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章 ,蛀虫遍地,盘根错节
虽然三两银子的利润要救城外上千流民还差的远,但却也是千里之行,踏出了第一步。当晚作坊加了一个肉菜,甚至还给贺老六他们放一天假,不用上夜校,让他们去逛一逛米脂县城。而刘永,李文兵,陈子昂,胡益堂,蒋乡泉,郭铭四人围坐在后院的一个院子当中。
李文兵难掩激动之色,拱手道:“先生,学生近日苦读,觅得一救国良策。”
徐晨微微挑眉,问道:“是何种救国之策?”
众人听闻,也纷纷将目光投向李文兵。
李文兵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学生这段时日遍阅诸多与宋史相关典籍,其中《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有载,北宋之时,市舶司一年所收税金竟高达一千九百七十五万缗,换算下来,这便相当于两千余万两白银。先生曾言,朝廷若要应对当下内忧外患之困局,至少需得两千余万两白银。虽说海禁乃祖宗定下的规矩,但如今时移世易,依学生之见,开海实乃解朝廷燃眉之急的上上之策啊。”
刘永等人听闻,不禁面露惊色,讶然道:“市舶司竟如此能敛财?竟可与朝廷田赋相媲美?”
李文兵点点头,继续说道:“不止如此。北宋年间,茶税、矿税、榷场之税,再加上市舶司的税赋,林林总总加起来超过了三千余万缗。由此可见,我朝对商税征收得实在太少啦。”
蒋乡泉听闻,不禁手指李文兵,满脸惊愕道:“兄长,你竟想让朝廷重收矿税?难道忘了万历年间的事?彼时征收矿税,镇守太监肆意盘剥,民间商贾苦不堪言,整个天下被搅得鸡犬不宁。”
众人皆知,当年万历皇帝下令征收矿税,虽说主要针对江南富庶之地,可那些太监一出京城,便在各地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北方本就经济不如南方,经此折腾,地方平衡被打破,民变频发。
万历皇帝临终前,许是想留个好名声,这才废除了矿税制度。此事不过才过去几年,在场众人皆是那段苦难的亲历者,一听要重提矿税,当即纷纷反对。
李文兵神色凝重,正色道:“太监收税,自然是祸国殃民之举。但倘若将矿税立为朝廷正税,交由各级官员依规征收,这便不失为合理税赋。想那积贫积弱的宋朝,尚能有三千余万贯的税入,没道理我大明却做不到啊。”
刘永缓缓摇头,叹道:“可矿产大多被地方大族占据,想要从他们手中收税,谈何容易啊。”
李文兵无奈地叹了口气,道:“某也深知其中难处,正因如此,才提议开海,此事相较之下,或许更容易施行。”
“噗!”听闻此言,徐晨一口茶水险些喷出。
“先生?”李文兵等人见状,皆面露疑惑,望向徐晨。
徐晨赶忙致歉:“实在抱歉。”而后神色一正,郑重说道:“文兵未曾去过江南,故而有此想法。吾且说一事,当年徐阶在松江之地,名下田产何止二十四万亩,家中织机更达三千余架。仅靠种地,徐阶绝拿不出三万两黄金去贿赂给事戴凤翔。”
徐晨对徐阶或许能随意评说,但刘永等人却不敢有丝毫轻慢。
刘永等人满脸疑惑,问道:“徐阁老家有三千架织布机,这与开海一事有何关联?”
徐晨微微一笑,说道:“江南诸多大家族皆设有纺织工坊,所织之布数量惊人。可这些布又销往何处呢?再者,我大明并不盛产白银,可近些年来,江南银价竟跌至一两白银兑换七百文钱。江南那些大家族,甚至用几百上千斤重的银球作为压舱石,还戏称其为‘没奈何’,意思是即便盗贼见了,也无可奈何。”
李文兵微微皱眉,迟疑道:“先生之意,莫不是说江南的大家族一直在偷偷将布匹贩卖至海外?”
徐晨点点头,道:“并非偷偷为之,在江南,此事早已是人尽皆知。若无海外的巨额财富支撑,江南又怎会富甲天下?开征矿税已然会得罪地方豪族,而若要开海,那得罪的可便是朝廷的阁老、尚书等重臣。若不是其中利益巨大,朝廷又怎会在开海、禁海之事上反复折腾?即便是权倾朝野的张居正张阁老,在其权势最盛之时,也不敢轻言开海。若是让朝廷阁老得知你提议征收市舶司之税,哪怕你身处陕西,恐也性命难保啊。”
李文兵听闻,心中虽有一丝惧意,但更多的却是愤恨。这些江南大家族实在太过贪婪,每年两千余万两白银的税金,竟被他们私吞了两百余年。
刘永脸色颇为难看,叹道:“难道朝廷如今这般困局,只能指望盐税来解了?”
徐晨冷笑一声,道:“当年万历皇帝赐予福王的盐引便多达上千引。这两百余年来,朝廷王公贵族手中究竟还留存了多少盐引,实在难以估量。盐税改革所引发的动荡,丝毫不亚于开海之举。要知道,北宋时期食盐一斤不过二十文钱,而我大明如今竟高达四五十文钱。这其中的利益,比之宋朝何止多了一倍。几千万两白银的巨大利益,足以让任何妄图改动盐税之人死无葬身之地啊。”
“啊!!!”刘永听闻,不禁冷汗直流。
陈子昂、胡益堂、蒋乡泉、郭铭四人亦是脸色惨白如纸。他们此前也研读宋史,本以为从宋史中能寻得大明税收改革之法,却未曾想经徐晨这般剖析,才知他们眼中可改革之处,早已被王公贵族、世家大族盘根错节地占据。
徐晨见状,继续说道:“如今我大明之困境,在于蛀虫太多,贪污腐败之风盛行,内部组织松散,收税效率低下。朝廷若能切实收到足额的税赋,哪怕仅靠田赋,亦足以应对眼前的危机。洪武二十六年,朝廷清查天下土田,总计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这还是我大明开国之初的数字。如今已过去两百余年,依常理,大明的田地数量理应超过千万顷。如今朝廷对田地所征的各类税费,每亩加起来超过三斗。咱们便以此计算,如此算来,朝廷应收的粮食便多达三万万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