵丰富的积极心理品质,它们对于社会处境不利儿童人格发展的作用还有待揭示;本书已经开展的“坚毅”“勤奋”“共情”“生命意义”四种积极品质的研究也仅仅开了个头便告停止,无论是大样本的跟踪研究、教育促进模式还是脑与神经机制等都值得继续深化研究。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曾引用或参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拜读原作的过程中曾不止一次感受到沉浸其中的美好体验。我的研究团队为书稿的完成付出了大量的努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荣副编审、刘翠编辑为本书高质量出版付出了专业、细致而富有耐心的努力,使本书减少了疏漏并臻于完善。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本书提供了出版资助。在此,一并致以最诚挚的感恩和谢意。
因本人学术能力和水平有限,本书还存在诸多瑕疵甚至错误之处,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我也真诚地期望能收到关于本书在研究方面存在的瑕疵、疏漏和错误信息的反馈,以期“童享阳光”书系后续研究日臻规范和科学。
是为序。
余益兵
2018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