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航百货万国商:海上丝绸之路货币与贸易·泉州(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李国强

《梯航百货万国商》一书拟出版修订版,主编李冀平先生嘱写几句话,以为序言。我主要从事海疆问题研究,虽因研究需要涉及一些古代海洋及航海问题,但终究不是这一领域的专门家。然却之不恭,就将自己阅读、学习有关中国古代海洋及海上贸易论著时的一些想法,结合《梯航百货万国商》书稿内容,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般观点认为中国主要还是一个大陆国家,自古至今,内陆是历代王朝统治的中心。暂且不论此论是否全面,但这并不说明中国古代海洋活动的贫乏。中国沿海贝丘、贝冢的发现,远古时期贝币的使用,造船及航海技术的演化进步,沿海地区的生活习俗及信仰等,都在说明很早的时候中国的先民已有活跃的海洋活动,甚至有些时候则有在当时可能是“世界级”的大规模海洋活动。海上丝绸之路之形成、发展,既是中国很早就有活跃的海洋活动为之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是中国很早以前就有活跃的海洋活动的一个明证。在中国古代的很多时候,与陆路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与域外交往的一个重要通道,甚至在隋唐以后的一些时期可能是一个主要的通道。当然,明、清两代因统治者的“海禁”政策,中国的海洋活动尤其是中国与域外的海上交通时断时续,有时几乎停滞,除郑和下西洋、隆庆开海、明末清初郑氏集团的东西洋贸易外,为数不多的外国来航者如明代的大帆船贸易、来自日本的“勘合”贸易船、清代的来自西洋的十三行贸易等,维系着中国与域外的海上交流。

然而,历史上的这些情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介绍和传播,至少做得还很不够,因而有“大陆国家”这样较为普遍的说法。因此,对于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在内的中国古代的海洋活动、海洋文明,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进一步展开深入的研究,同时在普及层面广泛传播中国古代的海洋活动、海洋文明,让一般公众了解历史上“海洋中国”的情况。

具体到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应该说既有成果不少,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制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不断涌现。然而,总的感觉概念性、总括性的论述多而具体的、专题性的论述则远远不够,论述贸易者多而旁及文化、思想、艺术、技术等的则很少,往往是一带而过。即使是论述贸易,也是定性者多而缺少定量研究。就此而言,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化。“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等固然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属性,但是仅仅是“贸易之路”似不能全面反映“丝路”之意义和价值。事实上,“丝路”不仅仅是贸易之路,或者说随贸易而来的不只是商品,文化、宗教、习俗等等随之而来,泉州多种宗教遗存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情况。因此,目前我们需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对海上丝绸之路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既要对其展开总体性的研究,更要就某一侧面、某一专题展开深度探讨,如此方能揭示海上丝绸之路丰富的内涵。

此外,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的可能只是海上的往来,但“丝路”的兴起与发展需要诸多其他方面的条件,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外销商品制造技术、食物储藏技术等。要之,茫茫大海,惊涛骇浪,没有足够坚固的船只,没有测定方向的技术技能,是不可能在海上航行的,更不可能远航海外。唐代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传经送宝,六次泛海东渡,前五次均以失败告终,第六次才踏上日本国土。可见航海之不易。同样,唐代来中国的日本遣唐使,也是多有磨难,因海上风浪而船毁人亡者不在少数。还有,统治者的政策亦是一个重要方面,多数时候甚至直接决定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阻绝。因此,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也必须对这些海上航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加以研究,方能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起伏。

《梯航百货万国商》介绍隋唐以降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并以泉州为中心,以传世、出土的各国各地货币来展示当时频繁、活跃的中外海上往来的盛况,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既有总括性的论述,也有专门问题的探讨;既有一定的研究深度,也有较好的可读性,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很有帮助。希望我们学界能够有更多这样的论著面世,推动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和悠久的中华海洋文明研究的不断深化,也为大众提供更多的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有益读物。

是为序。

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李国强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