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刘陶
当皇甫威因为匡勋之事找到刘珩时,两队甲骑忽然来到了蚩尤里。
真真是甲骑。
骑士皆身形雄壮不说,座下马匹也都极为神骏,一看就知是难得的凉州大马。
不仅如此,骑士身上还穿戴着甲胄。
他们穿的甲胄,可不是刘珩放在界亭里的那件粗糙的半身扎甲,而是汉军精锐士卒才能拥有的制式玄铁甲胄。
顾名思义,玄铁甲胄通体呈黑色。
甲身由大长方形甲片编缀,胳膊处用较小鱼鳞甲片编缀,胸前开襟处用铁钩扣相连。
铁胄则由一排长甲片编围而成,后颈和护颊处由两排短甲片编围,胄顶由半球形铁甲收拢,顶部均有缨饰。
玄铁甲胄打造起来成本极高,而且用时极长,但相应的,其防御力也非常优秀。寻常刀剑根本无法破防,就算矛戟等锐器也不容易刺穿。
这些甲骑数量并不多,只有两队二十人,但人人立于骏马之上,身披玄甲,手持长戟,煞气逼人。
不仅威势可怖,战斗力也非同凡响。
如果地形合适,这区区二十骑,能够爆发出让人惊骇的战斗力。
比如当日袭击蚩尤里的那伙贼人,虽然有二百之众,但如果是在平地上遇到这二十个甲骑,根本就只有逃命的份,不可能是对手。
战马的体重,大约相等于四五个健壮士卒加在一起。
在冷兵器时代,大型战马一旦冲锋起来,其威力只能用恐怖如斯来形容。
当然了,这种可怖的战斗力,完全是用金钱堆出来的。
凉州马、玄铁甲、悍卒,随便哪个都是吞金兽。
但这么金贵的甲骑,却并非这一行人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两个被甲骑隐隐护在中央的儒士。
两名儒士,一老一少。
老者名叫刘陶,脸颊清瘦,目光极为锐利,还未说话就让人倍感压力。
少者,其实也不能算少者,另一人名大概二十余岁,名叫袁涣,神色平静淡然,此时正好奇的看向蚩尤里大门东侧。
那里是一个由人组成的方阵,八纵八横,总计六十四名青壮,均一手持环首刀一手持小型圆盾,跟随方阵最前方的人,不停变换动作。
袁焕看了一会儿,发现青壮们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动作,心中不免有些失望。
然而一旁的甲骑们,目光却变得郑重许多。
刘陶察觉到甲骑们的异样,询问道:“这些人的动作,有什么说法么?”
“回禀侍御史,他们用的都是军中技法。”
甲骑什长说完,又补充了一句:“全部都是最基础也最实用的动作。”
“最基础实用的军中技法?”
刘陶点点头,若有所思。
大约过了一刻钟,青壮们缓缓收势。在最前方之人的指挥下,解散了方阵,然后不约而同地奔向不远处的一间草庐。
刘陶循眼望去,却见草庐中热气蒸腾,摆着几大盆食物,顿时了然,只是心中愈发好奇。
方阵前方之人,自然是周礼了。
他早早发现了刘陶这群人。
但此前正在操练中,这些人又只是远远旁观,并没有打扰的意思,索性就由着他们。
此时捕猎队既已解散,周礼便收起刀盾走了过去。
愈发靠近,他神情愈发凝重。
他不知道刘陶的身份,但他在军中待过,认识甲骑身上的盔甲——这分明是高级军官或者天子卫队所穿的甲胄!
无论哪种,都是他们惹不起的人。
甲骑都惹不起,那被这些甲骑护卫起来的人,自然更惹不起。
因此,周礼愈发小心谨慎:“诸位为何停在此处?是有什么事么?”
“呵呵,足下不必起疑。”
见周礼有些不安,刘陶呵呵一笑,“我等只是路过,见军阵森严、刀法凌厉,这才忍不住停下观看。如有打扰之处,还请足下见谅。”
“当不得足下,贵人直接喊我周礼就行。”周礼连忙摆手,“都是些粗鲁田夫,哪里懂得什么军阵刀法,随便耍耍,让贵人见笑了。”
“我看未必啊,周君从过军?”
“确实跟随主君去过凉州战场。”
“原来如此。”
刘陶恍然,又问道:“我看诸位一起去草庐用饭,都是一家人吗?”
“不不不,并非一家人,只是同属蚩尤里而已。至于为何在一处吃饭,这个说来就话长了。”
周礼看了看太阳,发现时间还在,索性邀请道:“诸位若不嫌弃乡里间食物粗粝难以下咽,随我一起去吃顿便饭如何?我们边吃边聊。”
刘陶欣然应下:“固所愿,不敢请耳。”
......
说是邀请所有人,但刘陶身后的甲骑根本没有参与的意思,只是将战马系在一旁,自己仍旧履行侍卫的职责。
食物的确有些粗劣。
就是一人一大碗粟米饭,米饭上面加了些酱菜,如此而已,一点荤腥都没有。
但刘陶却吃的胃口大开。
主要跟一群饥肠辘辘的大汉一起吃饭,很难没有胃口。
周礼等人自然不讲什么食不言寝不语,边吃边说,很快就把蚩尤里遭受贼匪袭击、迫不得已只能操练自保的事情解释了一遍。
刘珩之前交代过,如果有人问起,据实回答就好,反正合情合理逻辑通顺,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因此周礼完全没有遮掩,讲述的非常仔细。
不过,他到底不是蠢人,交谈间也问清楚了刘陶的身份——秩俸六百石的侍御史!
老实说,周礼不知道侍御史是干嘛的,但不妨碍他对刘陶愈发恭敬,因为他明白秩俸六百石的概念。
安邑县的所有库官吏,除了安邑令之外,均在六百石之下。
一般的县令、县长,级别也就四百石到六百石不等。
面前这个清瘦老者,竟然跟大部分县令一个级别!
虽然周礼自觉已经把刘陶看的很重了,但是实际上他还是小看了后者。
跟尚书台的官员一样,侍御史也是典型的位低权重。
本朝光武帝为了削弱三公权利、加强皇权,将被前朝武帝重用的尚书一职进一步拔高,在事实上造就了“事归台阁”的中央行政体系。
“台阁”指的就是尚书台、御史府,御史府又被称为宪台。
前者取代丞相、三公,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后者则总掌全国监察事,主官为秩俸千石的御史中丞。
侍御史位在御史中丞之下,掌监察、弹劾百官不法事,权力不可谓不重。
周礼不知道的是,刘陶此行根本就是来查案的。
探查安邑令赵谦被杀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