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学史](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10/53266310/b_53266310.jpg)
第三章 曹丕
第一节 曹丕与文学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卞氏所生第一子,因异母兄曹昂在建安二年征张绣之役中战死,他就成为曹操的长子。建安十六年(211)任五官中郎将,二十二年(217)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故,嗣位为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刘协“禅让”,曹丕称帝,魏朝正式代汉。曹丕只当了六年皇帝即病亡,谥曰文,故称魏文帝。
曹丕在政治上不如曹操那样雄才大略、长于开拓,他基本上是位守成之君。他既未能完成曹操遗留下来的统一全国大业,也没有作出影响深远的政策革新举措。不过在他统治的短短几年中,北方中原地区局面愈加稳定,曹魏国力也渐有增长,在三国鼎立大势中居于强盛地位。曹丕作为一名政治家虽乏善可陈,但在文化事业方面则颇有建树。这与他自幼养成的兴趣才能有直接关系。曹丕文武兼资,“善骑射,好击剑”(《魏志》本纪注引《魏书》),他在《典论·自叙》中曾颇为得意地自夸武艺高强,能击败当时著名的剑术家。不过他的武功似乎主要在个人的技击方面,至于用兵作战,非其所长,至少在历史记载上看不到他作为军事统帅的实绩。[1]他的足以骄人的才能则在文事方面。史载他“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魏志》本纪注引《魏书》)。他在邺城浓厚的文学空气中度过了青年时代。建安九年(204),曹操攻下邺城,曹丕入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纳袁绍之媳甄氏为妻,此后他就基本上在邺城生活,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在这一时期,曹丕的文学活动很多,成果丰硕,今存他的大部分作品,皆出于此时。曹丕在邺城时期(亦即建安时期)的文学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是建安文人集团的核心,许多活动都围绕着他还有曹植进行。这种地位的取得当然与他作为曹操长子直接有关,但他本身的文学才具无疑也是重要因素。从今存曹丕、曹植的不少诗赋及文中,可以看出当时建安文人经常有群体性的活动,这些活动一是游宴,二是文学写作。如前所述,丕、植兄弟及建安文人们,今存不少同题诗赋,如《公宴诗》、《斗鸡诗》、《迷迭香赋》、《弹棋赋》、《车渠碗赋》、《玛瑙勒赋》、《槐赋》、《柳赋》、《寡妇赋》、《出妇赋》等,甚至还有同题之文,如《文质论》、《周成汉昭论》等,这些同题诗赋及文,基本上都是群体文学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在诸文士作品中也可看到有关的描写,如应玚《斗鸡诗》中所写“兄弟游戏场”,即指丕、植兄弟事;应玚又有《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亦系侍游之作。刘桢有《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又有《公宴诗》一首,写“永日行游戏……”,基本上也是参与丕、植兄弟游宴活动的结果。徐干亦有《赠五官中郎将》诗,今仅存一句:“诒尔新诗。”(《文选》二十三《答何劭诗》注引)足以表明他与曹丕间的密切文学往还。徐干又有《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曹丕亦有同题之作,当为一时唱和之诗。王粲《公宴诗》有“克符周公业”等语,似在曹操宴饮场合所作;但他的《杂诗》写“日暮游西园”、“从君出西园”等,当亦从丕、植兄弟游园时作。以丕、植兄弟为核心的建安文人集团的形成,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它直接促成了建安文学的繁荣,掀起了文学史上的一个高潮。
曹丕本人在此时期的创作,也取得了巨大成绩。曹丕诗、赋、文皆能,他甚至还涉足小说,堪称多面手。其诗赋内容,多写贵游生活,兼及其他一些题材,如征夫思妇之辞等。后者当然是些拟作,并非本人生活体验的抒述,不过这些作品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他对下层民众的关注。曹丕在邺城时总的说是一位贵介公子,他具备贵游子弟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好游乐宴饮,斗鸡走马,作风豪奢。以上所举例诗例赋中已有此方面描写,而曹植《侍太子坐》一诗写得更为集中: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寒冰辟炎景,凉风飘我身。清醴盈金觞,肴馔纵横陈。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诗中写及的铺张浮华场面,都是在曹丕(“太子”、“公子”)处所发生的,末二句直接写曹丕本人,“翩翩”、“机巧”二语,形容其风流倜傥以及聪慧,写出曹丕的才气和浮华习气一面。曹丕自己亦写到过在建安年间富于浪漫情调的生活表现,他在《典论·自叙》中曾说到“建安十年,始定冀州”之时,与族兄曹真“猎于邺西终日”;此外他在《答繁钦书》中说到有一位“善歌舞”的“奇才妙伎”名叫王孙琐的,他竟对她喜欢得“不能自胜”,提出要“谨卜良日,纳之兰房”。曹丕在《与吴质书》中的一段文字,更是他此时期浮华作风的真切写照:
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闲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
曹丕也有诗自叙其“驰骛”、“旅食”生活场景:
良辰启初节,高会构欢娱。通天拂景云,俯临四达衢。羽爵浮象樽,珍膳盈豆区。清歌发妙曲,乐正奏笙竽。曜灵忽西迈,炎烛继望舒。翊日浮黄河,长驱旋邺都。
——《孟津诗》
但是曹丕毕竟不是个等闲纨绔少年,他也继承了曹操实用理性的某些精神,这表现在多方面。曹丕始终重视军国政治大事,对曹操交办的任何事务,从不掉以轻心。他可以纵情游宴,可以纳歌伎为妾,可以乘战乱自取袁绍儿媳为妻,他知道这些事情上曹操不会苛求,但像曹植建安二十四年受命为南中郎将、率军救曹仁,因醉而不能任事,使曹操大失所望的事,在曹丕就绝不可能发生。曹操在建安十六年西征关右,留守邺城的重任就交给了曹丕,而他兢兢业业,终不负父望;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南征关羽,又使曹丕留守,其时有魏讽等欲乘虚谋反袭邺,被曹丕发觉,杀其党羽数十人,立下大功。这些表现,都使他在与曹植的明争暗斗中甚邀父宠,逐步由开始时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曹丕“机巧”的性格亦颇突出,在与曹植的立嫡斗争中,他耍弄了不少权诈手段。如簏纳吴质事、逼醉曹植事等,都是设谋陷害竞争对手的行为;而祖道哭拜送曹操事,又表现了他善自伪饰的伎俩。总之曹丕十六年邺城生活,在政治上确立了太子地位,在文学方面也投入了许多精力,意气风发,挥翰洒墨,在建安文人集团的活动中,起到了核心作用,而他本人在创作上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曹丕文学生涯的前期。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的身份有了很大改变,他由一位过着优游生活的公子——太子,变为君临一国的最高统治者。此时的曹丕接过曹操遗留下来的沉重政治担子,自然不可能再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文学家,文化——政治人物变为纯粹政治人物。曹丕继位后有许多军国大事要做。首先他要稳定曹魏政权,不致因曹操之死而发生政权危机;接着他要完成“禅让”大典,让汉献帝把帝号移交给自己,这也是为了了结曹操生前的一桩心愿,——曹操毕生都自拟“周文王”,而将周武王的事业即改朝换代的工作,留给曹丕来做,曹丕也正是按照曹操的预期很快做了此事,改元“黄初”。不过有一点颇为滑稽,曹丕登极后给曹操的谥号却是“武帝”,而把“文帝”预留给了自己。另外他甫登极,威望未著,急着要建立权威,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取得一、二场军事胜利,于是曹丕即位不久,就多次发动征吴战役。可知后期当了皇帝的曹丕,政事实在繁忙。即使如此,后期曹丕也并未完全忘怀于文学。前期邺城生活给他种下的文学基因,仍在他身上起着作用。我们看到后期曹丕在文化方面还是采取了许多措施。首先他很重视兴复经学。他即位未久,就下令“缙绅考六艺,吾将兼览焉”(《延康元年七月令》);其后又陆续下诏,规定选士“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黄初三年选士诏》);黄初五年,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等等。其次,他颇注意收集整理图书文献。当时文籍散佚情况十分严重,“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犹七十馀载。两京大乱,扫地皆尽。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隋书·经籍志》)这“采掇遗亡”的工作,是从曹操开始的,而曹丕做得更多。在广为收集图书文籍的基础上,曹丕还组织了一批文士,着手编辑《皇览》,这是一部大型类书,内容广泛,收罗宏富,包括五经群书,分四十馀部,每部数十篇,总八百馀万字,主其事者有桓范、王象、缪袭等人。此书的编辑,有功于文化建设和遗产的保存,开了我国编纂大型类书的先河。后世所出各种类书,无不沿袭《皇览》体制格局,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皇览》佚于唐代。至于曹丕本人的文学创作,后期亦未放弃,只不过数量稍少,且内容有所转变,不再以表现邺中优游风雅生活为主,而是着意张扬帝王威势,宣示文治武功,如《至广陵于马上作诗》等,此类作品过于政治实用化,缺乏个性,文学价值不大。但是他的《典论》写作也完成于黄初年间,此书作为文章和文论,两方面的价值都很高。史载他在洛阳,曾“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馀篇,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魏志·文帝纪》注引《魏书》)。显示着他的文化优势。这是曹丕文学生涯的后期。
综观曹丕一生,可以说文学上的成就及影响都大于政治领域。陈寿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魏志·文帝纪》)不失允当之论。
曹丕著作,《魏志·文帝纪》谓:“初,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十卷(注:“梁二十三卷。”),《旧唐书》、《新唐书》皆著录其集十卷,《通志》则作二十三卷。原本亡,今所见有明代辑本《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所收《魏文帝集》二卷,近代辑本《汉魏六朝名家集》所收《魏文帝集》六卷。严可均辑其文入《全三国文》卷四至八,逯钦立辑其诗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四。曹丕作品注释本,则有黄节《魏文帝诗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