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详细分析
(一)LQTS的主要临床特点
1.心律失常事件
常常起病突然,表现为晕厥、抽搐,甚至首发表现即为猝死。发生晕厥、猝死时的心律失常最典型的表现就是TdP,TdP长时间发作或恶化为心室颤动,可引起晕厥、猝死。除TdP外,LQTS还有其他形式的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也可恶化为心室颤动)、窦性停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发作时也会发生晕厥、猝死等心脏事件,此外,LQTS还可伴有房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诱因在很大程度上与基因表型相关。LQTl患儿多发生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LQT2患儿主要发生在睡眠中突然声音刺激时,LQT3患儿则主要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
2.心电图的改变
Q-T间期延长是LQTS的特征性改变,但休息状态下有37%的LQTl和10%的LQT3基因型阳性的患儿Q-T间期在正常范围,称之为Q-T间期正常或隐匿型LQTS。LQT1~LQT3的心电图有基因特异性。LQTl心电图特征为T波早期出现,T波宽大、时限延长伴基底部增宽,且T波振幅高大;LQT2心电图特征为T波振幅低,伴或不伴有双峰;LQT3心电图特征为ST段平直延长,T波延迟,T波时限和振幅正常或T波狭窄高耸。T波切迹是LQT2的典型表现,提示较高的心律失常风险。T波电交替也极具特征性,是心电高度不稳定的标志。长时间窦性停搏更多见于LQT3患儿中。
3.感音性神经性耳聋
耶韦尔和朗格-尼尔森综合征(Jervell-Lange-Nielsen,JLN)是LQTS中一种比较罕见的亚型,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特征性的临床表型是伴有感音性神经性耳聋。
4.其他心外异常的表现
包括并指/趾、面部畸形、神经精神疾病、免疫缺陷、骨骼肌病变和严重的低血糖等。
(二)家族史
家族史为患儿LQTS的确诊、预后评估以及家庭遗传咨询提供了重要线索。建议医师逐一询问患儿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兄弟姐妹中有无心电图异常的病史,以及有无<30岁心脏病猝死的病史。同时,要注意部分患儿即使无阳性家族史,也不能除外LQTS的诊断。另外还要仔细询问近亲中是否存在相关的非心脏表型病史,如先天性神经性耳聋、骨骼肌病变,也可以为诊断提供线索。
(三)超声心动图检查
绝大多数患儿的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结构正常,少数患儿合并持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脏超声可有心脏扩大,室壁运动幅度下降及收缩功能减低。极少数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四)基因检测
1.基因检测的价值
阳性的基因检测结果可以确认临床诊断,还可以提供针对疾病基因的风险分层和治疗,也可以对适当的家庭成员和亲属进行相关遗传检测,以及进行产前诊断。到目前为止,已发现18个LQTS致病基因,包括KCNQ1、KCNH2、SCN5A、ANK2、KCNE1、KCNE2、KCNJ2、CACNA1C、CAV3、SCN4B、AKAP9、SNTA1、KCNE3、KCNJ5、ALG10(KCR1)、CALM1、CALM2、ACN9,其中KCNQ1(LQT1)、KCNH2(LQT2)、SCN5A(LQT3)为最常见3个致病基因,约占确诊LQTS人群的75%,其余致病基因占5%,约有20%的确诊人群基因检测呈阴性。罗马诺-沃德综合征(Romano-Ward syndrome,RW)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包括KCNQ1(LQT1)、KCNH2(LQT2)、SCN5A(LQT3)、KCNE1(LQT5)、KCNE2(LQT6)、CAV3(LQT9)、SCN4B(LQT10)、AKAP9(LQT11)、SNTA1(LQT12)和KCNJ5(LQT13)等基因的杂合变异。耶韦尔和朗格-尼尔森综合征是LQTS中的罕见亚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为KCNQ1、KCNE1的纯合子变异或复合杂合子变异,伴有先天性神经性耳聋。这种综合征的发病率更低,但致死性更高。
2.LQT1亚型
是由位于染色体11p15.5上的KCNQ1基因突变所致,占LQTS基因阳性的35%,KCNQ1基因编码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α亚基,其基因突变造成钾离子通道α亚基功能障碍,降低了心肌复极外向电流的主要成分(Iks),使心室肌复极延迟,Q-T间期延长。动物模型观察到,Iks降低引起心外膜、中层和心内膜细胞动作电位时程较为均一地延长,产生Q-T间期延长和正常形态T波,不伴显著的心室复极不均一性改变和心律失常。但当加入异丙肾上腺素后,跨壁不均一性增大,T波形态改变,Q-T间期进一步延长,出现TdP。这些结果可以解释LQT1患儿在安静状态时大多无症状,T波形态正常。而运动后或交感兴奋可诱发双峰T波,或T波宽大,心室复极不均一性增大,QTc延长,故LQT1患儿心脏事件多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以及交感神经兴奋情绪激动时。
3.LQT2亚型
是由位于染色体7q35上的KCNH2基因突变所致,占LQTS基因阳性的30%,其基因编码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α亚基,基因突变造成快速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离子电流(Ikr)减少,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心电图Q-T间期延长。动物模型观察到,降低的Ikr引起心外膜、中层(M细胞)和心内膜动作电位时程不均一性延长,以M细胞为主,跨壁不均一性增大。尤其在低钾的条件下,心电图上产生双峰T波,加入异丙肾上腺素后可诱发TdP。与LQT1有别,LQT2患儿在安静状态下呈现的双峰或切迹型T波反映了其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惊吓或情绪激动往往诱发心脏事件。
4.LQT3亚型
是由位于染色体3p21上的SCN5A基因突变所致,占LQTS基因阳性的10%,正常情况下,SCN5A基因编码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造成晚钠电流(INa-L)反复开放,延缓电流衰退,使动作电位平台期延长,导致动作电位时程延长,Q-T间期延长。典型SCN5A突变通过功能放大机制(突变通道的功能正常,但特性改变了)引起LQTS,这种变化在慢频率下尤其明显,可以解释LQT3患儿存在心动过缓依赖性ST段延长、晚发T波和QTc延长。LQT3的心脏事件多发生于睡眠或安静状态下。
5.LQT7
编码Kir2.1的KCNJ2基因突变会导致长Q-T间期,同时累及神经肌肉骨骼病变,又称Andersen-Tawil综合征。
6.LQT8
编码L型钙通道CaVl.2的基因CACNAlC突变导致长Q-T间期,同时有多系统、多器官损害,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L型钙离子通道病,由Timothy教授于1989年在美国犹他州大学首先报道,故又称Timothy综合征(Timothy syndrome,TS)。
此外,10%~20%的药物诱发的LQTS患儿也存在基因突变,而这种突变在4%的对照组也存在,即所谓的“意义未明变异”。目前认为,药物诱发TdP的先证者应行基因检测。
(五)本患儿的疾病特点分析
1.本患儿具有以下临床特点,应警惕LQTS:
①女孩,3岁起病。②1岁发现“双耳失聪”,2岁行“右耳人工耳蜗植入术”。③3岁开始反复“抽搐”,多为清醒状态下、情绪激动后出现意识丧失,双眼紧闭,口唇发绀,双手握拳,四肢软弱无力,持续1分钟缓解,缓解后无精神、言语及肢体活动障碍,每年发作3~4次,诊断“癫痫”,但2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从“抽搐”发作形式看,更倾向晕厥。④6~7岁活动后发现心率快,伴面色苍白。
2.本患儿确诊LQTS的临床诊断依据
(1)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家族史,患儿Schwartz评分如下:①心电图Q-T间期延长,QT=700ms,QTc=690ms,QTc≥480ms,计3分;②心电图有T波交替,计1分;③心率缓慢(安静时心率55~57次/min),计0.5分;④临床表现有晕厥(紧张引起),计2分;⑤先天性耳聋病史,计0.5分。
Schwartz评分计7分,≥3.5分,家族成员中母亲心电图QTc间期490ms,明显延长,母亲虽不能诊断LQTS,不能计入Schwartz评分,但也是患儿LQTS诊断的有力佐证。
(2)患儿基因检测结果为携带KCNQ1基因两个杂合变异,均为致病基因。
综上,患儿可以确诊为LQT1型,由于其KCNQ1基因两个杂合变异,父亲携带一个杂合变异,母亲携带另一个杂合变异,患儿为复合杂合子,同时患儿有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应诊断耶韦尔和朗格-尼尔森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