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将将三天
“哗”,如一阵风,于静好一闪而过,茶盏中荡起一圈涟漪。
任泽行还在与张胜叙话,不由愣了愣。遂尔皱起眉头,起身到了堂外。
牌楼下,李承端座如钟,乍一看,真就像是在面壁思过。但于静好和任泽行感应的清清楚楚:
天地灵元如苍蝇见肉,不停的向李承围拢,眨眼的功夫就凝成一团气茧,而后又开始转动。
但并非整体,而是一层一层的转。先是两层,继而渐多,以至足足七八层。且越是靠里转的越快,越靠外就越慢。
如此这般,中心渐空,就如套了七八层漏斗,又似有七八层龙卷风围在李承身周。
任泽行渐渐愕然。
宗门中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弟子修行时偶有异像,时生奇景之事时而有之。见的多了,也就不稀奇了。
稀奇的是,这样的景像却发生在一介外门弟子身上?
看这聚气的速度,气旋的大小,便知李承吐纳存息的速度有多快:录功堂上下,除张胜陶钧,其余人望尘莫及。
而他才是次境?
快倒也罢了,关键的是李承吐气纳息的方式:管你邪的正的,好的坏的,一股脑的全吸了进去?
他就不怕乖灵盅智,祟煞迷心?
又看了一阵,既不见李承驱吐邪气,亦不见他面露异色,只当是功法之故,任泽行目露奇光:“于师妹,这位师弟……修的是何功法?”
于静好木然摇头:和功法有什么关系?
她修为要比任泽行高两阶,且本就是雷修,自然感知的更为清晰:李承看似是来者不拒,管你什么灵元先纳了再说。
实则灵元将将入体,便有一丝雷元乍然而出,就如关门打狗,不多时,乖煞也罢,邪灵也罢,尽皆化解的干干净净。
继而又将阴元并五行之气驱除体外,独留阳元。
于静好自幼就习雷法,却是第一次知道,雷元还能这样用?更关键的是,李承体内的这道雷元,是从哪来的?
半月前他还昏迷之时,师兄请姚长老给他把过脉,那时都还没有?
哈哈……五雷正法?
顿然,于静好双眼冒光。
约里外,封平同样一脸惊奇:李承既能激发雷符,亦能召来天雷,既便和五雷正法无关,也定然另有古怪。
所以在他看来,那道雷元倒成了其次,重点在于李承修行吐纳的方式。
何谓感应?
感天地万灵,辩阴阳五行,应自身元根,纳之再化而为内息。
依旧分为九重三层,初期感气,又称洞幽,既为分辩灵气之正邪。
中期辩知,又称入微,既精细到极致,在天地万灵中辩知最为契合自身的灵元。
而后吐纳入体,化灵为内息,即为后期。
并不复杂,但并怎么好修,特别是前两层的洞幽与入微:一个不慎,就有可能走上岔道。轻则从头来过,重则坠入旁门,甚至是蛊智入魔。
也极凶险,亦为凡俗武夫与修士、旁门左道与玄门正宗的分水岭。
故而宗门中才有“未至三境,不授真传”的铁律。
但看李承,好似生来就知何为正何为邪,哪个又最契合自身元根?
不然为何他不修其它,独修阳元?
而且极快,就这化息的速度,堂中那两个真武峰的三境弟子都不及他。
但仔细感知,他吐纳也罢,化息也罢,好像并不合宗门中的任何功法?
那是谁教他的?
林师叔?
不可能。
虽说林师叔惫懒些,奸滑些,但修的是正儿八经的纯阳玄功,既便教,也跑不出宗门功法的范畴。
难不成,又是“家严所传”?
封平如此,林思成亦不呈多让:如果封平没骗他的话,李承应是前日入的次境,加上今天,也不过是第三日。
但看他此时修行,已然跳过了前两层的感气和辩知,已至“纳灵化息”之境。
也就意味着他已经跨过了次境中最为艰难的两关,如果严格而论:要说李承现在已是次境后期,也不算错。
接下来只需循序渐近,待丹田充盈,便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进入第三境。
恰恰好,他这纳息的速度还极快,抵得上寻常三境弟子都有余。
但仔细感知,根骨中的隐疾仍在,只能算是一般,那他为何能修行如此之快?
就感觉这外甥,浑身都透着古怪……
便如这般,几人虽惊奇不已,却只是作壁上观,不知不觉,日头渐渐偏西。
李承睁开眼睛,呼了一口浊气,继而心念微动,又“咦”的一声:感应三重,洞幽大成?
既未服丹,也未炼化灵元,就吐纳了这么一小会的功夫,境界突然就提升了?
而且一升就是三重?
就是不要命的吞丹都没这般快的……
再静心感知:虽说内息有所增加,但他丹田异常的大,至多也就涨了百分之一?
李承惊喜交加,却又懵懵懂懂,一头雾水。
随而,他拿出那本《六合谱》。
但翻来翻去,其中只写了:若能洞幽感气,便为初期大成,若能辩知入微,便为中期,若能化灵为息,便是后期。
除此外,再没有明显的境界划分。
总不能,次境并非以内息多寡而分境界?
暗忖间,又觉察到好似有几道若有若无的“窥视”之感,李承下意识的转过头。
堂门之前,于静好和任泽行并肩而立,一个隐含喜色,一个震憾莫明。
想来有于静好在,这位任师兄应该不会太较真,李承起身,遥遥做了个揖:“于师姐,感应之境,是不是并不以纳息多寡,化灵元多少而划分?”
于静好喏动着嘴唇,不知如何回应。
其余几位亦是一脸古怪:搞半天,你连次境的境界是如何划分的都不知道,那你是怎么修练的?
又是如何辩分正邪,感知阴阳五行?
但再感应,李承体内阳元流转,至方至正,且精纯凝炼,分明已是次境中期。
而从前到后,将将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