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奋战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4章 指挥必须要统一

姬信与姬丰率领的主力抵达崤函地关口30里,就见姬兰已经率领一支人马在前面接应。三人见面,寒暄几句。姬兰立刻引领主力前往崤函地大营。

姬丰也是第一次带领如此之多的兵马,路上就想与姬兰多聊几句。不曾想姬兰十分忙碌,只能作罢。

随着主力向东,抵达大营。姬信便召开了军事会议。在会议上,姬信开门见山,“诸军,此次驻扎,要点便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姬信先假设部下们不明白兵法,便讲述起来。这个用兵的道理并不复杂,但是姬信很快注意到,相当一部分将领感兴趣的乃是“如何胜敌”。这让姬信有些不高兴。

王浩然劝道:“不打紧。最初的时候,你不也是如此吗?”

姬信回想以前,他在王浩然耳提面命,随时纠正之下,也是花了一年才意识到自己追求的乃是胜利,而不是用兵。

听着众将说出和自己以前毫无分别的话,姬信着实有种在错误道路上探索者的感慨。

好在姬信为主将,他拥有了掌军大权。先将主要的理念讲述后,姬信便让准备好的九帐参谋部开始运营。

既然先为不可胜,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兵力,后勤补给,构建这么一套体系。

姬丰是第一次见到九帐参谋如何运行。看着一群年轻军官们不停地提出各种具体安排的建议。包括侦查,通讯,各军驻扎地安排,各军要实现的目标,协同方式。流水般地递交上来的东西。姬丰心中暗自吃惊,他早就认为姬信是公室重点培养的将领,此时很是感叹。大周不仅培养姬信,连姬信的手下也给培养出来了。

刚想到这点的时候,姬丰很是感慨。但是过了一阵,他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劲。这帮年轻人如此能干,为什么周王姬发出征的时候不充分使用这批年轻军官,而是要交给姬信来用。

想到这一层,姬丰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想法或许不对头。又看了一阵年轻军官往来之时,不自觉间对姬信流露出的服从,姬丰被自己新冒出来的想法给惊呆了,“难道这些人都是姬信在三年中选拔出来的?”

姬信完全没空观察姬丰等地位较高之人,他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次营地安排之上。尤其是在营地安排后,如何将一部分步兵训练成长矛兵。

王浩然提供的获胜方法并不复杂,就是在大规模战斗中,将使用5米长矛的步兵方阵投入战斗。一举击溃长矛阵前的所有敌军。

在王浩然的描述中,长矛方阵的兵力数量要在3千-5千士卒。这批士卒要能保持着稳定的阵型,一边战斗一边前进,行进3—5里的距离。

先不说周军能不能完成王浩然的规划,光是在崤函地找到一片3—5里,比较平坦的训练地区,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训练地区除了要足够宽阔,平坦,还要足够保密。王浩然强调,“商军具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只要让他们吃过一次苦头,他们即便无法掌握长矛阵的精髓,至少也具备照猫画虎的能力。所以要采取封闭训练。”

想到要将这些安排好,姬信也不能确定需要多久。

正在想,突然听到有人出声问道:“司马,为何吾等要听这些人所命?”

姬信抬起头,同时听到王浩然笑了一声。王浩然一直在通过姬信的眼睛观察此次远征军内的高层。

就见他们虽然身穿军服,却依旧宽袍大袖。如果不是姬信军中早就没有大周传统的“席位”,这些人此时大概还会正襟危坐。

现在,大周远征军大帐中,众高层坐在高腿马扎上,左右分列。王浩然总觉得会有人先出来搞事,却没想到这些人的耐心竟然撑不到完成一次安排。

姬信看过去,发言的乃是一位大周诸侯,王辕。看姓氏,就知道这位兄台出身姬姓。姬信回想众将官的资料,这位王辕年龄30岁,比姬信大5岁。是第一次参与出兵。

其他将官也看向王辕。姬丰最初有些不解,一众多次参加出战的诸侯还没吭声,第一次出兵的王辕怎么站起来开口。不过想想王辕的话,姬丰倒是很能理解。

诸侯们镇守一地,乃是大周的骨干。出兵时候率领本地士卒,自然是要建功立业,获得赏赐。

现在中军开议,诸侯们听命于司马姬信,已经很受压制。而姬信甚至不与诸侯商议,就将驻扎等事情交给一群年轻军官负责,王辕自然不服气。

就听姬信开口问道:“王君,吾受命领军,自然要为全军负责。不是听九帐参谋所命,而是依照兵法行事。”

王辕听姬信如此说,心中更是不快,当即答道:“不知司马所说兵法,又是何物?”

“军营安排完毕,吾将教授兵法。”姬信答道。

王辕原本就不想单方面服从姬信安排,此时听姬信依旧要独断专行,立刻表达了反对,“司马竟然不听诸侯之议?”

姬信被这么赤裸裸的挑衅弄得很是不高兴,但王辕说得并非没有道理。便是周王姬发与太师姜子牙,在具体指挥上也要顾及诸侯的看法。毕竟,战争要靠诸侯领军。

“鬼君,我要怎么回答?”姬信问王浩然。

王浩然最初是很有些不适应。哪怕是在王浩然看到的演义故事中,军队的领导权就已经高度统一了。作为代表皇帝的监军,哪怕是意见正确,因为他们分权,所以在演义故事中也是以反面角色出场。

而王辕这种部将,不听军令,要求分权,轻则杖责,重则斩首。真的是军法不容。

所以王浩然也是努力适应着局面,反复告诉自己,“你身处封建时代,你身处封建时代!”

这般自我催眠一阵,王浩然才适配了心情,答道:“他若是不听将令,必然导致全军的危险。那时候,他能承担得起责任吗?”

姬信对王浩然的回答有点感动。与王浩然不同,姬信只是以前没机会参加这样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但是姬信对于这个封建时代的适应度可比王浩然高多了。因为这种封建制度的权力构架,本就是姬信的生活。

等姬信将王浩然的话讲出来,王辕愕然了。他原本以为自己只要负责领军,打仗的时候执行上头指派的任务。这就已经非常好了。却没想到姬信直接用影响全军安危的话来威胁他。

愕然片刻后,王辕大怒,腾地站起身,问道:“司马是何意?”

姬信答道:“此次出兵,全军皆是一体。便如陶罐,一处漏水,整罐水便只能存水到漏水处。若是漏水处乃罐底,整罐水漏光。这便是吾意。”

姬丰听了姬信的话,花了点心思,才想明白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而其他不少诸侯甚至没办法想出姬信描述的内容。

王浩然听得忍不住苦笑。这时代金属冶炼技术不行,所以木桶并未在大周普及,打水靠的是陶罐。所以木桶缺口理论,由姬信讲出来,就变成了陶罐缺口理论。

这边王辕更是被激怒了,他对着姬信怒斥道:“司马为何羞辱吾?”

姬信此时虽然感受到很大压力,却没有退缩的意思。自从创立并且使用九帐参谋制度后,他打起仗来越来越有信心。面对王辕的对抗,姬信坚持自己的看法,“吾并非羞辱,吾只是请王君服从制度。吾等本是一体,何人出错,皆是众人受损。吾奉命领军,若是出错,吾必承担。故,请王君听命。”

王辕眼见姬信并不吵闹,而是拿着大伙的安危来说事。而且姬信乃是司马,奉命统御众军。所以王辕转向其他诸侯将领,“诸君愿听一群小子所命吗?”

之前曾经在姬信手下听命的姬兰等将领,此时都选择与姬信站在一起。姬丰虽然有些想法,也觉得此时不该开口。姬丰不开口,与姬丰站在一边的诸侯们自然没人开口。

便是有几个同样不满九帐参谋主事的诸侯,见绝大多数人都不吭声,也选择了沉默。

王辕气愤地数次询问,竟然无一人应和。这让王辕觉得着实丢了面子,气得转身就走。竟然离开了大帐,不参加军事会议了。

众人都看向姬信。姬信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此事,只能询问王浩然。王浩然也很不高兴,若非身处这封建时代,王浩然肯定要下令先把王辕拖下去重责几十大板。

虽然此时不能这么做,王浩然也是先平息一下心情,才答道:“继续安排。并且给王廷写信,请求更换王辕!”

很快,九帐参谋们继续运营起来。各部队的任务,以及接下来要做的事情,都被他们安排得明明白白。

姬丰最初以为九帐参谋已经管得够宽了,越到后面越是发现,这帮年轻小子们竟然真的在管理全军。不仅各部队如何驻扎,如何联络。在完成眼前的这些安排后,各将领各诸侯还要继续听命于九帐参谋。

这简直是岂有此理!

不过姬丰终于忍住了没有发作。他在上一次洛地平原的大战中,战败被短暂俘虏。乃是姬信率领骑兵冲入商军背后袭扰,返回的时候将他救回。而且骑兵们为了让这些俘虏能够安全返回,还把马匹让出给伤兵乘坐,骑兵牵马而行。

所以姬丰觉得在打仗的安排上还得听姬信的安排。

第一次军事会议,就在这样相当沉默的气氛中结束。

散帐后,姬信正准备与九帐参谋们议事,却被王浩然催促着赶紧上报,要求替换王辕。这让姬信不得不先与王浩然交流起来,“鬼君,此事只怕做不到。”

“我知道你做不到。但是你得干!”王浩然并没有退让。

“大王真的不会做。”姬信推脱道。

“姬发会不会做,得试过才知道。但是你不做,之后只会更糟糕。”王浩然也坚持己见。

“姬信。这个王辕只是开始。若是等后续作战展开,再有人这么做,王辕一定支持那些人。你即便再次压制住他们,反对者也只会在更后面越来越多。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不高兴。我要求你对这15000周军负责!王辕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手下的那些人马!”

听王浩然提及兵马,姬信也被说动了。他无奈地问道:“鬼君,我该怎么对大王说?”

“你告诉姬发。嗯……你也可以同时给姜子牙写封信!你告诉他们两个,商军各军皆听命于三花,她一声令下,商军赴汤蹈火!所以,少了王辕几百号人,顶多打仗吃力些。若是王辕在军中,一万多人都会受其连累!”

听了王浩然这么激进的态度,姬信呆住了,“鬼君,你竟然要让王辕领兵回镐京?”

“怎么,你觉得姬发会同意剥夺王辕兵权?”王浩然很是不解。

姬信最初真的以为王浩然是要剥夺王辕兵权,所以才觉得此事断无可能。现在确定王浩然居然能接受兵力减少,反倒认同了王浩然的看法。他当即答道:“我现在就写信。”

王浩然创立的后勤兵站不仅提供战时的后勤运输服务,也是通信网络节点。姬信把信写完,封好印章。受命的通讯骑兵们立刻上马,疾驰而去。

这些通讯骑兵们都精于骑术,他们每到一个兵站,可以根据通讯的分级,选择休息或者直接换马继续行进。所以路途上并不需要特别节省马力。

这两封信只用了一天工夫,就从崤函地送到了镐京。姜子牙看完信件,倒是比较支持姬信的看法。却也很清楚这里面的问题所在。

不得已,姜子牙只能请太宰姬旦前来。姬旦看完信件,也是不语。

封建制度是大周的根基,若是答应了姬信的请求,要不了多久,必然会有更多诸侯加入王辕那边去。

当然,姬信的请求也不是完全不合理。作为大周王廷,的确可以把不合适的诸侯撤下去。但是这么做的话,大周王廷要在封建制度里面相关条款中,找到王辕的罪,然后对王辕进行惩处。

这个惩处,绝不能是王辕不听从司马姬信的命令。

最后,姬旦叹息一声,“唉,尚父。若是信请求只撤去王辕,吾就不知要如何做。”

姜子牙看了看姬旦,他觉得姬旦这是在暗示说,姬信其实是想撤掉王辕。而且姜子牙自己看完信之后的第一感觉,与姬旦相同。所以姜子牙保持了沉默。

姬旦从姜子牙的沉默中感觉到姜子牙的态度,他又问道:“尚父,若是信此次不能大胜,吾等只怕再不能令诸侯伐商。不知尚父以为信可大胜乎?”

姜子牙坦然答道:“太宰。吾请问,三年前,若无信公子极力阻止。吾等今日可在镐京议论信公子乎?”

此言一出,姬旦又沉默下来。三年前,那自然是说牧野之战。哪怕已经过去了三年,姬旦也极少回忆那时候的事情。因为每次回想起来,姬旦就感觉寒毛直竖。

三年来,周军战斗力与日俱增。随着姬旦的见识大涨,他越来越清楚当年到底是什么局面。若是没有姬信一力阻拦,姬发一定会死在与赶回来的商军骑兵作战之中。

而姬发一死,伐商联军必然军心动摇。再加上当时的联军根本没有应对骑兵的手段,接下来四万五千联军必然大败。

大败之后就无法阻止有序撤退,而商军骑兵却是越聚越多。所以,四万五千精锐,只怕无一人能够活着抵达孟津渡口。

想到这里,姬旦也已经不愿意再回想下去。好几次,姬旦做梦梦到牧野之战中没有姬信出现,然后被彻底吓醒。

“尚父,吾等一起去见大王。”姬旦下定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