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标准操作规程
见表1-1。
表1-1 静脉采血标准操作规程

续表

疑点导航:
1.若采集细菌培养标本,需了解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在患者寒战、高热时采血,以提高阳性率;采集血液标本行血药浓度检查时,需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2.患者进食情况 部分血液标本采集须提前告知患者禁食8小时,如生物化学检验测定等。
3.穿刺前评估肢体活动度,对于有肢体偏瘫、乳腺癌根治手术史的患者,不宜选择同侧肢体穿刺采血或给药。
4.体位 一般可取坐位、半卧位、平卧位等,以穿刺部位不受压为宜;特殊情况需根据采血要求采取正确体位。
5.核对检验项目和标本容器是否正确,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红细胞沉降率、配血等需用抗凝容器(全血标本);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只需用普通标本容器(血清标本)即可;采集血液细菌培养需用专用的血培养试剂容器。
6.静脉的选择
(1)四肢浅静脉:上肢常用肘部的浅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手背静脉;下肢常用大隐静脉、足背静脉。
(2)颈外静脉:适用于婴幼儿采血。
(3)股静脉:在股神经和股动脉的内侧,一般不常用。
7.皮肤消毒 用皮肤消毒剂螺旋消毒2遍,时间不少于15秒,直径>5cm,自然待干。
8.正确采取血标本
(1)实验室检验采血量一般为2~4ml。
(2)血培养标本采血量一般为5ml,对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为提高阳性率,采血量为10~15ml。
(3)部分检验项目需定时采血,如葡萄糖耐量试验、药物血浓度监测、激素测定等。
(4)采血时,只能向外抽,而不能向静脉内推注,以免注入空气,导致空气栓塞。
(5)采集全血标本时,需要抗凝,血液沿试管壁注入试管后,立即轻轻旋转摇动试管8~10次,以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防止血液凝固,影响检验结果。
9.血标本正确注入试管
(1)采血后,应将血液沿试管壁缓慢注入试管内,防止注入压力过大、速度过快导致血细胞破坏,勿将泡沫注入,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2)注射器采血,采血后应取下针头,将血液沿试管壁缓慢注入试管内。血液注入顺序:血培养瓶,然后注入抗凝管,最后注入干燥试管。
(3)真空采血器采血,血液注入顺序:血培养→无添加剂管→凝血管→枸橼酸钠管→肝素管→乙二胺四乙酸(EDTA)管→草酸盐→氟化钠管。
(4)血培养瓶若有多种类型,血液注入顺序:厌氧血液培养瓶→需氧血液培养瓶→霉菌血液培养瓶。
(5)若抽出的血液为鲜红色,提示误穿入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局部按压。
10.按压时间 常规按压1~2分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拔针后按压时间需延长至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