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情商与智商双增长才是硬道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投资人的智商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投资机构的各职级所承担的角色不同,各个角色所要做的工作、接触的人也不同,所以从业者必须要具备高情商和高智商的复合才能。
中国的投行界已经开始学习国外的等级制度,即将投资从业者分为AN(Analyst,分析师)、AS(Associate,经理)、SA(Senior Associate,高级经理)、VP(Vice President,副总裁)、SVP(Senior Vice President,高级副总裁)、D(Director,总经理、董事、总监)、ED(Executive Director,执行总经理、执行董事、执行总监)、MD(Managing Director,董事总经理)8个职级。很多投资机构人员不多,施行扁平化管理,会精简掉D和SVP、SA等职级。每一个进入投行、投资圈的人最终目标都是MD,每一个MD也都是一步步脚踏实地走上来的,每一个成为MD的人都有他应该成为MD的理由。
作为投资机构的管理层,MD在管理序列里面如果没有出任副总经理或总经理,就等于是一个虚拟的合伙人,他要带团队,公司对其有业绩考核要求。他需要直接面对LP(有限合伙人)和被投公司的双重压力:要能够对LP阐明投资机构的投资理念、历史业绩、团队情况、储备项目等情况;要能够做好对被投公司全盘流程和节点的把控,与被投公司实际控制人能够进行独立的商务谈判。这些对MD自身的法律实务、财务水平、团队管理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MD在外代表的是投资机构的最高水平,投资机构任命每一位MD都比较谨慎,既要看其学历水平、历史业绩、是否具备独立组建团队及带领团队看项目的实操能力,也要看其在业内的资源,比如能不能找来资金或可投的优质项目。到了这个职级的人员水平都很高,差别就在于所在平台的大小、掌握的资金量和实际话语权。正因为如此,MD从小机构跳槽到大机构会面临降级调薪等问题。
相比MD,ED差的是经验和阅历,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可能会相对弱一点,拿到资金和找到项目的能力相对差一些。但ED也能够独立带团队看项目,同样需要背业绩、被考核,考核指标以投资项目的数量、质量、金额、团队建设情况,以及投资项目当年的IRR情况等来确认,考核结果将决定ED是否会升迁或降级。从ED到MD的职级提升是投资从业者职业生涯必须走的一步,很多大平台的ED会因为职级提升无望而选择跳槽。同时也有太多的ED都梦想成为MD,都觉得奋斗十年以上,MD能唾手可得。事实上,走在独木桥上,越往前越难走。
VP是最让实体企业疑惑的职级:很多年纪轻轻的员工怎么就成了副总裁呢?殊不知此副总裁非彼副总裁。作为证券公司和投资公司的中坚业务骨干,VP不但要有在企业做现场的能力,而且还被要求将MD和ED交办的事务性工作完成得尽善尽美。每份尽职调查报告都要亲力亲为,还要带领员工完成各种各样的访谈工作,提炼并总结出让MD或ED能够在投委会汇报的文字。VP要能够细致地找出估值法上的不同,也要能在尽职调查被投公司财务状况时发现刻意隐瞒的问题,还要在聘请第三方机构进场前,把好能否上立项会的关。在被企业误解为投资公司副总裁而被夸奖“年轻有为不简单”时,VP还要内心酸楚地面带微笑说自己“就是个干活儿的”。在华为、京东方等大机构里,还有SVP,那可是23、24级别的大人物,而在投资机构,也许不过是比别人多了两年的工作经验和业绩,就可能是高级副总裁了。
在业内,AS这一层级人数众多,分析师干两三年就能升到投资经理,能对什么是好企业什么是坏企业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对VP及以上领导的意图也有更深入的了解,不再是懵懵懂懂地按照理论分析报表和运营管理来工作。无论是在企业家的酒桌上还是在公司的办公桌上,AS都应多做、少说、勤问,参照模板把行业分析与企业的现状进行结合,对企业为什么能够有高于同行业的毛利率做深度剖析,对标二级市场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与被投公司的各个不同板块进行对比,借以发现蛛丝马迹来给上级提供证据充足的弹药……这些辛苦的工作并非是为了在商务谈判时变成讨价还价的筹码,而是为了更准确地判断是否要把被投项目在上会前就毙掉,以减少上级浪费在项目上的时间和精力。
AN是投行里面最初级的岗位,因为大型投资机构或投资银行的进入门槛较高,所以能入职本身就代表此人拥有一定的能力。分析师所做的是最基层的工作,就是对行业、企业、对标公司、财务、法律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还要借鉴投资机构原来投过的项目,看看从哪个方面分析能够找出问题。投资机构不是投行,不仅不需要对企业进行赞美和包装,反而要“挑刺”,需要指出哪些是不符合上会条件的,哪些是可以在短期内修正的,哪些又是可以通过本轮融资就能解决的。这些综合分析工作都需要在对企业有了整体判断之后,才能够完成。
无论以上所列哪一个职级,在投资机构里工作,在别人眼里是做甲方,募资团队是乙方,而老板是甲方和乙方的合体。在资本的刺激下,就是给钱让别人花和拿钱来花这么简单直接的关系。因此,投资机构的从业人员不但要有做甲方的姿态,而且也要有做乙方的觉悟。各职级的从业人员需要情商、智商双高,在从业人员职场角色的人设下,学会怎么让甲方(LP)心甘情愿让你帮他花钱,怎么让乙方(被投公司)在拿到钱后用到正确的地方。将来随着被投企业上市和快速成长,它又蜕变成了未来基金的出资方,各个层级的投资从业人员都要有意识地跟被投企业保持密切的关系,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培养自己的情商,为自己的将来铺路。
人性是共通的,人性又是不同的。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老板和员工。不过就如同前面所述,都需要通过研发、管理、销售等不同的流程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成长。投资机构在不同阶段介入到被投公司,不管是面对强势还是弱势的公司,都需要有积极的心态和做法,这在情商层面也是一种考验,是在从业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提醒自己注意的。
很多企业家一般比较谦逊低调,且往往对专业的投资机构都报以尊重的态度,因此在处理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上,尤其是在还没有确定投资的阶段,我认为需牢记“敬而远之”四字箴言。
优质的企业在面临拓展市场铺设渠道、招聘新人投入研发、缓解供货账期带来的现金流压力等情形时,对资金永远是渴望的,创始团队也会在面临投资机构时有这样那样的情绪出现,不管是企业招待时的觥筹交错,还是访谈高管时对投资机构的刻意迎合,都不应影响投资从业人员的客观判断。
劣质的企业会更加表现出对资金的急切渴望,甚至有可能会对投资团队许以商业贿赂,以达到完成投资的目的。在这个时候酒可以喝,饭可以吃,钱是万万不能投的。
不过,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永远不知道哪片云彩有雨,企业家也各有各的道,也不排除哪一天变成了你的合作对象甚至是出资的LP。因此,投资机构还是要与其保持联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将来的自己攒下一份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