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主琵琶幽怨多

文物简介
木简一枚
出土编号:Ⅱ90DXT0214③:19
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
长22.9厘米,宽1.05厘米,厚0.2厘米
木简完整,简上文字漫漶,认读较难
该简为右类标题简,原为某简册中最左边的一枚简。简上端的墨涂为标题符号,“右”指简册右边所记录的内容。其中“乌孙公主女少夫”或为汉武帝时和亲乌孙的细君公主与岑陬军须靡所生之女——少夫公主。史籍中有关少夫公主的内容仅有《汉书》记载“岑陬尚江都公主,生一女少夫。公主死,汉复以楚王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陬”,只记载了少夫公主的父母,以及其与解忧公主的关系,对于少夫公主的生平事迹并未有任何提及。但该简文表明,少夫公主同其母细君公主一样,为西域的和平与安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该简文弥补了史料对少夫公主记载的不足,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汉乌关系以及乌孙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简牍释文
·右乌孙公主女少夫遗质子马一匹,牡。
简文大意
简文记载内容为细君公主与乌孙昆弥军须靡所生的女儿少夫公主,送给质子一匹牡马。史籍中只记载了少夫公主之母,对于少夫公主的生平再无只言片语。由该简记载的“遗质子”可知,少夫公主长大成人后,和其母亲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一样,一直活跃在西域。
阅牍延伸
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很多人会以为“琵琶幽怨多”的公主是最擅长弹琵琶的王昭君,这是因为“昭君出塞”圆满完成了“胡汉和亲”的伟大使命而成为我国的一段千古佳话。实则这位“幽怨多”的公主指的是汉朝第一位和亲乌孙的公主——刘细君。汉朝公主为何远嫁西极乌孙,这一切还得从武帝“断匈奴右臂”的战略计划说起。

敦煌莫高窟第112窟阮和琵琶演奏壁画
秦末汉初之际,我国北方草原上的匈奴部落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势力大增,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匈奴帝国。每到秋高马肥之时,匈奴就会越过汉朝北方边境,劫掠人口、牲畜并践踏庄稼,对西汉北方边郡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公元前141年,此时的西汉经过一段时期的休养生息后国力殷富、兵强马壮。该年,十六岁的汉武帝刘彻登上了帝位。鉴于西汉的综合国力已经大大增强,汉武帝刘彻决定以武力反击匈奴。然而反击匈奴并非易事,需要结交实力强盛的西域盟国。此时的西域诸国之中,面积较大、实力较强的是乌孙国。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联络乌孙,与之建立盟国关系。
随张骞抵达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后,将西汉军事强硬、财力雄厚的信息报告给了乌孙昆弥,乌孙昆弥便开始考虑加强与西汉的关系,提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由于武帝喜爱良马,乌孙昆弥便以千匹良马作为聘礼,请求迎娶汉家公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答应了乌孙王的请求,下诏“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于是,罪臣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被选为和亲公主远嫁乌孙。乌孙昆弥以千匹良马为聘,汉武帝也为和亲公主准备了丰盛的嫁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
刘细君生在钟鸣鼎食之家,长于温柔富贵之乡。不料父亲因叛乱未遂畏罪自杀,母亲以同谋罪被斩,家族也因此被牵连。彼时正值细君年幼之际,坎坷不幸的身世造就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而她却又要作为第一位和亲乌孙的公主,离开故土去一个遥远而又一切未知的地方。相传细君公主从江都到长安的途中,行经今安徽灵璧时,停车驻足,手抚一块巨石,回首瞭望故乡,因久久不愿离去,以至于在巨石上留下了手印。这枚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成为一方景观,名为“灵璧手印”。由此可见细君公主当时内心的不舍与无奈。
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与乌孙昆弥猎骄靡举行了盛大的跨国婚礼。乌孙工匠为她营建了独立的居所,细君公主也深知自己肩负着守护大汉边疆安宁的使命,并一直为此努力。在“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用汉武帝所赏赐的丰厚嫁妆,尽力去疏通乌孙国内的上下关系。匈奴在听到汉武帝派细君公主和亲乌孙王后,也立即送匈奴公主联姻乌孙王。在乌孙国,细君公主被封为右夫人,而匈奴公主则为左夫人。乌孙与匈奴相同,以左为尊,可见匈奴公主地位在汉家公主之上。和亲公主的地位是由“娘家”势力决定的,这也说明当时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要大于汉朝。
然而不久后,乌孙昆弥猎骄靡深感年事已高,便想令细君公主改嫁给自己的孙子兼王位继承人岑陬军须靡。按照乌孙风俗,子孙可以在父祖死后娶其继母、继祖母为妻,弟亦可娶其寡嫂为妻。但这对于深受汉文化熏陶的细君公主而言,有违伦理道德,是一种莫大的耻辱。细君公主的内心难以接受,于是上书汉武帝说明情况。最终,她还是不得不遵从汉武帝“从其国俗”的指示。为了顾及西汉与乌孙联合对抗匈奴的大局,细君公主改嫁军须靡为妻。其后细君公主为军须靡生下一女,名少夫。从名字来看,“少夫”当为汉名,可能是细君公主为女儿所取。根据悬泉汉简简文“右乌孙公主女少夫遗质子马一匹”可知,少夫公主后来平安长大,与母亲细君公主一样为西域的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长在南方的细君公主,身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边陲,满耳只闻胡语,常感孤寂郁闷。或许她会时常想起自己作为罪臣之女的辛酸身世,感慨命运的无可奈何;又或许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常常梦见江都绮丽的景色以及长安繁华的市井。《汉书·匈奴传》曾有记载:“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碍于言语不通、饮食不惯,加之强烈的思乡之情,细君公主于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在乌孙病逝。虽然细君公主没能顺利地融入乌孙,但她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汉朝达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目的。
细君公主可能不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但她在文学和音乐上的成就却对后世影响深远。她的《悲愁歌》情切切、意绵绵,言辞似子规啼血,令人黯然神伤,后被收入《玉台新咏》等诗集中并被视为最早的边塞诗杰作。细君公主又精通乐理,相传乐器琵琶就是她所创。如晋人傅玄在《琵琶赋·序》中称:“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唐代的《乐府杂录》中记载:“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将琵琶的创制直接归功于细君公主。而唐人李颀《古从军行》中的“公主琵琶幽怨多”则是写尽了当年如泣如诉的细君公主出塞之声。

新疆乌孙古道秋景
细君公主的一生饱尝荣宠与辛酸。少时由藩国郡主沦为罪臣之女,后又成为汉家公主,最后变成乌孙王夫人。细君公主为西汉边疆稳定及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如今在新疆伊犁昭苏县乌孙山上的细君墓是草原上最醒目的地标之一,而细君公主长眠伊犁河畔也已达两千余年。
参考文献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武金峰:《试论西汉王朝与乌孙的和亲政策》,《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俞明:《细君、解忧公主和亲述论》,《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李倩:《细君公主和亲乌孙对汉文化的影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