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里的沪海咸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搬了一次家

和师父告辞的时候大山和大林还没放学回家。

虽然日头已经偏西了,天却还没有要黑的感觉。看看手腕上的表,到家差不多正是吃饭时间。

原本想绕一段路去看看信纸上写的地址,考虑了一下还是暂时放弃,过几天再说。

现在的通讯不方便,用过后世手机的吴广毅,就特别怀念能随时随地沟通的日子。

有几次在外办事晚了,本想着空间里就有各种吃食,饿了自己随时能解决。

回家一看,全家都饿着肚子在等他。

他辩解了几句,结果李如花火冒三丈,说他太独了,没有家庭氛围,还气得几天不搭理他。

想想也是,自从广毅醒来就不像个正常的普通孩子,很多事情都自作主张。

作为母亲,对儿子做的事情一无所知,现在饭都经常不在家吃,说不定接下来晚上就会渐渐不回来睡觉。

现在才是个15岁的少年,再这样过下去的话,就是和这个家庭之间越分越远了。

做妈的舍不得孩子,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总想拉扯住。

没办法,老妈最大,有身子的老妈是大上加大。李如花又有了,预产期在年底。

广毅蛮奇怪的,怎么又有了。他和广诚差10岁,广诚和第三胎才差4岁。

他觉得老爸老妈生活安定,身心健康应该是关键。

对了,刚才把香江来信放进空间的时候,看见空间里居然还有几条狗。

才想起来是前几年收集了,准备做困难年份肉食的流浪狗。

慈悲慈悲,现在是个道士了,狗肉这个东西将来一定是要绝缘的。

随机拐进一条小弄堂,看看四周没人,一动念头就把狗放了出来。

流浪狗被放出来还莫名其妙地在地上转了几圈,仿佛奇怪怎么眼一眨就换了地方。

又看看对面一脚支地、一脚蹬车上,感觉像不怀好意的男人,尾巴一夹赶紧跑了。

现在要回去的,这个叫家的房子,不再是那个让吴广毅感到住得憋屈的木棚子了。

3年了,巴掌大的地方,到处漏风,没有隐私,要说缺点吴广毅就忍不住能说一箩筐,毫不掩饰地嫌弃。

不过老爸老妈应该会回忆的,那个木棚子里面有他们的青春。

他们现在搬到青龙桥,在离公共厕所50米左右的地方,有个水泥浇筑的二层半加晒台的小楼。

小楼门前是四条弯曲不规整道路的交汇处,就像个字母K字形,小楼位置就在长边的中间。

K字形的左下边延伸出去和张家弄交界,左上边不远处就是浴室,煤店和杂货店,右上50米就是公共厕所,右下是会馆街居民出行来青龙桥必走的道路。

打开门就是两百多平方米的大空地,但是没有一条马路出口方向是笔直对着小楼,这小楼应该属于风水不错的地方。

所谓二层半就是底楼是厨房,饭厅和客厅,二楼是两间独立卧室,三楼有一半面积是独立卧室。

另一半面积就是个阳台,上面浇筑着六根两两相对铁制的晒衣杆。这前房主造房子也是用了心的,同时晾被子,晾衣服都没问题。

这间房屋有产权证,是私房。前任房主是某个纺织厂的厂长,家里就夫妻俩和俩孩子,妻子不工作在家带孩子。

纺织厂整体拆迁,连人带机械全部搬迁去支援三线城市,家属就去房管所询问能否转让房产,准备全家都跟着厂子走,不知道房产连同家具有没有人会要。

建国后规定:房主想出售房子,必须把房子直接卖给区房管局,私人之间不得相互买卖。

但最近有风声放开限制了,只需要房管局上门查看一下,出个指导价格后可以出售给私人。

厂长家属所以想来问个究竟,毕竟相对卖给官方,卖给私人得到的好处更多。

吴荫善自从听广毅说过,五七年初会有短暂出售房屋的机会,就把房管所当亲戚家跑动,力争抓住这次仅有的机会。

三天两头地去打探,还热心地帮着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没多久他就和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混熟了。

第一天厂长家属来房管所询问,第二天吴荫善就上门给了答复,第三天双方就在房管所办理了交易、纳税等手续。

还承诺允许人家住到全家离开沪海,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给钥匙。

现在住的木棚子就卖给隔壁的杨泗启,一样处理,什么时候搬,什么时候给房子。

结果1个月还不到,又有新政策下来,以后私房还是不能互相转让,依旧只能卖给房管所。

房管所的家伙们认为吴荫善捡了个大漏,起哄要请客。吴荫善只能让他们选择要东西还是要吃饭。

五五年的时候吴荫善就不再干装卸工,被调到沪钢三厂后勤部做采购了。

这在家门口这片都轰动了,一个大老粗,字都不认识几个,去做万人大厂后勤部的干部了。

谁都知道,后勤是个有油水的地方,里面全是干部编制。

哪怕吴荫善多次辩解是“以工代干”,还是工人的身份,也是值得很多人羡慕的。

移山装卸队是大集体企业,属于装卸队员集体所有,沪钢三厂是国企,属于全民所有,这社会阶层天然就高一级。

就是有一点不好,单位在黄浦江对面,上班要过江,每天要早出门半小时,晚上晚归半小时。

为啥会有馅饼掉吴荫善头上?郑辛上去了呗。

原来那个炼钢车间的后勤主任现在是沪钢三厂的后勤副主任,他自知能到这位置,全靠冬天的特供水果,特供蔬菜啊!

吴荫善这几年很滋润,没啥大事。他来之前人家工作都已经分配好,他就是来干拾遗补缺工作的。

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冬天的水果、蔬菜,领导的满意很重要。

城市里猪肉早就要肉票了,说是每人每月8两肉票。

8两肉有多少?来,请把你的左掌伸出来,就成年男性巴掌那么大,二三厘米宽的一片肉。

这8两肉,切小块,来个红烧,体型会缩水,哪怕是女孩子,一顿饭都能全干完。

吴荫善现在有了合法的采购员身份,买东西都不去商店,直接去厂家。

去年冬天,通过对门的邻居保温瓶厂职工戴连军的介绍,直接跑沪海保温瓶厂供销科,用蔬菜换人家计划外生产的保温瓶。

搞了一百多个盖子颜色不一样的保温瓶放在了广毅空间里。

到时候按照烹饪的方式不同,把猪肉放进盖子颜色不一样的保温瓶。

刚回到家的广毅享受到了弟弟热烈的抱大腿式欢迎,和口水洗脸的待遇。

就知道这小东西想要什么,拿了两颗高粱饴放进口水兜,命令他晚饭后才可以吃。

老妈肚子大了,活动不方便,晚饭之类都是吴荫善父子两人操持。

现在做饭菜也简单,一荤两素,晚上做一顿,明天中午如花和广诚蒸一下就能吃。

今晚伙食就是青椒鸡蛋和红烧茄子加蒜泥炒青菜。

饭后也没个电视、手机之类娱乐活动,不过还好现在全部都通电了,他们家也不缺这点电费钱,父子俩坐在灯下聊天。

广毅清理了下空间,里面有9扇整的,以及几十斤零散的猪肉。

半只猪的身体,去头去蹄就是1扇,毛重有90斤左右,和他爸商量怎么处理。

“阿爸,我这袖里乾坤是整出整进。就像放进去一锅粥,只能一锅粥的拿出来,没办法拿一碗粥出来。我这里的猪肉你觉得该怎么处理?”

吴荫善道:“你说说看,我听听你的意见。”

“阿爸,你现在越来越像领导了,自己不发表意见,先听人家的。”吴广毅道:

“关于肉食我是这么想的,现在市面供应不是很紧张,只是因为量少,而不是没有。

现在我们拿出来猪肉并不显眼,到了过几年市面上缺少肉食,你想拿出来做熟的时候容易被人闻到、看到。我觉得应该做熟以后放空间,想吃再拿出来直接吃。”

吴荫善沉吟片刻:“要不我们找个饭店,花钱让人加班煮一下?”

“我觉得可以。留点新鲜的肉切小块存储,其他做熟,什么红烧,红卤,白切。

让厨师该怎么整就这么整,反正人家看到那么多绝不会认为是私人的东西。”

睡觉前,广毅不仅把自行车推回家里,三轮车也被推进堂屋。确认门反锁好,门框上插销也插上。

吴荫善从装卸队调走的时候,队里领导还问过,如果三轮车留在装卸队就给他点钱,譬如卖给队里。

如果要带走,车的货运牌照要还回来,因为三轮车货运户头是挂在装卸队的。

三轮车当然要带走,这可是“私家车”,卖了就买不到了。

他又不做拉客业务,最多只是家人用来拉点货。

我一个采购员用三轮车拉点东西,没货运牌照又怎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