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学科地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分析空间

发展经济学是在非均衡分析空间中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把客观的研究对象投射到一个既能恰当地体现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又便于研究的分析空间中,去分析经验现象背后的实质,解释和揭示客观对象的内在机制与运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活动与经济现象属于本体论范畴,而分析空间以及建构起来的各种理论则属于认识论范畴。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代表的一般经济学,其分析空间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均衡。一般经济学将经济活动投射到均衡分析空间中,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特征,揭示发达经济体和不发达经济体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在一般经济学的均衡分析空间中,经济主体为各自目标函数的最优化而相互作用,最终达到系统中各方力量的平衡状态——均衡。如果遇到外部冲击,经济系统要么在均衡附近波动并重新回到原来的均衡状态,要么转向另一种均衡。在均衡分析空间里建构起来的经济学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处于均衡附近的经济系统的运行与演进,并形成逻辑严谨的公理化、形式化的理论体系,但是,它没有刻画和解释远离均衡的经济系统趋向均衡的动态过程。由于这个原因,增长理论研究经济体在外生因素驱动下的均衡增长。新增长理论虽然对此提出了一些疑问,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但是仍然没有成功地量化处理非均衡增长问题。1

均衡是经济系统中各方力量相互作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状态。问题是,一方面,一个经济体所实现的均衡,在客观上往往不是唯一的,在主观上也不一定是合意的。不发达经济体的低水平均衡陷阱 (又称贫困陷阱) 或中等收入陷阱本身就是均衡状态,但它们不是合意的,而是人们极力想摆脱、试图努力打破的均衡。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一个经济体中可能有局部的多重低水平均衡并存。假定成熟的市场经济处于高水平均衡或近均衡状态,对发达经济体来说也许是一种合理的简化。然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在总体上远离合意的高水平均衡,其系统内部则是各种低水平的子均衡并存。而且,仅仅凭系统自身的内在力量,不发达经济体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自发地趋向合意的高水平均衡。缪尔达尔指出,如果要构建一种理论来解释社会系统中的变迁,稳定均衡往往是一个“错误的类推”。2熊彼特指出,发展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它完全不同于在循环流转或趋向均衡的趋势中所能观察到的东西。与经济增长这种量变相比,经济发展意味着新模式、新结构的涌现,它表现为经济系统由远离均衡逐渐向均衡逼近、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跃迁。3

森指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许多标准经济学研究已倾向于远离贫困、苦难和福利等广泛的发展问题,并且远离基本需要的满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等问题。4尽管一般经济学仍然可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的一些现实问题做出分析,并为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系统运行提供基本的理论参照系,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一个远离均衡态的经济系统如何才能逼近均衡、如何实现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跃迁的问题。发展经济学必须根据不发达经济体的特征重建一个新的非均衡分析空间,在理论上解析、再现、推演这个跃迁过程,在实践上推动这个跃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