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经济学究竟有何用处?它的迷人之处又在哪里?当下,我们对它的了解到了何种程度?又有哪些经济研究备受瞩目?作为一名记者,我的脑子里满是这些质朴的问题。事情发生在2000年初,当时我刚从一家全国性报社跳槽到出版社成为一名经济杂志记者。
在那个年代,虽然互联网尚未普及,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也都未问世,但毕竟已经进入21世纪,可在主流媒体上常被提及的经济学家却仍是凯恩斯、弗里德曼、熊彼特等人,偶尔也会有人提及马克思和亚当·斯密。对此,我不禁心生疑惑。这些人虽然都是重量级的经济学家,但他们毕竟是上一个时代的人物了。虽然在日本为人们所熟知的当代外国经济学家有保罗·克鲁格曼、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并且每年都会评选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但对于当时既缺乏知识又没有头绪的我来说,似乎只有那些擅长表达、有强烈想法和信念的经济学家才是一流的。
在科学界,每当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它总是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为人们津津乐道,甚至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而本应为我们生动展现、分析社会生活,近在咫尺的经济学,却似乎永远停留在凝固的时间里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环境、政治思想和社会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为何我们一直在沿用着相同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呢?这一朴素的疑问令我颇为费解。我感觉一定存在一道厚厚的防火墙,将最新的专业知识与一般大众隔离开来,所以我很渴望探得墙那边的最新动态。现在回想起来,这真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想法。
不过,作为一名曾经在综合性报社工作过的记者,我对最前沿的讨论总是充满了纯粹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最终战胜了一切。我深信,有一些研究不止于教授知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这本书是在摸索中持续进行的,汇总了我近20年的采访、探索、编辑和撰写活动,是一部总结性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是在对美国最杰出的12位经济学家访谈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我曾不厌其烦地请教过每一位学者,他们的理论在实践中究竟有何用处?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去理解当下,特别是如何看待当下社会、政治、经济及商业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
虽然每位学者的研究动机不尽相同,但与他们每一次的邂逅、交往都那么令人刻骨铭心,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阅读本书,你将看到那些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备受瞩目的颠覆性的见解是如何被这些经济学家提出的,他们在关心什么,怎样从事研究,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时进行头脑风暴的。
在每一章的访谈部分之前,我专门撰写了关于各位经济学家的概要,特别关注了访谈当时所发生的时事,受访者的兴趣、学术史以及他的人际关系,即记者们通常说的“人物故事”。为了更好地介绍这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和成功背后的故事,对本人的访谈自不必说,我还专门做了大量文献调查,并对相关人士进行了广泛的面对面的访谈以及现场采访。虽然撰写这部分的初衷只是想尽可能地帮助读者理解访谈背后的来龙去脉,但有时其长度甚至和访谈正文的长度不相上下。此外,在访谈中我还穿插了一些提问,并加入了解说。
对于各章中登场的每位经济学家的研究背景、理论概要以及围绕这些理论的各种争论等内容,我专门采访了活跃在日本一线的学者。除了当时的采访录音,在撰写本书时,我还尽可能多地查阅了相关著作、论文等材料,有时也加入了直接从采访者本人那里得到的最新的追加评论。其中有些内容还涉及他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我在自己理解的范围内尽力总结,分享给大家。对于某些领域可能还存在着视角缺失的问题,那是因为我的能力有限,还望读者多加谅解。不过,幸运的是,在撰写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建议以及学者本人的慷慨帮助,在此深表谢忱。
本书的前半部分以“关于人与市场的经济学”为主题,简要介绍了微观经济学最前沿的内容。这一部分涉及人力资本理论、行为经济学、拍卖理论、匹配理论、实证研究以及“生存力”经济学等多个领域。这一部分的访谈对象包括已故的加里·贝克尔先生、理查德·塞勒先生、丹·艾瑞里先生、保罗·米尔格罗姆先生、埃尔文·罗斯先生、约翰·李斯特先生以及詹姆斯·赫克曼先生。
后半部分聚焦于与政策和政治相关的经济学,包括发展经济学、产业政策理论、制度与政治经济学、新资本主义经济学以及金融政策理论。受访者包括阿比吉特·班纳吉先生、达龙·阿西莫格鲁先生、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先生、丹尼·罗德里克先生以及拉古拉迈·拉詹先生。
在受访的这12位经济学家中,有7位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过,保罗·米尔格罗姆先生和理查德·塞勒先生在最初接受采访时尚未获奖。
我曾任职于日本朝日新闻社[1],后来转至日经BP[2]的《日经商业周刊》编辑部当编辑。在着手撰写本书时,我的记者生涯已经度过了整整30年。大学时期,我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学习,接触了经济学的一些皮毛。进入出版行业后,因为要负责破产企业重组的相关报道,我开始对经济政策与理论的关系产生兴趣。于是,2003年我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公共政策硕士学位,集中学习了宏观经济分析、计量分析、金融和应用微观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虽然我没能够成为学术专家,但我在那里接受了专业的学术训练,掌握了通过学术来理解现实所需的必要的知识(虽然并非全部)。此外,在普林斯顿大学,我还结识了很多日本经济学家并和他们成为知己,如当时在那里进修经济学博士的安田洋祐先生(大阪大学)、阵内了先生(一桥大学)、中岛大辅先生(小樽商科大学)等。结束硕士课程后,作为一名记者和编辑,我对经济学的前沿发展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从事着相关的访谈工作。
从2019年左右开始,我在《日经商业周刊》杂志上连载了采访海外知名的管理学者和商业大家的系列文章。我的上一本书《世界巅峰的管理学教室》就是基于这些文章编写而成的。我在管理学领域的工作始于2012年,起因是当时刊载了早稻田大学商学院的入山章荣教授、庆应义塾大学的琴坂将广副教授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乌尔里克·谢德教授等人的文章,但与经济学相比,我在管理学方面的积累还是十分浅薄。尽管我的管理学书籍先行出版,但投入更多心血的作品还是试图抓住经济学最新潮流的这本书。
在担任专栏编辑期间,我主要负责免费注册即可阅读的《日经商业在线》(当时的大多内容现在已无法浏览了,现在是日经BP网络版)的编辑工作。为了最大限度地贯彻媒体自由的编辑方针,我负责企划和编辑了专栏“新锐的观点”(后更名为“新锐的经济观点”),邀请活跃于日本国内外的青年经济学者投稿,并连载了关于经济学最新研究的相关文章。经常因投稿、采访等事宜和我保持交流、往来的经济学家,具体的人数虽未确切统计过,但至少在200人。
或许是多年的付出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在2020年10月10日和11日举办的日本经济学大会上,我有幸获得几位学界大家的邀请,在大会上参与了专题讨论。就经济学该如何在经济杂志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等问题,我同大阪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当时是副教授)安田洋祐先生、NHK教育节目首席制作人吉村慧美女士(监制过NHK教育频道的经济学节目oikonomia[3])、日本评论社“the Keizai Seminar”的总编辑尾崎大辅先生等一起进行了讨论。这次讨论的记录被收录在日本经济学会唯一的会刊《现代经济学潮流2021》(东洋经济新报社)上,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找来读一读。
自2021年7月起,我在日本经济产业省下属的政策智库机构——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担任了一年的社论评论员。其间,我了解到经济学家在作为政府非长勤研究员时的情况,他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他们是如何参与项目、如何进行讨论的,也了解到他们是如何与以经济产业省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制定机构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的。我有幸参与了他们的讨论,从一名观察员的角度向他们提出了各种问题,并就一些独特的研究成果专门请他们赐稿,刊登在《日经商业周刊》的纸质版和电子版上。
由于任期期间正值新冠疫情肆虐,大阪大学传染病综合教育研究中心的大竹文雄特聘教授(行为经济学家)等人发起了名为“循证决策在日本的实施情况”的研究项目[4]。项目内容之一——以“助推理论”(nudge theory)提高疫苗接种率的讨论论文[5]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在采访大竹教授的同时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在本书的第二章中会提到“助推理论”。理查德·塞勒因普及“助推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正是在对他进行采访后,我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本书超越所属媒体范畴的外延,作为把握现代经济学各个领域发展历程、“过去、现在、未来”以及研究者的信念和为人处世的资料,相信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你有所帮助。
在访谈前的概要部分中出现的一些知识和讨论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可能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为了让非专业人士可以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来了解和关注经济社会的动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还是将最前沿的讨论和引人入胜的知识收入其中。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难题,还是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相信读者一定能在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在这个意义上,我希望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上班族、学生、研究人员,以及那些日复一日为改善社会而努力的所有人,都能够将本书作为思考的素材,认真阅读,因为本书的讲述者都是世界知名的一流经济学家。
在此我想提前说明的是,对于像加里·贝克尔教授一样已经离世的学者,由于已经无法重新做深入的访谈,我较多地参考并引用了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英语)上的公开信息。此外,在参阅超长的公开论文时,我还借助了翻译软件,以便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论文的整体结构和要点。因此,我深感现在真是一个好时代。其他访谈内容以及未找到官方翻译的英语文献、书籍等的翻译则均由我本人完成。
虽然我只是一名记者,并非经济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相信正因为有涉足多个领域的经验,在访谈和撰写时我更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有趣之处,了解研究背景和前因后果,有时甚至还要深入研究人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当偶然间发现完全不知道的那个人的独特之处时,它所带来的惊喜是无可比拟的,令人着迷。我坚信,以第三方的身份传递这种“有趣”,是新闻媒体人的一个重要使命。
各章之间存在许多内在联系,但如果你有感兴趣的章节或者经济学家,请不必拘泥于顺序,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开始阅读即可。因为一本书无法穷尽所有的领域,满足所有读者多样化的需求。此外,本书的内容是在受访者同意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当然,这中间也有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谋面,或者在这次重刊中郑重地表示谢绝。如果在阅读了本书后发现对一些理论和研究十分感兴趣,建议你可以自己再深入挖掘。本书的目的是为读者介绍今后或许会影响社会变革的经济学发展趋势,如果本书能够帮助到你的话,对我来说将是莫大的荣幸。关于现在和未来,世界顶尖的经济学家们都在考虑哪些问题?经济学究竟有何用处?我们将会走向何方?对于以上这些问题,我相信在阅读完本书之后,你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1] 《朝日新闻》是日本三大综合性日文对开报纸之一。1879年1月在大阪创刊。——译者注
[2] 日经BP社成立于1969年4月,隶属于以发布经济信息为主的世界最大的综合信息机构日本经济新闻集团,是日本规模最大的出版社。——译者注
[3] 该词是“经济”一词的希腊语,原意是“家务管理”。——译者注
[4] 加藤大贵、佐佐木周作、大竹文雄,《探索促进风疹抗体检测和疫苗接种的“助推信息”的效果验证:基于全国规模的在线实地试验》,2022年3月,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官方网站。
[5] 讨论论文是由政府首席信息官等专家整理的内容,通过整理议题,收集意见和市场动向信息,激发公开且活跃的讨论,最终旨在提高讨论水平。——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