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东南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探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文选(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主流媒体

(一)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是为了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1]《方案》中特别提到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对汉语国际推广的作用旨在加快汉语融入世界的速度。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熟练的汉语本体知识,形成坚固、扎实的理论文化体系。此外,除汉语本体知识外,中国文化也是一个极其需要重视的方面,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及价值认知体系,如果仅仅掌握了较好的汉语知识,充其量,也只能发挥汉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主要功能。如果想要真正融入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寻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共鸣,那么就必须深入了解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内涵。由此,《方案》在最后特别提到了在国内外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也必须是对中华文化具有较高掌握程度的专门人才。

2.汉语国际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

“对外汉语”这一名称作为专业学科的存在时间,显然是要长于“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名称的。但是,自“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名称问世以来,各界对它的争议就从未间断过。在这一专业学科名称刚刚出现时,有些人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从事的汉语教学,只要教学对象是外国人,且对教学对象从事的工作是与汉语教学相关的,都可以称为“对外汉语教学”。这种观点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存在了较长的时间。时至今日,有些专家学者仍以从事汉语教学的地点为依据,强调“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在我国对来华学习的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工作,而“汉语国际教育”则是在国外将汉语作为外语进行的教学活动。但是,在对“对外汉语教学”或“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解上不应仅仅强调汉语本身的教学,更应注意到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讲解。从2007年24所高校获批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以来,绝大多数的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招生考试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将文化部分加入考核中,有些高校在考试中甚至加入了外国文化史方面的内容。这种题目设置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所处的工作环境及面对的教学对象大多是具有不同文化认知方式的外国人,他们若以本国文化为中心,缺乏对其他国家文化、风俗方面的理解,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这种局面是谁都不希望出现的。

(2)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若缺乏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则在相应的教学活动中,很难将我国人民的生活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造成课堂的呆滞、无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汉语及与中国相关的课程的兴趣。由于学习汉语言具有相当的难度,在教学活动中又缺乏必要的中国文化方面的调剂,很多人会放弃学习汉语。这也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3.重新审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培养目标

截止到2015年4月,全国范围内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的院校已经达到了107所,相较于2007年开设的24所高校,短短8年的时间,招生院校数量已增加了3倍多。招生院校数量上的增长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对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需求的增长,这种招生院校数量上的增加,也配合了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要求。我们将注意力再次转移到《方案》上来,根据《方案》要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这是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究其原因,汉语国际推广的达成需要一个简单却不能回避的途径,即:已经接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人员无论工作地点与工作方式如何,首先必须参与到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工作中来。如果接受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训,具备了一定的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相关的素质,却不从事这种有利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活动,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讲,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这种行为对国家或是个人而言,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是一种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自身发展规划思考不周的直接结果。

《方案》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已经做了相当精确的描述与要求,虽然没有具体规定相应内容,但《方案》专门提出了要“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进而“ 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笔者观察所在高校及周边开设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兄弟院校发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科背景可谓千差万别。本科以汉语言文学及对外汉语(现已改为“汉语国际教育”)两门学科为主的学生依然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主要来源,但这个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从近年来的报考情况来看,本科学外语、管理甚至工科的学生越来越多地来报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种现象是需要留意的。我们决不可否定通过个人努力,形成较为完整的汉语及中华文化知识体系的可能,但是,这种概率毕竟较小,其达成具体目标的难度比所谓科班出身的学生要大得多。

当然,注重汉语本身知识培训的学校固然是存在的,但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更多院校更趋向于对所培养学生进行“点对点”的技能培养,以期学生可以在完成相关的学科培育后,较为自然地过渡到教学岗位。这也是符合《方案》培养目标要求的。

归根到底,《方案》旨在加快汉语融入世界的速度,这一任务需要落在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相关工作的人身上。由此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科目的设置、培养方法的制定,都需围绕这一中心点来进行。根据崔希亮先生的观点,汉语国际教育是指在国外从事将汉语作为第二教学工作的活动,强调了身处环境的不同。这里有一点也需要特别指出,即教学活动主体在国外教学工作中的适应能力。由此,我们又需要重新思考前文提到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涯的多样性,由于本科所学学科、所授学位不同,除了汉语本体知识及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缺失,还有一个具有普遍参考及思考价值的问题:究竟有多少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真心愿意从事这个与国家民间外交息息相关的教学工作?

我们知道,在国外进行各类活动(当然包括教学活动)都需要克服一系列极为现实的问题,这其中包括:语言的障碍、心理的障碍、文化冲击的障碍等。先天及后天生长、培养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人的性格的迥然不同。根据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的观点,体液是人体物质的基础,并根据体液说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理论——气质说。根据他的观点,人的气质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2]这种气质分类放到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教师身上讨论也有参考意义,因为在国外从事相关教学活动的教师的性格、气质类型可能完全不同,这是极其正常的现象。优秀的教师及高质量的课堂活动并不拘泥于教师的某种性格或气质,也绝不是单一教学风格,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相对于“闷葫芦”或是少言寡语类的教师,具有热情、奔放性格的教师似乎在融入当地文化及生活圈子方面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另外,就课堂教学成果而言,这种性格的教师也更容易达到设定的效果。

4.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从事教学活动的引导

总体而言,当今各大高校在招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时,都已具备了一套相对而言较为完善的考核系统,通过他们各自的考核,大多可以接收到适合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相关工作的具有无限潜质的学生。这些学子往往可以较为轻松地修满毕业所需学分,也能完成一篇合格甚至优秀的硕士毕业论文。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教育结果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是极其成功的。但是,就《方案》设置初衷及国际范畴而言,无论被教育个体取得多大的成功,如果他(她)没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而仅仅是将拿到学位及证书视为其改变人生命运的一个跳板,则又需要重新讨论。当然,无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与否,从宏观视角及国家层级来讲,公民所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发展的速度也应越快。从这个角度而言,个体选择的方向似乎又显得无关紧要了,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注意,受专业训练的个体只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价值,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5.加强以面向教学工作为主的教学能力考核

各大高校在保持各自专业特色及培养方案优势的同时,应适当将学生是否适合从事教育工作,尤其是是否适合在国外开展汉语教学工作当成初试及面试时的一个重要标准。从考试的角度而言,虽然教育学及心理学方面的考查内容时有涉及,但其分量极小,甚至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以此建议为出发点,应加大考试中关于教育学及心理学内容的考查,这将是考量学子是否适应教育相关工作的着力点。相较于初试中的理论知识,面试中更应加强在这一方面的考查。面试是考官与学子直接面对面交流的黄金考核时期,能直接反映学子的专业特性,除汉语本体研究及中国文化内容的考核这些传统内容外,似应增加关于教学方向的考核。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很多高校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加强了相关内容的考核。华中科技大学在以往的研究生初试试卷中,就将教学方案的设计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3]

(二)关于主流媒体

1.选取新华社信息产品为研究对象的依据

就中国国家级通讯社而言,目前只有新华通讯社与中国新闻社两家,新华社更为知名,本文采用新华社报道的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信息产品为研究对象。

2.新华社的历史沿革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我国最主要的国家通讯社,在世界范围来讲也是最知名的通讯社之一。新华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全球各地设有分社、支社、记者站。新华社报道面极为广泛,涵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军事等在内的诸多内容,提供文字、图片、视频报道,同时使用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日文发稿。“新华社要把世界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中国发出的声音。”[4]毛泽东同志的这句名言成为新华社沿用至今的口号。

3.新华社的机构设置

在国内分支机构方面,新华社在我国各省省会城市均设有分社。此外,在大连、宁波、温州、厦门、青岛、深圳、三峡、皖南、陕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桂林、珠海还设有支社。除去新华社各分社及各支社外,还在延边、冀东、三峡库区、林芝、三亚、南疆、伊犁、鞍山设有灵活的记者站。

在驻外分社方面,新华社设有亚太总分社、中东总分社、拉美总分社、非洲总分社、欧洲总分社、北美总分社、亚欧总分社七个单位。这七个总分社分别设在中国香港、埃及开罗、墨西哥墨西哥城、肯尼亚内罗毕、比利时布鲁塞尔、美国纽约及俄罗斯莫斯科。此外,新华社还在诸多国家和地区设置了数量庞大的驻外分社。

4.新华社的信息产品

新华社自成立以来,始终担任着传播我国新闻信息的职责,到目前为止,新华社的信息产品涵盖传统通讯社业务服务,报刊业务服务,经济信息服务,数据库搜索服务,手机、网络、大屏幕等新媒体服务,电视台等诸多综合性结构。

就传统的文字新闻报道而言,新华社经过了几次线路调整,现今的通稿新闻发稿线路已确定为六条,分别为:通稿新闻线路、专特稿新闻专线、服务新闻专线、财经新闻专线、体育新闻专线、社会文化新闻专线。变化后的国内新闻发稿线路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是新华社顺应时代潮流,将信息产品放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参与竞争后得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