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围歼计划
布达佩斯。
广播站将海战与登陆战胜利的消息广播后,引起了全国狂欢。布达佩斯全城狂欢,仅仅是全国狂欢的缩影。
今日对匈牙利人来说,百年难遇的胜利。
‘无敌舰队’‘打败英国’的喊声此起彼伏。
“陛下,今晚酒的销量一定很好。”首相赖梅尼开起了玩笑。
恩特哈哈一笑,“如此胜利,怎能不狂饮。”
“现在匈牙利的崛起,将从报仇世界海洋霸主开始。”
恩特转身看向身边的一众军政大臣。
“打败英国仅仅是复兴帝国的第二步,实现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诸位与我一起努力吧。”
在这样的时刻,恩特画画饼很适合,其他的,无须说太多。
“紧随陛下的意志!”大臣们齐齐回应。
国家越强,他们这些当大臣自然越有骨气。
就在这时,去而复返的侍卫长拿着一份文件,来到恩特身边汇报,“陛下,美国大使递交国书,说是美国国务卿紧急拜访陛下。”
嗯?
紧急?
“有意思,看来,美国要忍不住了。”恩特能猜到来意。“
“告诉他,我同意了,你们安排时间吧。”恩特眼里带着一丝狡黠。
“是,陛下。”侍卫长再次离去。
“陛下,远东报告,倭国正在策划进攻东南亚的计划。”
“哦,小鬼子终于忍不住了?”
恩特不意外,小倭鬼南下是迟早的,不过,倒是会挑时机。此时下场,奔着摘桃子来。
“我们在远东没什么利益,倭国下场也好,占领南洋和印度地区,剔除鹰国抵抗的资本。”恩特判断丘吉尔不会轻易妥协。
英国想抵抗下去,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口。美国不下场的情况下,是无法直接提供人力的。那么,印度和南洋地区便是英国的人力池。
“这个消息暂时保密,你多注意美国的军事动向。”
“是,国王陛下。”
伦敦。
丘吉尔接到了关于罗斯福派国务卿访问匈牙利的消息,这让他有种不好的预感。国务卿赫尔访问匈牙利,是有什么事吗?还是想要调停战争吗?
丘吉尔是不相信的,这样的手法,他们在远东用了无数遍。国与国之间,讲的是利益。
如今匈牙利军队在西南登陆,意大利军源源不断地增兵,打到梅德韦河防线只是时间问题。英国本土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丘吉尔认定,鹰国想要赢得最后的胜利,只有拉美国下场。这世界能对抗匈牙利的,只有美国。
丘吉尔给利物浦的国王发去电报,让国王及备用政府人员提前启程,前往加拿大。丘吉尔做好了准备,若他牺牲,将由外交大臣艾登接替他的位置,领导联合政府。
随后,丘吉尔召开军事会议,制定西部防线。
战争打得很惨烈,消耗十分巨大。
虽然丘吉尔每两小时会问一下前线的情况,但每天的军事会议,迪尔还是会先说一下大致情况,“首相,我们在东南防线打得顽强,每天的伤亡人数在五万左右。算上西南区的损失,这两天陆军损失二十万人。”
“东南防线损失的都是精锐士兵,对我军的战斗力影响很大。”
“战机出动较少,但仍然损失两百架,算上补充的,空军还有八百架飞机。但随着意大利军在多弗尔扩建机场,缩短了攻击航程,伦敦将会遭到敌军的轰炸。”
“伦敦的防空力量是不足的。”丘吉尔额头上的沟壑越来越深,“迪尔,戈特集团军还能挡住多久?”
“首相,戈特集团军已补充三次,老兵剩下不多了。他估计,最多能守两天。五天后,意大利会打到梅德韦河防线。”迪尔说的是真实情况,戈特在这种时候不敢隐瞒实情。
“这么说,能调动的只有防守伦敦的五个精锐师?”丘吉尔继续问。
“是的,首相。除此之外,还有四个坦克师。”迪尔这个时候提坦克师,有点不合时宜。从意大利军登陆到现在,英国的坦克部队一直处于待命状态,用于反击,没有参与防守。
“这四个坦克师能在西线打一场胜仗吗?”
“首相,这无法保证。”迪尔脸上有些尴尬,“匈牙利的坦克很先进,性能远远超过我军坦克,其中型坦克装备的是70毫米坦克炮,可击穿我军的重坦。”
“匈牙利装甲师拥有近七百辆坦克,能一敌四。”
迪尔不想自我打击,可现实太残酷。
丘吉尔皱眉,不满意道,“我要的计划,不是对比。”
迪尔见丘吉尔变脸,表情瞬间严肃,“首相,就算制定计划,我们来不及调兵。据我判断,匈牙利军肯定会向北进攻,因为南区有我军无数的战壕,不利于装甲兵突击。”
“想要击败匈牙利军,只要将他们放到北部,分散其兵力。到时候,集中空军、坦克、精锐主力师全歼其一个装甲师。”
迪尔走到地图前,“能选择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伯明翰和塞文河之间;一个是在北部丘陵。这是我预判的匈牙利军进军路线。”
“最佳的选择是伯明翰一线,这样能获得空中优势。”
迪尔一直掌握全局情况。英军的主力在东南和南区,西部地区防御工事和兵力不足,是最有利的突击区。
可迪尔同样知道,捕捉到的战机,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打赢。
“风险很大是吧?”丘吉儿从迪尔脸上看出了异样。
“是的,首相。计划一旦实行,我们要调动大量的部队阻击匈牙利增援部队,损失会很大。”
“战争本就充满着风险,这是我们唯一取胜的机会不是吗?”丘吉尔站起来,对着军方高层说道,“英国民众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这场仗必须打。”
“意大利军数十万军队在东南战场齐头并进,我们是没有机会的。”
丘吉尔看向迪尔,“你来计划,我会给你一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