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战后同盟国:权力与军事的重构之路
大战落下帷幕,同盟军却陷入了战后的泥沼。这场战争,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虽在战术层面有所斩获,消灭了帝国的部分有生力量,可战略目标却如镜花水月,帝国的领土依旧遥不可及。人员折损近半,鲜血与牺牲换来的只是无尽的疲惫与迷茫,民众对战争的热情被消磨殆尽,对未来的信心也摇摇欲坠。
战前的最高评议会,被权力与野心蒙蔽双眼,为追逐政治利益贸然发动战争。他们幻想凭借武力扩张,为自己赢得荣耀与威望,却全然不顾战争的复杂性与残酷性,也未充分考量国家的实际承受力。民众本期望战争带来和平与繁荣,可现实却是无尽的伤亡、沉重的赋税以及生活物资的极度匮乏。随着战事推进,前线噩耗频传,民众的不满情绪如火山喷发,汹涌澎湃。抗议游行在各地此起彼伏,人们高呼着“结束战争”“让士兵回家”的口号,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冲击着旧评议会的根基。
在这汹涌的民意浪潮下,旧评议会成员们深知大势已去,试图垂死挣扎,抛出各种看似美好的战后重建计划,妄图挽回民心。但民众已不再轻信,这些空洞承诺如同泡沫,一戳即破。终于,在一片谴责声中,旧评议会成员们被迫递交辞呈,灰溜溜地走下政治舞台,彻底失去了权力,成为历史的失败者,被民众唾弃。
新一届最高评议会成立了,部分新成员的履历十分耀眼:
姜.列贝罗,长期深耕人力资源领域,深谙人才调配与组织管理之道。战争期间,他目睹军队因人才错配、指挥混乱而屡战屡败,深知唯有改革人事制度,选拔贤能,才能重振同盟军雄风。他主张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广纳各方精英,不论出身、背景,唯才是举,为军队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加强对军官的培训与考核,提升整体军事素养。
特留尼西特,在政治舞台上摸爬滚打多年,凭借八面玲珑的交际手段和巧舌如簧的口才,拉拢了不少势力。他善于审时度势,在战争风云变幻之际,巧妙周旋于各方利益集团之间,为自己积攒下深厚的政治资本。他表面打着“为民众谋福祉”的旗号,实则暗藏私心,企图通过掌控权力,进一步扩大个人势力范围,将同盟军的发展导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杰西卡.爱德华兹,一位怀揣教育梦想的女性,出身教育世家,对教育的力量深信不疑。她深知,战争不仅摧毁了城市与家园,更让年轻一代的心灵蒙上阴影。她决心从教育入手,重塑同盟军的未来。她倡导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普及全民教育,培养民众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在学校教育中融入爱国、和平等价值观,让年轻一代明白战争的残酷,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成长为有担当、明事理的公民。
新成员们带着各自的理念与抱负加入最高评议会,犹如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他们之间既有合作,试图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同盟军向前发展;又有摩擦,在权力分配、政策走向等问题上各执一词。姜.列贝罗的改革计划触动了部分旧官僚的利益,遭遇重重阻力;特留尼西特的权谋手段引发其他成员警惕,时常陷入信任危机;杰西卡.爱德华兹的教育提案虽广受民众支持,但在资金筹措、实施细节上,与注重军事、经济重建的成员产生分歧。
未来,最高评议会将在矛盾与磨合中前行,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如同在历史的天平上放置砝码,左右着同盟军的命运。究竟是在争吵中走向分裂,还是在协作下迈向复兴,唯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军方的大地震开始了,罗伯茨元帅,作为保守派的核心人物,曾在军方拥有极高威望。他秉持传统作战理念,注重军队层级与纪律,主张稳扎稳打,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与资历,在战前军方决策层中占据关键席位。然而,时代在变,战争形态已悄然发生转变。面对帝国军的新型战术与灵活机变,罗伯茨元帅却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思维,依旧拘泥于旧有模式。
在关键战役中,他对战场形势判断失误,过度分散兵力,导致防线多处出现漏洞,给了帝国军可乘之机。同盟军遭受重创,战舰损毁、人员伤亡数字飙升,士气一落千丈。民众对他的指挥能力产生极大质疑,军中年轻军官们也私下议论纷纷,对其保守策略深感不满。在各方压力下,罗伯茨元帅黯然离职,他的离去,如同巨石落水,激起千层浪,短期内让军队陷入指挥层真空,部分保守派军官人心惶惶,作战计划搁置,战略布局陷入混乱,仿佛一艘失去舵手的巨轮,在茫茫大海中飘摇不定。
霍克准将,长期受疾病困扰,身体每况愈下,本应安心调养,却因战争的紧迫被推上指挥一线。他在作战中时常力不从心,决策犹豫,缺乏果断与魄力。一次重要的突袭行动,因他未能及时下达进攻指令,贻误战机,致使部队陷入敌人包围,伤亡惨重。上级对他的指挥能力彻底失望,下属也对他渐失信任,最终,被强制退役成为他无奈的归宿。他的离开,像是军队这台精密机器上一颗生锈的螺丝钉被拔除,虽看似微小,却也在局部引发了运转不畅,让与之共事的军官们深感惋惜的同时,也为军队的未来增添了几分忧虑。
席特列元帅,心怀军方改革的壮志宏图,他深知军方内部保守势力根深蒂固,如不彻底革新,同盟军难以在与帝国的对抗中扭转颓势。特留尼西特在军方的势力盘根错节,犹如毒瘤,侵蚀着军队的健康肌体,席特列元帅决心以己之力,斩断这股黑暗势力。
他精心策划一系列改革方案,从军官选拔制度到作战指挥体系,力求打破陈规,引入新鲜血液,提升军队战斗力。他力推年轻有为之士担任关键职务,试图为沉闷的军方注入活力;在作战指挥上,倡导灵活应变、多兵种协同作战,摒弃旧有的刻板战术。然而,改革之路荆棘丛生,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奶酪。特留尼西特联合保守派势力,在背后使绊、暗中掣肘,散布谣言诋毁改革,煽动部分军官的不满情绪。
席特列元帅面临内忧外患,前进受阻,为了不让改革彻底夭折,为了给后来者铺平道路,他毅然决然选择牺牲自己的职位。他的离去,看似是改革派的一次重创,实则如凤凰涅槃,为军方的长远变革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他以退为进,让更多人看清了军方内部的腐朽与革新的迫切,激发了年轻军官们对改革的执着追求,成为后续一系列变革的精神源动力,引领着同盟军军方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寻找重生之光。
杨威利,出身平凡,自幼对历史充满热爱,怀揣成为历史学家的梦想踏入军校战史研究科。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战史研究科裁撤,他转入战略研究科,自此开启了传奇军旅生涯。
初入军队,他在艾尔·法西尔星域会战中崭露头角。彼时,同盟军陷入绝境,民众惊慌失措,敌方炮火如雨点般倾泻。杨威利却临危不乱,凭借对战局的敏锐洞察,组织起平民有序撤离,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拯救了300万民众,赢得“艾尔·法西尔的英雄”称号,初步展现出卓越领导才能。
此后,他一路成长,亚斯提星域会战,面对敌军强大攻势,他代任司令官,以少敌多,凭借巧妙战术指挥,让同盟军免于覆灭,声名渐起。最令人瞩目的是攻占伊谢尔伦要塞一役,他率领由老弱残兵拼凑的第十三舰队,面对号称“难攻不落”的要塞,没有选择正面强攻,而是巧用计谋,抓住敌军换防间隙,不费一兵一卒突破防线,俘虏五十万人,此战让他成为同盟军的传奇,军中传颂着“魔术师杨”的名号。这次的会战也体现了自己那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继“730”党后同盟军最年轻的元帅。
多年征战,他积累下赫赫战功,战术指挥出神入化,总能在绝境中创造奇迹。他深知战争残酷,虽厌恶权力争斗,却为了守护民主与和平,肩负起元帅重任,出任宇宙舰队总司令,成为同盟军的中流砥柱,引领着舰队在浩瀚宇宙中续写传奇。
格林希尔上将,出身军旅世家,自幼受军事熏陶,投身军队后,从基层军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经验。在早期的边境冲突中,他担任侦察小队队长,多次深入敌境,凭借精准判断力与果敢行动力,带回关键情报,为部队制定作战计划提供有力依据,初显军事才能。
随着战事升级,他参与多次大型会战。在亚姆立札会战中,同盟军陷入苦战,战线几近崩溃。格林希尔上将指挥留守的“蔷薇骑士连队”分队,迅速软禁了以罗伯茨元帅为首的旧派军队领导层,把权力转交前敌指挥杨威利的身上,稳定了战局。
多年来,他不仅在实战中积累经验,还潜心钻研军事理论,对舰队协同作战、后勤补给等领域有着深刻见解。凭借深厚资历与卓越战功,他在战后晋升元帅,担任统合作战本部部长,统筹全局,以其严谨作风与卓越领导,为同盟军规划未来作战蓝图,成为杨威利元帅坚实后盾,携手共护同盟军的尊严与未来。
一线作战军官人均晋升一级,这一举措宛如一场及时雨,润泽了战后略显萎靡的军队士气。在枪林弹雨、生死一线的战场上,他们冲锋陷阵、出生入死,每一次胜利都饱含着鲜血与汗水,每一次坚守都承载着责任与担当。晋升,是对他们过往付出的认可,更是激励他们继续奋进的动力源泉。
对于基层军官而言,军衔的提升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机遇。他们原本在战斗中负责局部指挥,如今晋升后,管辖范围扩大,能够参与更高层次的作战决策。一位原本指挥小型舰艇编队的上尉,晋升为少校后,开始负责一支巡洋舰分舰队,麾下战舰数量增多,作战任务也更加复杂多样。他不仅要精通战术指挥,还要协调后勤补给、人员调配等诸多事宜,个人能力在磨砺中飞速成长。
中级军官晋升后,在战略层面有了更多话语权。他们可参与制定作战计划,依据自身丰富实战经验,为战局谋划出更精妙策略。如某位中校晋升上校后,调入参谋部,与高层将领一同研讨作战方案。他凭借对前线战况的敏锐洞察,提出针对敌军薄弱环节实施突袭的建议,被采纳后在实战中取得显著战果,为部队赢得关键胜利,自身价值得以充分彰显。
伍兰夫上将的第十舰队,作为同盟军的精锐力量,历经战火洗礼后亟待修整。此役,他们在战场上与敌军浴血奋战,虽给予敌人沉重打击,自身也损耗严重。战舰伤痕累累,亟需入坞维修;兵员折损近半,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在后方基地,工人们争分夺秒抢修战舰,为其更换受损部件、强化防御装甲;征兵处热闹非凡,各地热血青年听闻第十舰队威名,踊跃报名参军,渴望在这支英雄部队中续写传奇。
整补完毕的第十舰队,肩负起驻防伊谢尔伦要塞的重任。伊谢尔伦要塞,这座位于帝国与同盟交界处的关键堡垒,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它扼守交通要道,如同一把利刃,威慑着帝国军的进犯。第十舰队进驻后,迅速进入战备状态。巡逻舰艇如鹰眼般警惕,在周边空域穿梭侦查,不放过任何一丝敌军踪迹;要塞炮台上,炮手们日夜坚守,随时准备发射威力巨大的炮弹,给予来犯之敌致命一击;地面部队则加强防御工事建设,挖掘战壕、设置障碍,构建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舰队与要塞协同作战,形成一套严密防御体系。一旦敌军来袭,巡逻舰艇迅速发出预警,舰队战舰即刻启动引擎,奔赴预定作战位置;要塞主炮“雷神之锤”充能待发,其恐怖威力足以让敌军胆寒。同时,舰队与要塞间的通讯联络保持畅通无阻,确保指挥指令及时下达,各作战单位紧密配合,宛如一台精密机器高效运转,让伊谢尔伦要塞成为令帝国军望而却步的钢铁壁垒,守护着同盟军的疆土与安宁。
同盟军的此番人事变动,宛如一场破旧立新的春雨,为军队带来了诸多新机遇。新的指挥体系初露锋芒,杨威利与格林希尔两位元帅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杨威利的奇思妙想与果敢决策,搭配格林希尔的严谨规划与精细布局,让作战指挥更加灵活高效。在他们的引领下,各舰队、各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显著提升,信息传递如闪电般迅速,战术配合似齿轮般精密,一改往日指挥不畅、各自为战的乱象。
军官的集体晋升,更是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位将士的心田,士气大振。士兵们望向军旗,眼中满是崇敬与信任,步伐愈发坚定有力;军官们身负重任,日夜钻研战术、训练部队,为下一场战斗厉兵秣马。基层军官的成长,为军队注入新鲜血液,他们带来的新思维、新方法,在日常训练与小型战斗中不断发酵,逐渐汇聚成推动军队前进的强大动力。
然而,前行之路从不平坦,挑战如影随形。军队重建工作千头万绪,战舰修复需耗费海量资源,从稀有金属到精密零件,每一项都考验着同盟军的后勤保障能力;兵员补充同样棘手,既要吸引热血青年投身军旅,又要确保训练质量,让新兵迅速成长为能战之士。
外部压力亦如山岳般沉重,帝国军虽在此次大战中受挫,可虎视眈眈从未停歇,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边境线上的硝烟味从未真正散去。周边势力见同盟军战后虚弱,蠢蠢欲动,或在贸易上设置壁垒,或在情报上暗中窥探,妄图在混乱中谋取私利。
但同盟军从未畏惧,他们从战火中走来,深知团结的力量。士兵们握紧钢枪,军官们运筹帷幄,民众们在后方全力支持,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他们将在废墟之上重建家园,在困境之中砥砺奋进,向着和平与自由的曙光,无畏前行,续写属于同盟军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