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荣两甲子:重庆近120年城市空间变迁纪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从远古走来(1891年前)

第一节 无城时代:湮灭的巴国

一、 巴国起源

四川盆地犹如人之双手合璧,为盆地内早期人类繁衍生息营造了天然屏障。同时,由于双手之分工不同,盆地内出现了巴、蜀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文明。巴、蜀两族进入四川盆地的时间前后不超过4 000年,在此之前,元谋猿人的后裔丹犁人、资阳人、僚人、郪人等已经入居四川盆地1。巴、蜀两族在多族群竞争中最终胜出,在水草丰美、气候宜人的四川盆地分别建国,直到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关于巴族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华族说,也有羌族说等截然不同的说法。邓少琴根据《史记·西南夷列传》 《后汉书·西羌传》《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认为, “氐羌之族,从西汉水上源有龙之称,而为巴蛇之巴发源之地,……巴人出自氐羌。”2任乃强则认为巴族是由巫臷运盐工人起家的,但不是羌支民族,而是华族的一支。他认为巴人与华族是从桂林地区进入长江流域中游的云梦泽地区。云梦泽是今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据传先秦时期湖泊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千米。唐代孟浩然有诗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整个族群初期以渔业为主业,其后华族由神农氏始经营农业,并向中原移进,形成伟大的民族;而遗留在云梦盆地,从事渔业的部分,便是巴族。关于巴族的准确起源有待历史学家继续考证,这里仅展示任乃强一家之言。

巴族在夏朝时尚未建成国家,自为独立部落,部落核心在云梦盆地巴丘。由于他们历史悠久,族性顽强,不易被其他民族征服。夏王朝占领云梦地区后,巴族从云梦盆地溯江进入四川盆地,逃亡巫臷。云梦泽波高浪急,可能为巴族积累了丰富的行舟经验,因此,巴族到川东以后以为巫臷运盐贩卖为生3。殷代中叶,由于巴族运盐功大,巫王允许后照率族定居在鱼国之西的古陵巴乡,在今重庆市云阳县故陵镇。臷人把巴族安置在这个地方,是为了向四川盆地沿江诸部落运销巫盐的方便,让后照与行盐的功臣们,往来取盐有个适当的地点休息和停留。 《山海经·海内经》载: “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大约从这个时候开始,“巴”正式实现地域概念和族群概念的融合,并广为人知。关于“巴”字的来源,《元和郡县图志》认为源自阆、白二水东南六,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4。在有文字之前,后照因为带领巴人实现巴族形成这个伟大突破而被广为传颂。一如秦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周天子赐封附庸国秦,开启一段伟大的历史,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就这样,巴族承巫臷文化而兴,其时间晚于巫臷约一千年,比蜀文化的开展可能早几百年5

巴人与世居在川东的濮人、賨人、苴人、蜑人等组建成为巴国。巴国强盛以后,开辟了涂井、渰井两处盐利,于是更加强大,境域扩展到枳县 (今重庆涪陵) 附近。大约在殷代末叶,巴族将国都迁移至平都 (今重庆丰都县)。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枳为今重庆市涪陵区,位于平都的长江上游不远处。此处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巴族定都平都时间较长,因而有诸多先王陵墓修建在不远处的枳;另一种是巴族定都平都时生产经营方式发生转变,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墓葬形式也发生根本性变化。《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七》记载,“巴之风俗,皆重田神,春则刻木虔祈,冬即用牲解赛,邪巫击鼓以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歌。”这些反映了古代巴族刀耕火种,祭祀神灵祈求农业丰收的场景。

商周之际,巴人帮助周武王伐商纣王有功,因有宗姬在巴,抑或巴人助周克商时冒名姬姓,故而被封为“巴子”。 “巴”为国名;“子”为等级,“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但此时的巴国并不是完整的国家形态。巴国上层具备了初步的国家形态,下层仍在部落制的状态,国家形态是一种典型的“半国家”6。春秋初期,巴国的大致位置在汉水中游与大巴山之间的今湖北省襄阳市附近。关于巴国边界,《华阳国志》记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但这是一个总体控制版图的描述,而非巴国某一具体时期控制的版图7。任乃强认为,常璩用“至”说明巴国的东西界是因为“鱼复、僰道为巴与楚、蜀互争地”,用“接”表明“汉中属秦,与巴国隔大巴山脉,互不相犯”。

二、 巴国迁都

巴国与楚国结盟多次联合出兵,但由于在周庄王九年 (前688) 一次联合出兵行动中发生楚国大夫阎敖污辱巴国士兵的事件,两国最终分道扬镳、兵戎相见。巴国在与楚国的交战中虽偶有胜绩,但终因实力不济,为楚国所败。此后,巴国多次迁都。关于这段迁都历史,《华阳国志》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8《舆地纪胜·卷一百七十五》则参考《地理志》记载了作为巴国都城时的江州,“在巴县南五十步,东西十五步。〈地理志〉 云:周武王克商,封同姓巴子,遂都此地,因险固以置城邑,并在高岗之上。”巴国建都江州时在沿江地区建立了一些行政中心和军事据点的城邑,形成重庆城市的雏形。大约在西周初期,巴族国都从江州 (今重庆江北) 迁至垫江,关于迁都的原因,任乃强认为巴族贵族羡慕周王畿和蜀国的富饶,决心大力发展农业。究其原因,巴王族长期养尊处优,逐步腐化。他们要求实物征用的范围扩大,需要它的属民农业有所发展。大约在战国初期,巴族国都从垫江再迁往阆中 (今四川省阆中市) 等地。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巴国贵族已经不再是经营水上商业和煮盐等生产劳动的奴隶主,而是巴国官吏,只顾管理土民,发展农业,以丰富他们的寄生生活,所以要迁都到红土丘陵的中心部分。二是为了贩卖奴隶的方便。三是为了与秦、蜀、楚国互争汉中之地。战国中叶,巴国曾乘汉中人民叛秦之际,据有汉中和苴国之地,后又为蜀国夺去。

巴国迁都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任乃强的观点,赵冈提出的“游耕迁都说”或许对解释巴国迁都也有启发意义。上古时期,帝王都邑常迁徙不定,夏后氏十迁,殷人自称是“不常宁”“不常厥邑”。究其原因,乃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使然:“以当时的环境与农业生产技术来看,游耕说接近实情。上古时期人民没有良好的耕具时,只能用火焚林,开垦农田,以火焚之灰烬做肥料,点种农作物。因为不用耜或犁翻耕土地,只利用地表一层之肥力,生长农作物,不出几年地力就会耗尽,产量下降。古人不明原委,以为天降灾害,不得不迁地避灾,另辟新田。”9重庆为山地丘陵地形,水土流失较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更为突出。而且,古人生活在沟谷底部、江河湖畔,放火烧林难以控制火势,因此,有理由相信其对周边森林植被的破坏影响远甚于平原地区。此外,巴国以盐兴族,而后才逐渐转入农耕文明。煮盐需要消耗大量的薪炭,因此对植被的破坏十分严重。 《舆地纪胜·卷一百七十四》记载,涪州武隆县因为不断砍伐林木供应盐场,以致“两山树木芟薙,悉成童山”;武隆县白马津附近,有400余盐灶,“由是两岸林木芟剃童然”10

由于巴国资料欠缺,关于社会经济方面的迁都原因难以准确推断。但是,根据史书上相似的情况,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巴国也有可能存在王权斗争导致的迁都。如 《史记·五帝本纪》 记载: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11《史记·夏本纪》记载: “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12此外,更为人所熟稔的是周平王避犬戎之祸,迁都洛阳。由于早期人们还没有形成首都天下之中的思想,并且早期的都城建设规模小、成本低,因此迁都较为频繁。后来,随着王权思想的形成,都城建设的人力、物力耗费巨大,王朝迁都面临着心理和物质两项挑战,因而也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宋太祖赵匡胤一直希望将都城由开封迁往洛阳,最终受各种势力和客观因素牵扯没有实现;明思宗朱由检在北京即将城破的最后关头也未下决心移驾南都南京,最终命丧煤山。除了王朝初创时期的迁都以外,成熟王朝的迁都更多成为走向没落的标志。

无论何种原因,正如任乃强所言,巴国都邑北迁,使其与蜀国、秦国的缓冲地带变窄,统治阶级直接暴露在冲突前线,最终在国力不济的情况下招致灭亡。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周显王时,巴国衰弱。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侯私亲于巴,巴、蜀世战争。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13

1 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249.

2 邓少琴. 巴蜀史迹探索.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126.

3 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264.

4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5 同①书. 362.

6 周勇.重庆通史.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4. 22.

7 同上.

8 垫江,今重庆市合川区.

9 赵冈. 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6.

10 赵冈. 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76.

11 司马迁. 史记·五帝本纪. 北京:中华书局. 2014. 36.

12 司马迁. 史记·夏本纪. 北京:中华书局. 2014. 102.

13 常璩撰,任乃强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