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丝路贸易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丝路贸易的背景

第一节
秦汉丝路贸易

一、先秦时期丝路贸易的萌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并且在很长时期内唯一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的国家,早在商周时期,丝织技术就很成熟,以丝绸为主的对外贸易已经存在。因此,从广义上说,先秦时期丝路贸易就已出现。

在东北方向,《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道:燕地“东贾真番之利”,“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说明殷商时期,就有不少中原人民前往朝鲜,养蚕缫丝技术也随之东传;在西南方向,古蜀文明已达到很高水平,以丝绸为主的商品很早就通过云南、缅甸销往印度,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宰辅憍底利耶所著《治国安邦术》中有“Cinapatta”的字句,意即“中国的成捆的丝”[30],而据《史记》卷123《大宛列传》,张骞在大夏见到中国出产的邛竹杖、蜀布,而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这些商品来自印度;在东南方向,据《淮南子》卷18《人间训》,秦始皇出兵岭南的目的,便是“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说明先秦时期,以番禺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海外贸易已有一定的水平;在西北方向,中原通过北方少数民族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贸易早已发生,西晋太康二年(281)出土于汲郡战国魏襄王墓的《穆天子传》,一般认为成书为战国时期,虽多附会传说,但也包含西周时期的史料,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最早的丝路文献[31]。周穆王携带大量丝绸等物品,从都城出发,一路向北,到河套地区后,折而向西,越过阿尔泰山,到达额尔齐斯河,再往西,到达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极西之地——西王母之国,后由此返回[32]。周穆王沿途馈赠各部落首领丝绸等物品,对方则回赠特产,周穆王还在阿尔泰山采购玉石。《穆天子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丝路贸易情况。

我国先秦时期的丝绸等商品多有实物出土,苏联考古学者在阿尔泰发现一些石顶巨墓,“由于墓土封冻很结实,墓中还很好地保存了中国的丝织品和其他物品”。在巴泽雷克第5号墓出土的茧绸,特别精致,根据随葬物,可判断为公元前5世纪的墓葬[33]。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联邦德国考古学者在斯图加特的霍克杜夫村,发掘一座公元前五百多年的古墓,在墓中人体残骸上发现有中国丝绸的碎片[34]。苏联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附近,也发掘出土过中国丝绸,从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上的铭文,可判断属于公元前3世纪[35]

先秦时期的丝路贸易是民间偶发的,这种局面到秦汉时期才发生根本改变。正规的丝路贸易发韧于秦,到汉代全面展开。[36]

[30]季羡林:《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历史研究》1955年第4期。

[31]余太山:《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5页。

[32]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岀版社,1996年,第46页。

[33]〔苏联〕С.И.鲁金科著,潘孟陶译:《论中国与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

[34]转引自杜石然、范楚玉、陈美东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29页。

[35]张英莉、戴禾:《丝绸之路述论》,《思想战线》1984年第2期。

[36]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