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中国疆域的历史演变
在上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活于其中的地理疆域屡经变动,这其中既有因自然地理因素所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海桑田”,更多的则与社会政治状况相关。历代统治者振武开疆,极大地扩充帝国的版图;而一旦国势衰微,又不得不向后退缩。因此,历史地看中华疆域基本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进入近代,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与大部分周边国家相继签订边界条约,中华疆域才得以最终定位。
除去少数几个王朝大规模对外军事征服带来的短暂的统治区域急剧伸缩盈虚,中华民族生活的疆域大致呈现一种渐次拓展的趋势。中国古代典籍对于中华先民栖息地所作的较为确切的宏观描述,首见于《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这种战国时代形成的华夏族的“四至”观,对后世影响深远。从《史记》到《清史稿》,诸代正史对于各朝疆域的描述,都是在上述基础上增益、发挥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样描述秦代疆域:“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旧唐书·地理志》描述唐代疆域:“东至安东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府。”
《宋史·地理志序》描述宋代疆域:“东南际海,西尽巴僰,北极三关。”
《元史·地理志序》描述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明史·地理志》描述明代疆域:“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
《清史稿·地理志》描述清代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
根据以上典籍记载和近年来历史地理研究的新成果,可以大致勾勒出中国疆域变迁的基本轮廓:
原始社会时期,中华先民活动的足迹已经分布在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以及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的广大地区。
夏、商、西周三代,中华先民的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集中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春秋战国时期,列强争霸,竞相拓展领地,岭南、漠北及云贵地区与中原的各方面联系日益密切。
秦统一中国,其确立的中央政权控制疆域大致东北起自今鸭绿江口,北部边境沿长城逶迤向西至河套地区,西部边境在今银川、兰州、临洮、成都、昆明一线,东、南部临海。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王朝。与国力鼎盛相应,疆域也大大扩展。这主要体现在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西至伊犁河流域、葱岭的广大地区被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与此同时,鲜卑、肃慎、夫余族居住的松花江、辽河流域,东至日本海的广大地区;匈奴族生息的蒙古高原,北至贝加尔湖一带;羌族活动的青藏高原,也与中原地区发生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
唐代疆域在汉代基础上又有拓展。在其全盛期,北至蒙古高原、贝加尔湖直至安加拉河、叶尼塞河域,东至朝鲜半岛,西至咸海,南至北部湾、海南岛的辽阔版图,都被直接置于中央政权控制之下。

原始社会时期,中华先民活动的足迹已经分布在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以及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的广大地区。图为宋代夏圭《长江万里图》。

两宋时期各族政权并立,宋王朝控制区域不断缩小,而北方民族政权辽、西夏、回鹘以及西辽、金的版图则在动荡之中呈扩大之势。但是总括而言,这一时期中华各民族活动的区域,大致与唐代保持一致。
元代又一次统一中国,诸政权并立局面结束。东北至库页岛、鞑靼海峡,北至勒拿河、叶尼塞河流域,西至葱岭,西南至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临海的空前规模的辽阔版图,被置于中央政权控辖之下。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央政权直接控制地区最大的时期。
明代瓦剌、鞑靼人控制了蒙古高原及其以北地区,明中央政权统治区域有所缩小。但是奴儿干都司的建立,大大强化了东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
清代疆域的东北方向比明代稍有收缩,但在西北方向却大有扩展,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实际控制。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相比,清代疆域还包括了现今蒙古国全境。
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的版图与清代疆域基本一致。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0年以后,中国政府相继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签订边界条约。至此,形状酷似雄鸡的中国疆域得以定位。2根据测绘资料,我国领土的最东端在东经135°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会合处,最北端在北纬53°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西端在东经73°帕米尔高原上,最南端在北纬4°南沙群岛曾母暗沙。领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
1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1946年,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其独立。
2 东北地区似鸡冠、鸡头,新疆、西藏地区似鸡尾,台湾,海南两岛似鸡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