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药物不良反应:教您远离药物伤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认清药物不良反应的“真实面目”

1.1 正确认识“是药三分毒”

说到治病用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是药三分毒”,这里的“毒”,指的就是药物的不良反应,是药物的固有特性。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都会存在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不良反应不一定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在其严重时可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科学对待、积极防范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两种错误用药观念,您千万别这样做!

害怕药有“毒”,生病硬抗不吃药。

有些人因为看到药品说明书上列举的不良反应那么多,害怕药物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即使生病难受也硬扛着不吃药。这样不仅会耽误治疗,还可能使小病酿成大病,得不偿失。

其实药品说明书上罗列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是让用药者能够了解它,即便发生也能及早察觉,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小药物不良反应的伤害。而且大多数的药物不良反应是轻微的、暂时的,不会影响生活质量。所以,该吃药时就吃药,才是明智之举。

因为药有“毒”,自行减量吃药。

有些人虽然不会抗拒吃药,但喜欢自作主张,该吃2片的自行改成1片,认为这样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服药时不能随意更改剂量,要按照医生或药师嘱咐的正确用量来吃,否则不仅不能消除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还有可能导致药物疗效下降或无效,加重病情。即使服药之后确实出现了不良反应,也不要慌张,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在他们的指导下调整剂量、停药或者进行相应的治疗。

二、药物为什么会对身体产生“毒”性?

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它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但与药物的性质有关,而且与患者的机体状态、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可以让我们做到未雨绸缪,更好地避免伤害。

1.药物因素

▲ 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药物在治疗某一种疾病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副作用。例如,感冒药中含有氯苯那敏(扑尔敏)成分,它可以缓解流鼻涕、打喷嚏等不适症状,但也会抑制中枢神经,让人犯困。

▲ 用药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一般来说,药物的剂量越大,用药时间越长,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就越大。例如,长期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引起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等不良反应。

▲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服药时经常有多种药物合并使用的情况,适当的合并用药能起到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效果。但多种药物合用也有可能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且合并用药的种数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

此外,停药方式不对、药物中的杂质等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2.机体因素

▲ 年龄:婴幼儿的器官功能发育不全,对药物的敏感性高,药物代谢、排泄速度慢,容易发生不良反应;而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退化,药物代谢、排泄速度也慢,同样易发生不良反应。

▲ 身体状态:疾病会改变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效果。例如,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无法很好地代谢和排泄药物,会造成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增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甚至导致严重后果。所以,此类患者看病时要主动说明情况,医生会根据情况选用对肝、肾影响小的药物。

▲ 个体差异: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人服用同一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严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例如过敏反应,有的人可能只是轻微的皮疹、发热,但有的人就可能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

▲ 遗传:极少数人由于先天性缺乏某种遗传性酶,当使用某种药物后,会出现特异的不良反应。例如,“蚕豆病”患者因为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使用阿司匹林可能诱发溶血或者溶血性贫血。所以此类患者,看病时一定要向医生或药师主动说明情况,尽量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此外,种族和民族、性别、血型不同也会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

3.环境因素

药物不良反应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等因素也会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服用头孢菌素类、甲硝唑等药物后饮酒会导致乙醇在体内蓄积,出现面部发热、潮红、视物模糊、头痛、胸闷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出现昏迷。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卓佳、刘基华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徐萍、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