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资本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准备上映

“我下一部电影的发行权?没有问题,这是应有之意。”

江和没有拒绝这个附加条件,人家提前看好你在你身边投资了,不就是希望后面能有所回报嘛。

不然江和第一部电影的宣发,怎么可能跟华纳这么容易的谈下来?

别以为华纳这种好莱坞巨头是什么好人,人家是资本公司,是需要赚钱盈利的,现在看着善良,只是因为江和表现出来的潜力惊人。

只是肯特也保守了,要是他知道江和有挂,不仅会要下一部的发行权,后面所有电影的发行权和投资权,他都得要。

现在只要江和一部电影的发行权,只能是基于保守的考虑,不犯错,万一江和后面拉了呢?

反正江和发家之前的帮助已经给到位了,后面总归是有感情更容易合作的。

“很好,这些都达成共识了,那么还剩下最后一项工作。江,你想让电影什么时候上映?”

肯特很满意江和的利落,没有在下一部电影的发行权上多纠结,这表示江和不贪婪,有继续合作的价值,说明了他的眼光不错。因此肯特在发行日期上询问了江和的意见。

“我觉得12月1号就不错,肯特,能把我的电影安排在这个时候上映吗?”

“12月1号吗?让我来看看这是星期几,唔,是星期四啊。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日子,我得看看这个时候有多少空余的银幕资源。”

大公司的电影上映时间都是提前预定的,银幕资源很难在短时间内调出。

同样的,这一年也诞生出了如《阿甘正传》《狮子王》《变相怪杰》等一系列经典影片,可谓是十分耀眼。

好在1994年的电影大战在十月份后已经基本结束,反倒是从12月份开始到圣诞节档期,都没有特别出彩的电影。

这个时间点,江和让《曾经》上映十分合适,也能多吸引一些额外的票房。

最后,鲍德温·肯特为《曾经》提供了800块银幕,还承诺如果票房表现不错,后续可以扩大到1500块银幕。

在ICM介绍的好莱坞专业律师的帮助下,江和与华纳签订了发行合同。

正式确定了《曾经》的上映时间为12月1号,上映银幕为800块。

之后,江和便把电影后续的发行,完全交托给了华纳。

合同签订之后,因为签约双方都没有隐瞒的打算,反而更希望借助这份合同进行炒作宣传。

所以在华纳的有意宣传下,江和与华纳的合作很快传遍了整个好莱坞。

在华纳兄弟宣传部的运作下,第二天,《洛杉矶时报》娱乐版头条就发表了相关的文章。

《华人留学生与华纳兄弟的合作:疯狂的华纳与疯狂的天才?》

“昨日,一个创纪录的事情发生在了好莱坞。华纳兄弟与一位来自大洋对岸,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华人留学生江和签订了一份电影发行合同。”

“据悉,江和在好莱坞跑了一年的群演后,凭借着投资微软获得的五万美元收益,用了仅仅不到十天的时间就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长达一小时三十分钟的小成本文艺片《曾经》。”

“这部电影的质量如何还不得而知,仅凭江和的身份和年龄,在这个年龄段就能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这无疑是一个惊人的壮举。”

“江和是一个天才,据了解,他为自己的电影创作并演唱了两首非常脍炙人口的歌曲,并因此被华纳和ICM一致看好。”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华纳高层表示,华纳曾给江和开出过600万美元的买断价格,只是江和十分坚决的拒绝了。其表示,他不会卖掉自己的孩子。”

“很显然,江和拒绝了这个可以让自己一步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部电影,让他能够拒绝直接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

好吧,很明显的华纳手笔,大公司推人造势就是这样的,粗暴简单而又有效。

报纸这么一上,江和登时就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名人。

毕竟作品还没有被人看到,不可能像后世一样硬推都能红。

华纳只能保证在12月1日电影上映之前,一直能有消息,出现在大众眼前。

因为是文艺片,这个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文艺片提前点映攒口碑都是基操,华纳会让《曾经》进行两个星期的点映,到时候一个影评人在报纸上吹一次,一天换一个影评人。

这样操作下来,在大规模上映之前,起码媒体口碑不会差。

这就是美国的舆论喉舌,这个年代全都被媒体所掌握。也只有时代华纳这种90年代,年营收就高达百亿美元的传媒巨头,才能如此的操纵媒体舆论。

背靠大树好乘凉,不是说说的。有经验的朋友都知道,背后有颗大树多得劲儿。

这不是例如新线那种二线发行公司能做到的事情。也是江和为什么会选择跟华纳合作,不考虑二三线发行公司的原因。

随着点映的开始,华纳的宣传再次发力。

11月24日

“有些人,终究只是路过你的生活。”——《好莱坞日报》

11月25日

这部文艺电影以其低成本和简单的故事赢得了我的心。这部电影以其真实感和音乐触动人心,展现了两个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的非凡相遇。我被电影中的音乐和情感表达所打动。这真是一次深刻的观影体验。——罗杰·伊伯特

11月26日

“点到为止的陪伴,是生命中闪烁的流星。”——保罗·卡恩

11月27日

“一部值得观看的爱情电影。”——文森特·坎比(这个钱就挣得太轻松了吧?钱拿着不烫手吗?)

别误会,《曾经》是很好,但是刚刚点映就直接能被主流媒体和影评人吹,跟电影本身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关系不大。

就这么每天一个影评的积攒着,到了电影12月1日上映的时候,已经有一大批影迷等着购票观影了。

90年代的北美,文艺爱好者很多,这一部分人只要是有口碑不错的电影都会购票观看,这群人也是影评所能影响的群体。

不像是后世,超级英雄电影把这群人赶出了电影院,也间接造就了北美电影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