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武乱世:这位武圣人缘太好了](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79/52544679/b_52544679.jpg)
第86章 诗成
“上面的小子,劝你一句,赶紧下来吧。”
...
“你这诗基本平仄都不合,更枉论韵律格调,如何与诗壁之上的佳作一较高下。”
...
“少年人有冲劲自当是好事,可再怎么招基本功总是要再夯实些。”
...
...
与宴席之上的状况相似,苏皓在纸上的第一句诗刚刚写成,底下一众文人便瞬间已然议论开来。
语气之中除了嘲弄之外,却还带着几分淡淡的失望。
原以为这少年敢顶着如此佳作上前提笔,胸中自当是蕴藏不少笔墨。
谁曾想到,第一句诗出来后众人才发现,此子却是个连最基本的作诗原理都没弄明白的愣头青。
面对底下人一众看衰的言语,苏皓只是微微一笑,不以为意。
原则上只要宴会上那位没有出言阻止,那么他自然便还有在诗壁之上继续题诗的资格。
一句落成,苏皓只是稍作停顿,第二句诗便挥毫而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不一会的工夫,这写好的第二句便送到宴会一众官僚案头。
此句一出,先前原本一边倒的声音却是有了些变化。
这一句虽然与上句一样,完全是不符韵律格调。
甚至还犯下了前一句几乎全用仄声,而后一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
如此句式,即便是出自学倌童子之手都不免是要挨夫子劈头盖脸一顿训诫。
可瑕不掩瑜的是,这一句与前一句两句诗连在一起,却是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一副相当辽阔的气象!
仙人乘鹤归去,余高楼兀自伫立于白云之间。
从格律而言,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可一口气读下来,确是完全可以一气通畅,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
不仅如此,这两句看似落笔重点在仙人,实则确是借仙人乘鹤暗比黄鹤楼的峥嵘缥缈。
两句一出,从某种程度来说却是足以掩盖这诗格律之上的问题的。
果然,当第二句诗歌传阅完毕,宴席之上原本喧闹的众人渐渐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在等。
等着那少年人这下一句又会如何提笔。
毕竟诗文创作左不过“起、承、转、合”四字。
而今,这“起”与“承”两句已然铺开如此恢宏的画面,那这最关键的“转”又要如何,却已然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了。
若是转的过于突兀,那前面精心营造的意境便是在顷刻之间毁于一旦,如此,这首诗不合格律的缺点便会再次被放大。
有了前两句的转折与铺垫,在场众人都开始好奇,这少年人又会给他们怎样的惊喜。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以少年人诗词造诣,写出前面两句纯属意外。
主位之上,看着底下陷入争论的众人,江郡守脸上神色变得愈发微妙起来。
两句落罢,一个念头已然在他心里油然而生:
这少年手中篇章,会不会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镇压千古的惊世孤篇呢?
而就在一众争论与等待之中,少年人的第三句也已然紧跟着送到众人案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当众人读完这一联的两句之后。
酒宴之上从上到下几乎是瞬间都陷入了沉默。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瞪大了眼睛看着被誊抄在纸上的诗句,脸上满是愕然神色。
要不是亲眼看着这少年人一字一字将诗题在这诗壁之上,所有人甚至都不敢相信写下这一句的与前两句的作者会是同一个人!
工整!
实在是太工整了呀!!
如果说前面两句从韵律格式上看根本就是出自门外汉之手的话,那这第三句所展现的,却是极其扎实的诗文功底!
此文一出不禁让众人不由得联想:
难道前面两句的率性之作,却是那少年人故意所为?!!
真若此,此子的诗文功底,当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了呀。
这第三句不仅仅只是在格式上工整,在内容呈现之上,同样是令人拍案叫绝的。
前面两句,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格局虽大,却难免显得有些虚浮。
而这第三句却是笔锋陡转,变而缥缈仙人为晴川草树。
这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却是很巧妙的将发散的思绪又一股脑收了回来。
“大才!!!此子绝对是惊世大才啊!!!”
席间一文人激动地拍案而起,由于力道过于巨大,却是将桌上的酒水瓜果一并掀翻在地!!
若是寻常,这一行为定当会被算着僭越的大不敬之举,只是在而今这种情况之下,却显然已是无人在意。
“恭喜郡守,于今日寻觅这般绝妙诗篇,此诗一成,很可能便是这黄鹤楼上的当世绝唱啊!!”
一众文人纷纷双手举杯朝向主位的江临鹤。
不过此时,听到下属这番言语的江郡守却还是没有任何表示。
而是看着眼前的三句成诗,含笑不语。
他在等待。
等着少年人为这首诗写上一个圆满的结尾。
诗壁旁。
少年人三句诗之后,底下的刚刚喧闹的文人此刻也已然没了任何声响。
无他,这少年人仅仅用了三句诗,便已然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
他们伸长了脖子望着石壁上空白位置,都在等着这少年人会如何为此诗收尾。
只不过让所有人意外的是,三句之后,少年人却十分突兀地放下了笔,在万众期待之中,他径直走向了不远处的围栏处,侧身半倚,似乎是在思索。
尽管所有人内心都想快点看到完整诗作,可这般情况,却是无一人敢出言做任何催促。
若是因为这外界的影响坏了这么一首足以载入史册的千古绝唱,那这罪过,可着实是太大了些。
只不过众人万万没想到,这一等,却是一直从下午等到了日暮时分。
直到落日的余晖散漫江畔,少年人才转头回到石壁,提笔为这首诗写下了最后一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至此,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