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能改变这个世界
史氏欲与女婿商讨其归家后的任职事宜,此等事宜不宜孩童在场,遂笑道:“祥儿,你已有三年未曾至此,我们院中锦鲤养得甚好,让你兄姊带你去观赏如何?”
随即吩咐两位儿媳随行照料。
林祥心知此乃有意回避,即便对观鱼无甚兴趣,也佯装兴奋,随众人前往花园。
众人皆知此乃有意安排,除了贾琏,皆默契配合,只是邢氏与王氏不耐与孩童为伍,不久便各自寻由离去。
荣国府花园中的那一池鱼儿,确也赏心悦目。
美得让林祥不禁思量,家中是否也应置一池,虽闻家中曾有此景,后因故鱼皆亡,便作罢此念。
喂饱鱼儿,时觉尚短,他们应还未谈完正事,林祥便提议道:“诸位平时偏爱何种游戏?是投壶还是蹴鞠?”
贾珠闻言略显尴尬,他鲜有闲暇,亦无特别喜好,故难以作答。
贾元春需学之规矩繁多,虽母亲寄望甚高,但她无需科举,尚有些许空闲,她的消遣便是与丫鬟共玩女子之戏,此刻皆为男子,她便提及绘画。
至于贾琏,他所好游戏繁多,虽同样受管束,却不及贾珠那般严苛,兴致勃勃地建议:“踢毽子如何?或抽陀螺?蹴鞠亦可。”
这一番玩乐下来,林祥察觉到贾珠的生疏与笨拙,动作显得颇为僵硬。
“哥哥,我从前不是教你一些拳脚了吗?怎么如今看来,像是白练了一般?”
观其神色,确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经林祥询问,方知贾珠平日鲜有闲暇,几乎全数时光皆沉浸于书本之中。
若他欲嬉戏,或者按林祥嘱咐的锻炼一番,便会有人劝阻,母亲更会心生忧伤,他不愿见双亲失望,故而玩乐之时少之又少。
以至于如今,他之前打下的底子又一次荒废。
林祥不禁感到愕然,“向来如此?”
贾珠不以为异,“正是。”
林祥蹙眉道:“哥哥,我早说过,然则长坐书房,于体不利。吾等日后科举之路,需有强健之体方能支撑。若只读圣贤书,体魄何以强健?”
秀才试尚易,然乡试则需连考三场,历时九日,实为身心双重试炼。若无强健体魄,实难支撑到底。
每每有人于此间病倒,甚至撒手人寰。
贾珠闻此,不禁一愣,陷入沉思。他确实不算身强体壮。
缓缓点头,他道:“我听你的,日后我应多往练武场去走走。”
荣国府中确有练武场,只是年久失修,已显荒废。
贾元春紧握丝帕,那帕子已被揉得皱皱巴巴,她满心忧虑地望着贾珠。
此事她全然不知,细细打量大哥,虽身材高挑,却显瘦弱,如此怎能熬过那九日考验?
她默默记在心里,打算回去后向父母询问。
对于贾元春的疑惑,王氏不以为然,“休要听那林家小子胡诌,哪有那般严重。不过是不让你大哥虚度光阴罢了。”
“那些花拳绣腿,实在无益,莫非鼓舞他像祥哥儿一样去逞凶斗殴吗?!他骑马、交友等正事,我何曾阻拦?将玩乐之时用于读书,岂不更好?”
贾元春眉头紧锁:“可大哥鲜少骑马,也少有朋友交际。”
王氏随意地挥了挥手:“那日后便让你大哥多出去走走,结交些人脉也是好的。至于练武,就不必了。林家小子自己荒废时间练武也就罢了,还想拉你大哥下水?小小年纪,便心存狡诈,绝非善类!”
言罢,她面色渐冷。
王氏对贾琏与林祥,皆心存轻视。
一人贪玩好逃学,一人不务正业沉迷练武,怎能与珠儿一心向学相提并论?
珠儿这才是未来状元应有的风范!
贾元春无奈轻叹,她深知母亲想法有误,却也只能苦笑:“表弟并无此意。”见母亲未曾听进,她只好暗自决定,日后要寻机让大哥多些外出活动。随即,她转了话题,“母亲,可知姑父将往何处任职?”
此问也是王氏心中所惑:“我亦不详,待我问过老太太再言。”
提及此事,王氏脸上神色变得复杂难明。
初闻贾敏与林如海缔结婚约,她心中不免暗自欢喜。林家虽无爵位承继,林如海仅以探花之名步入仕途,起点看似与国公府的门房无异,但她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太过浅薄。
林家绝非衰败之家,其底蕴深厚。林如海不仅学识渊博,仕途更是如日中天,升迁迅速。贾敏嫁入林家,无需面对妯娌纷争,一进门便掌管家务,数载光阴,不仅诞下麟儿,更待婆婆仙逝后,成为家中真正的主宰。反观自己,身为国公府次子,听起来风光无限,实则若无父亲荫庇,一旦分家,恐将与那些前来打秋风的宗亲无异,落魄无依。
她绝不会让家族沦落至此。
绝不!...
思及此,王氏意兴阑珊,贾元春见状,也便不再追问。
然而,不久之后,一则消息传来。
林如海获皇上召见。
诏书抵达时,林家正欲出行,计划前往林如海二师兄府上拜访。其二师兄乃前任国子监祭酒高足,现任鸿胪寺少卿,官居从五品,掌管外交礼仪,一年前调回京城。林祥对此行充满期待,他既有武力傍身,且拥有后世记忆,这便是他最大的宝藏。
虽朝代有所出入,但大致相当于前世的明清时期。
他深知地球是圆的,了解世界各地国家,知晓海岸线的尽头,熟悉那些远渡重洋的奇珍异兽,以及矿藏所在。
若非金手指,何物能及?
他尚年幼,常处于父母羽翼之下,但他有耐心,愿意等待时机。
此次出行,林祥本欲探询邻国风情与特产,不料马车将出府门,诏书突至,林如海急忙更衣入宫,贾敏与林祥只得取消拜访,留在家中静待佳音。
贾敏心中焦虑又夹杂着一丝窃喜:“不知你父亲今日情形如何。”
她忧虑的是未知,窃喜则因他们进京不过三日,皇上便召见,足见林如海在圣上心中的分量。
林海直至黄昏方归,随后几日闭门不出,即便是荣国府的邀约也一一婉拒。
很快,林海的新职务正式尘埃落定,正式从之前的兰台寺大夫,改任都转盐运使司同知,再到如今就任扬州巡盐御史。
此职在大乾朝为从三品,非皇帝亲信不能胜任,掌管国家财政命脉,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林府上下一片欢腾,从四品升至从三品,且此职位肥缺,且昭示着林如海乃皇上心腹,前途无量。
林祥闻此,心中却猛地一紧。
盐铁乃国家专控,盐商之富甲天下。
他忆起原著中,林妹妹之父正是在巡盐御史任上辞世,原著中其死因与政治斗争有关。
如今林如海虽年轻,林妹妹尚未出世,但他已深得圣宠,且已踏上扬州巡盐御史之路,莫非会重蹈覆辙?
林祥心中暗自思量,觉得那可能性并不小。
难道他日后仍会如原著中那般,在任上因病离世?
林祥的忧虑深藏心底,未被任何人察觉,而整个林府却沉浸在为林海升迁的喜悦之中。
荣国府很快也得到了消息,一时间也是欢声笑语,史氏更是提议要大宴宾客,“咱们两家许久未有喜事相庆,何不借此机会,共襄盛举?”
贾赦附和道:“母亲所言极是。”
贾政亦表赞同,唯独王氏心中不悦,这明明是林家的喜事,与荣国府何干?
然而,她只能将不满藏于心中,无法表露,只得派人前往林府传达宴请之意。
不料,林海却婉拒了荣国府的大宴之邀,他刚履新职,不愿过于张扬。
毕竟,他并未升职,只是换了个更为关键的职位。
趁着上任前的空暇,林海决定重启原定的拜访二师兄一家的计划。
林海的这位二师兄,名唤刘蕴,字千意,出身贫寒,及至三十多岁方考中进士,如今已年近半百。
他育有二子二女,长子在外地为官,次子亦即幼子,名唤刘湾,年仅十岁。此番林祥来访,便是由他负责接待。
初时,刘湾还有些担忧,毕竟客人年仅六岁,他深知自己六岁时是如何的顽皮捣蛋。然而,事情并未如他所担忧的那般发展。
这位小师弟显得异常成熟,既不胡闹也不纠缠,言谈举止条理清晰,只是好奇心过于旺盛,不停地追问着关于鸿胪寺的种种。
刘湾虽对父亲的工作有所了解,但所知有限,更无机密可言。不久,他便将自己所知的倾囊相授。
林祥也从中收获颇丰。
他得知,林海的这位二师兄是主动申请调至鸿胪寺的,虽鸿胪寺卿仅为正四品,但他对此领域情有独钟。
大乾国周边邻国众多,大小不一,他主要负责南方事务,为此他学习了多门语言,书房中亦藏有众多相关典籍。
当刘湾被问得“江郎才尽”时,便带着林祥来到书房。望着满架的书籍,林祥眼中闪烁着渴望:“我能借阅吗?”
刘湾慷慨地一挥手:“当然可以。”
看书好啊,看书就不会让他应接不暇了。
当两个小辈被安排到一旁时,书房内的两位长辈也谈起了他们。
刘蕴语气中满是赞赏地提及林海的这个独子:“师弟啊,你可是养了个麒麟儿!小小年纪武力超群外,竟还如此知书达理,如今已读到《大学》了吧?”
林海忍不住嘴角上扬:“他只是略有聪慧罢了,而且如今都十岁了,读个《大学》有何稀奇,羞也不羞?你可别当着他的面夸他。”
“欸~为时未晚嘛,从前那也是明珠蒙尘,一旦认真些,也将能达到凡夫俗子极难企及的高度~”
“好了好了,你越说越浮夸了!”
他在外从不轻易夸赞儿子,甚至连儿子过目不忘的能力也未曾向外人透露,生怕儿子听多了赞誉之词,失了平常心。
一旦骄傲自满,便会止步不前。
刘蕴哑然失笑:“美玉不因你不夸便不为人知。”
他这是初见林祥便心生欢喜,甚至在心里暗自盘算自家的孙女是否能与他相配。
只可惜自家门第稍低了些,否则他定要开口提亲。“对了,你接下来怕是要忙了,孩子的学业以往都是你亲自安排,如今可有合适的人选接替?若你分身乏术,孩子有何问题,尽管让他来找我。”
这便是答应在林海无暇顾及之时,帮忙指点林祥的学业了。
林海心中正有此念:“往后恐怕要常常烦扰师兄了。”
说来也奇,这孩子生于富贵之家,从小衣食无忧,然而他的文辞、见解却异常质朴,往往从寻常百姓的视角出发,内容也注重实际效用,与出身贫寒的二师兄文风颇为相似。
他取出几篇儿子的文章交予刘蕴,刘蕴阅后,不禁拍手称快:“这正是天定的缘分啊!”
林海早已为儿子规划好了未来,待他年岁稍长,考取秀才之后,便送往金陵的松阳书院深造,若能得大儒青睐自然最好,即便不能,那里的同窗也将是他仕途上的重要助力。
未几,林海正式赴任,而林祥的先生周正防也如约而至。
此人乃是一位举人。
年岁比林海还要长些,据林海所言,他年少时科举之路颇为顺遂,秀才一试即中,但之后的科举之路便充满了坎坷。二十余岁准备参加秋闱之时,家乡突遭水患,耽误了他的乡试。紧接着祖父母相继离世,守孝期满,再次参加秋闱,考试中途却因发烧昏迷,险些丧命,自然名落孙山。还未从这次打击中缓过神来,家中又遭遇变故,他只得去做了几年的幕僚,待家境稍缓,再次参加秋闱,终于得偿所愿。此后,他便辞去了幕僚之职,四处游历。...
林海便是在这段时间读到了他的文章,从而记住了他。
若非看出他仍有科举之志,林海甚至想过举荐他入仕。
虽如此仕途晋升有限,却也是众多举人梦寐以求的道路。
此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此番儿子需寻一位先生,林海首先便想到了他,去信询问,对方欣然应允,整理行装北上。
他将在林家教导林祥学业,同时筹备下一次的春闱,而林海则会不时指点他的文章。
林海对他赞誉有加:“他深知民间疾苦,心怀百姓,为人处世圆融而有原则,行事有条不紊,最是适合治理一方。这些方面,你要多多向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