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8章 深圳投资(三)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
这些人也初步掌握了王健从香江带来的软件。
不过。
这些都是纯英文的内容。
况且版权也属于国外,想要大范围推广不太可能。
“你们在这里学到的,都是基础的东西。”
陈教授也看着这帮学生提醒道:
“想要把这些变成我们的东西。”
“需要的不仅仅是操作,而是研发。”
“是啊。”
王健也解释道:
“要让这些工人们也能操作软件才行。”
“而且我的打算是在国内推广这些软件。”
“需要做出我们自己的软件才行。”
话虽如此。
但王健和陈教授都知道。
这些对于这帮刚刚入学一两年的学生来说,太难了。
......
在王健的安排下。
赴港留学的十人团,在深圳大学门口集合。
他们带着陈教授手写的《数据库原理笔记》,
和盖着学校公章的留学证明。
这是特区第一份,官方认可的民间留学协议。
“记住,你们不是去学怎么敲键盘,”
王健指着远处,正在炸山填海的蛇口工业区,提醒道:
“要去想着怎么让代码在中文世界扎根。”
“美国有IBM,日本有富士通,我们将来要有自己的‘上步科技’。”
......
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计算机实验室。
李建国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局域网。
当他用Modem连入美国的ARPA网,看着“HELLO, WORLD”从万里之外的屏幕弹出时,突然理解了王健说的“代码没有国界”。
“未来的电脑,会像电话一样普及。”
负责教学的张教授解释道:
“你们这次过来不容易,我也不会吝啬知识。”
“记住你们的目的。”
“你们写的软件,未来将运行在千万台机器上。”
而在深圳的软件组。
刘雪梅并没有,随着李建国等人一起出国。
此时的她,正在攻克汉字输入难题。
她对着ASCII码表,把“王”“健”等常用字编成四位数字代码。
再写入输入法程序。
......
深圳的春雨,浸透了机房的石棉瓦。
一位学生正趴在Macintosh前,研究图形界面代码。
突然。
整栋楼的电灯熄灭。
UPS发出蜂鸣,这是本周第三次停电。
二十多台电脑,明显已经超过了机房的荷载。
“把备用发电机启动!”
发现情况的王健,也赶紧披着雨衣冲进机房。
学生们则打着手电筒,正小心翼翼地取出保存数据的软盘。
“明天就去供电局申请专线。”
王健也看向陈教授保证道;
“多少钱都得拉,不然项目没办法进行下去。”
趁着停电间隙。
陈教授也没有停歇。
他带着学生们,在烛光下开始讨论数据结构。
忽明忽暗的火光中。
他们仿佛回到了,计算机的史前时代。
“知道吗?”
陈教授擦了擦眼镜,看着这些学生道:
“美国刚发布Windows 1.0,但我们的路要自己走。”
“王老板给的钱,够买三十套dBASE III。”
“但买不来真正的技术。”
“得靠你们把英文手册翻译成中文,把外国算法改造成,中国企业能用的工具。”
不一会。
发电机重新轰鸣,屏幕也再度亮起。
学生们也继续回到电脑前开始了钻研。
虽然他们这些人没有被安排出国。
但也负担起了他们应该承担的任务。
......
五月的荔枝花,漫山遍野。
经过了近一年的时间。
深圳上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终于迎来了第一批客户。
不是别人。
正是王健最信任的老许。
青石镇服装厂的业务最为简单。
也是这些学生攻克的第一个难题。
老许盯着屏幕上,自动生成的服装版型图。
手指划过数字化仪,笑着说道:
“以前画十张图,九张要改。”
“现在电脑直接给三套方案,还标着哪套最省料。”
“真是挺方便的。”
“不过,这复杂的铁盒子,镇子上有人会用么?”
“放心吧。”
王健也解释道:
“和之前流水的模式一样。”
“我会让这些设计程序的学生们,亲自辅导一段时间。”
“不过,这只是开始。”
王健点开财务软件,
资产负债表自动关联到生产数据。
“这是我从香江买来的财务系统。”
“下个月起,就让他们开始研究这一部分。”
......
另一边。
经过一年的学习。
李建国等人,也带着了香江理工大学赠送的以太网设备,回到了这里。
二十台电脑,第一次连成局域网。
刘雪梅在自己的终端上,看到李建国传来的文件,
也不由惊呼道:
“原来代码真的能在电脑之间‘走路’!”
接下来。
这些留学归来的学生们,也将成为其他学生的老师。
李建国在机房的黑板上,画下一张程序流程图。
开始向这些留校的同学们,解释起程序编程的要点。
......
深夜。
王健独自坐在荔枝树下,
看着机房透出的灯光在树叶间跳动。
他摸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
翻到夹着深圳特区报的那页。
1986年的头版标题是“特区企业要敢为天下先”,
旁边是他用红笔写的批注道:
“我们正在创造的,是比厂房更坚固的东西。”
“用0和1搭建的数字厂房,里面住着中国最早的代码工人。”
......
随着第一套局域网的搭建完成,王健开始谋划更长远的布局。
他带着李建国走访各个大学图书馆。
在堆满英文期刊的资料室里。
发现了一篇关于“关系型数据库标准化”的论文。
第二天的课堂上。
李建国也拿着期刊,向同学们解释道:
“我们现在用的dBASE III是层次模型。”
“真正的关系型数据库应该满足第三范式。”
“避免数据冗余。”
“就像把会计的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用代码整合,却不会重复记录。”
......
而刘雪梅则是研究起了芯片。
她从王健在香江带回的电子元件中,发现了一块被淘汰的图形处理芯片。
她试着将其改装到IBM PC上。
当屏幕上的服装版型图。
第一次实现无级缩放时,整个机房爆发出欢呼。
“以后设计师可以像在纸上一样自由调整线条,”
刘雪梅擦着额头的汗,道:
“我还给芯片写了驱动程序,让它能识别我们的中文指令。”
“‘放大’就输入‘FD’,‘缩小’是‘SX’。”
......
而远在青石镇的服装厂内。
老许也用上了,第一台装有服装设计软件的电脑。
“许叔,这个‘放码’功能怎么用?”
学徒小李指着屏幕上的工具栏,
他胸前的工牌上写着“数字化裁剪工”,这是工厂新设立的岗位。
老许接过鼠标。
演示如何将M码版型,自动缩放至L码:
“就像你师傅当年用粉饼画放大样,电脑会自动计算每个部位的比例。”
“误差不超过0.1厘米。”
他忽然注意到,墙角的老式裁床,上面摆着他用过的竹尺和划粉。
“把这些老工具收进陈列室吧,它们是历史的勋章。”
......
不过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特区政府的一纸文件,让办公室里的王健皱起了眉头。
他翻看着,手上的《关于加强特区企业技术引进管理的通知》。
里面写道:
“要求所有进口设备必须备案,软件技术合作需经主管部门审批。”
这无疑让接下来的软件开发陷入了难题。
一天后。
王健带着公章,和项目书闯进了经贸局。
在走廊里。
他遇见到,之前在蛇口工业区见过的陈科长。
“王先生,您的项目我们都知道,”
陈科长指着文件上的“上步科技”,解释道:
“但现在有些领导担心,你们搞的‘科技合作’会变成‘资本游戏’。”
“怎么可能?”
王健展开深圳大学的合作协议。
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学术交流函解释道:
“我们送出去的学生,正在研究汉字信息处理。”
“我相信他们写的代码,将来会成为国家标准。”
“这不光是企业行为,更是给特区攒技术家底。”
“这样吧,你们申请‘特区重点科技项目’。
翻看了文件后,陈科长的态度也缓和了下来:
“这样吧,你们申请‘特区重点科技项目’。”
“既能享受免税政策,也能名正言顺引进设备。”
“但有个条件......”
他敲了敲桌面道:
“每年得给政府部门做两场技术培训。”
“讲讲这电脑怎么管账、怎么画图。”
“没问题。”
王健紧张情绪瞬间一松,感觉保证道:
“我会定时安排项目人员过来培训。”
......
又是一年将要结束。
初雪降临北方时。
王健的软件公司,迎来了第一批实习技工。
来自青石镇的初中毕业生。
他们带着对“电脑算命”的好奇,
看着刘雪梅,在屏幕上画出会动的卡通凤凰。
“这不是算命,是编程,”
刘雪梅擦掉屏幕上的游戏画面,调出财务软件界面,解释道:
“你们看,每笔账怎么记,怎么查,电脑比人脑记得更清楚。”
“可我们没学过英文。”
十六岁的小芳,盯着键盘上的英文字母发愣道。
“所以我们做了中文输入法,”
李建国演示着四位数字编码,解释道:
“比如‘青’是3258,‘石’是1024。”
“多练几天就能记住,比你们学算盘的口诀简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