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神机初建
大宋与西夏的边境线上,战火的硝烟虽暂时被僵持的局势所压抑,但那股弥漫在空气中的肃杀之气,依旧久久不散。每一次烽火的燃起,每一声金戈的交鸣,都如重锤般敲击在大宋君臣与百姓的心头。
在汴京皇宫内,宋徽宗却并未被这外患所困,停止革新的步伐。他深知,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前线将士的英勇拼杀,更仰赖于背后强大的军事支撑。回首往昔,大宋军备松弛,武器陈旧落后,面对西夏、辽国等外敌时,常常陷入被动挨打之境。痛定思痛,宋徽宗决意要在军事技术上寻求突破,打造一支能征善战、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一日,宋徽宗在御书房中翻阅古籍,偶然间看到一本早已泛黄的兵书,书中提及前朝火器在战争中的运用,虽寥寥数语,却仿若一道闪电划过他的脑海,瞬间点亮了灵感之光。
“火器……若能将其改良,发挥更大威力,必能改变我大宋在战场上的劣势。”宋徽宗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他当即传令下去,秘密召集一批能工巧匠、火药专家,于京城郊外隐秘山谷中组建“神机营”。
旨意一出,各地身怀绝技的工匠们纷纷响应。有精通机械制造的巧匠,能打造出精巧复杂的机关器械;有擅长火药调配的术士,对各种火药配方了如指掌;还有熟知金属冶炼的匠人,能炼出坚韧耐用的钢铁。这些人怀揣着报国之志,或长途跋涉,或乔装改扮,陆续汇聚到那隐秘山谷之中。
山谷之中,一片繁忙景象。工匠们初来乍到,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搭建工坊、安置工具。简易的帐篷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袅袅炊烟与锻造器械时冒出的浓烟交织在一起,弥漫在山谷上空。
为了确保研发工作顺利进行,宋徽宗特意调拨了大量物资。一车车的铁矿石、硫磺、硝石等原材料被源源不断地运进山谷,堆积如山;粮食、衣物等生活必需品也供应充足,让工匠们无后顾之忧。
在研发初期,困难重重。火药的调配比例难以精准把握,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剧烈爆炸。一次,工匠们在试验一种新型火药时,因配比失误,工坊瞬间被熊熊大火吞噬,爆炸的冲击力将周围的帐篷掀翻,数名工匠受伤倒地。
然而,挫折并未让他们气馁。受伤的工匠稍作休养,便又回到工坊,与同伴们一起分析失败原因,调整配方。他们日夜钻研,参考古籍,结合当下实战需求,不断尝试新的组合。
“这火药威力虽大,但太过易燃易爆,不利于战场上的携带与使用。咱们得想法子让它更稳定些。”一位经验丰富的火药专家紧皱眉头,手中拿着燃烧后的火药残渣,仔细端详着。
“是啊,还有这火炮的射程,目前太近,难以对敌军造成有效打击。得改进炮管的设计,增加火药的推力。”旁边一位机械工匠附和道,眼神专注地盯着桌上的火炮图纸,手中的笔不时地在纸上比划着修改方案。
在一次次的试验与改进中,工匠们逐渐摸索出了一些门道。他们发现,在火药中加入特定的矿物质,能有效增强其稳定性;通过改良炮管的形状、长度以及内部结构,可大幅提升火炮的射程与精准度。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一种改良后的火炮初见雏形。它体型巨大,炮管黝黑发亮,上面刻满了精细的纹路,用以散热与增强结构强度。车轮采用特殊的木质与金属混合打造,既保证了机动性,又能承受火炮发射时的巨大后坐力。
宋徽宗得知消息后,亲自前往山谷视察。当他看到那威风凛凛的火炮时,眼中满是期待。
“此乃我大宋之利器也!”宋徽宗轻抚着炮身,感慨万千,“诸位工匠辛苦了,有此神器,何愁西夏、辽国不破!”
工匠们闻言,纷纷跪地谢恩:“陛下圣明,能为大宋效力,乃我等毕生荣幸!”
在火炮研发取得进展的同时,“神机营”还致力于其他火器的创新。他们研制出了能连发的火铳,其外形类似后世的火枪,枪管细长,枪身配有扳机与弹仓,一次装填弹药后,可连续发射数发子弹,大大提高了单兵作战能力。
此外,还有各种精巧的火药暗器,如袖箭雷、地雷等。袖箭雷小巧玲珑,便于携带,可在近距离内出其不意地杀伤敌人;地雷则埋于地下,敌人一旦触发,便会引发剧烈爆炸,威力惊人。
随着这些火器逐一问世,“神机营”开始组织士兵进行实战演练。山谷之中,喊杀声震天,炮火轰鸣,硝烟弥漫。士兵们手持火铳,列成整齐的方阵,按照指令有序地射击;火炮则在后方调整角度,瞄准远处的模拟敌营,一枚枚炮弹呼啸而出,将“敌营”炸得粉碎。
演练结束后,宋徽宗再次亲临现场观看总结。看到士兵们熟练操控火器,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他满意地点点头:“很好,继续训练,务必让每一位将士都精通这些火器的使用。待时机成熟,便让它们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然而,“神机营”的存在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朝廷中,一些守旧大臣对火器研发持有异议。他们认为,传统的刀枪剑戟才是战争的正道,火器太过新奇,且耗费大量钱财物资,万一失败,得不偿失。
“陛下,臣以为这火器研发风险太大,不可过度投入。万一战场上失灵,岂不贻误战机?还望陛下收回成命,将资金用于招募更多士兵、打造传统兵器之上。”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上奏道。
宋徽宗听后,脸色一沉:“哼!如今时代不同,若我大宋仍固步自封,依赖老旧兵器,如何能抵御外敌?火器乃未来战争之趋势,虽有风险,但潜力巨大。朕意已决,诸位无需多言。”
在皇帝的坚定支持下,“神机营”得以继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技术泄密,宋徽宗加强了山谷周边的安保措施。派遣精锐禁军驻守,设置多重关卡,对进出人员进行严格盘查;严禁工匠私自与外界接触,确保研发机密不被泄露。
随着时间的推移,“神机营”研发的火器愈发精良,名声也渐渐在大宋军队中传开。许多将领听闻后,纷纷请求调派“神机营”协同作战。
岳飞在边境作战时,就曾见识过“神机营”火器的威力。一次,西夏军队趁着夜色发动突袭,妄图突破宋军防线。岳飞临危不乱,迅速调遣“神机营”前来支援。
“神机营”赶到后,立即架起火炮,瞄准敌军密集处开火。刹那间,火光冲天,炮弹如雨点般砸向西夏军队,炸得他们人仰马翻。火铳手们也纷纷列阵射击,密集的子弹如狂风般扫向敌军,打得西夏士兵抱头鼠窜。
经此一战,西夏军队对大宋的火器畏惧不已,再也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夜袭。而岳飞等将领也更加重视“神机营”的作用,纷纷向朝廷上书,请求加大对火器研发与装备的投入。
在江湖之上,梁山好汉们听闻朝廷组建“神机营”,研发出许多厉害的火器,心中亦是震惊不已。
“这朝廷如今是下了大功夫啊!有了这些火器,战斗力必定大增。咱们梁山日后若想与朝廷合作,也得跟上这形势,不能落后。”宋江在聚义厅中,与兄弟们商议着,眼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哥哥所言极是,只是这火器制造不易,咱们梁山又缺能工巧匠,如何是好?”吴用轻抚胡须,眉头紧锁。
众人商议良久,决定一方面派人下山,设法招揽一些工匠上山;另一方面,密切关注朝廷与西夏的战局,寻找机会为朝廷效力,以增加招安的筹码。
而在大宋国内,随着“神机营”的发展,一些民间工匠也受到启发,开始尝试钻研与火器相关的技术。他们虽资源有限,但凭借着聪明才智与对技艺的热爱,也取得了一些小成果。
例如,一位名叫李二的铁匠,在自家铁匠铺里,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一种简易的火药弹。这种火药弹虽比不上“神机营”的精良火器,但在民间自卫、驱赶盗匪时,却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宋徽宗得知民间的这些创新后,龙颜大悦,特意下旨嘉奖李二,并鼓励更多百姓参与到科技发明中来。一时间,大宋国内掀起了一股小小的科技热潮,上至朝廷,下至民间,都在为提升国力、抵御外敌而努力奋斗。
然而,就在大宋军事技术蓬勃发展之际,西夏也察觉到了威胁,开始想方设法刺探大宋的火器机密,并试图寻找应对之策。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悄然拉开帷幕,大宋的未来,依旧充满变数……深夜,宋徽宗站在皇宫城楼上,望着夜空繁星点点,心中默默祈祷:愿大宋的科技之光能照亮前路,驱散阴霾,引领大宋走向真正的复兴之路。而他,也将倾尽所有智慧与力量,为此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