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道经(七)
本篇也是由道推论及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这种谦退无私的精神,有它积极的意义。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评析
这一篇,老子再一次歌颂天地。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存在,从而真正地体现“道”。老子赞美天地,同时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效法天道。在老子的观念中,所谓人道,以天道为依归,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这一点,是老子经常发挥的观点,在本篇里,他就表达了这种观点。接下来,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圣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统治者,对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又要用于修身养性,而且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对天地来说,“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对圣人来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说明对立着的双方在互相转化。
老子为道
众生本来不想要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教化,他们从来都是“作焉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一切众生本具足道心”。但是,众生不知自己本具道心,本来是“道”,却妄认肉身我为真我,才会产生一种心理错觉,总希望生便有,为便恃,功成便居。过去的人认为这是“业障”,非要把这种“妄心”除去不可,认为除去了这个东西便得“道”了,这才把三家原典作品全解成道德教训、人生准则。他们不知众生的这些心本是非因缘、非自然的妄幻错觉,根本不用去除,真的去除反而糟了,“道”会因此而呆滞。
但是,众生的认假作真,“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妄念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与“佛、圣人”救度他们的力量是一样大的。这种“妄”与“幻”如果得不到一定的控制,道也会呆滞。这样,在这个“宇宙—生命”系统中就需要有一种与众生心力相对立的力量,这就是三家原典作家提出的“圣人”、“天尊”、“佛”之类的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不同于一般的众生,“众生”是业报身,他们是自身。他们无形无相,存在于一切众生的心中、行为中,随顺一切众生的行为心念发挥着他们的作用。把因众生的“妄”、“幻”之念可能造成的“道”的呆滞,灭于无形之中,让“妄”与“幻”既要存在,但也要随缘消失。这样,“道”就永远鲜活了。
这是老子的愿力,也是“宇宙—生命”系统运动的必然规律。那么,这也就是老子“外其身而身存”的真实存在状态。
老子、释迦牟尼不是神,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们不过是选择了与“道”同体的生命存在方式。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令一切众生更自由、更生气勃勃、更能充分展示自己生命的活力。与此同时,使“宇宙—生命”系统灵光不灭,进而使一切生命都如自己一样,自由、活泼、愉快,创造力无穷,直至另创造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