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认识自己·关于认识自己的废话

从苏格拉底到现在的哲学家,无数的“大脑袋”所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从目前“吃瓜群众”的数量来看,这个工作还不算成功。所以,就当是废话吧,也不在乎我再多说一些。

首先,我们得知道为什么认识自己是一件困难的事。小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是困惑的,他们以为整个世界与他们是合一的。小胳膊一挥,好像整个世界都要听自己指挥。后来,他们慢慢发现自己哭的时候别人似乎并不难过,才知道自己和世界的不同,但依然倔强地认为世界应该听自己的。所以,所有3岁前的孩子都有过不讲理哭闹的时候,那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别人居然没有和他们一样的感受。等到在现实中受了很多挫折后,他们才学会观察和理解他人。

大部分人会觉得世界比自己要强大和重要得多,所以通过世界的反馈来定义自己。为什么一个孩子经常看电视,长大后情商会比较低?因为他所做的事,电视没有反馈,所以他无从判断这件事的对错和尺度。大部分人的成长就到这里了——世界怎么给我反馈,我就是什么。我的收入排名、学历、出身、社会荣誉,这一切就构成了我的人生和追求。当然,总会有智者停下来问问:“这真的是我吗?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佛陀为了这件事在菩提树下苦苦思索,突然明白,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通过大量的人生经验总结出来的那些社会标准,竟然成了遮蔽我们认识自己的最大障碍。这些妄想、执着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惯性。就像智者不理解人为什么总在不断地追名逐利,我们也无法理解飞蛾为什么执着地扑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惯性行为,太执着了就会有伤害。比如,一个小时候因家庭贫困而被嘲笑过的孩子,就可能为了面子活一辈子,顿顿饭都要抢着买单;一个被父母伤害过的姑娘,可能会在男朋友面前各种“作”,以证明对方在乎她;从小被严格要求的学霸,做什么事都不能令自己满意,焦虑得睡不着觉……这就是惯性的来源,你无法选择。

幸好还有智者们:老子说要复归于婴儿,就是要回到婴儿的纯真状态,回归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佛陀说要破除我执,就是要打破惯性,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孔子说自己70岁以后随心所欲,不逾矩,他老人家应该是和自己和解了。如果你觉得这些人离你太远了,你只想知道怎样才能不用还房贷,那你这辈子恐怕就有还不完的房贷了。人最怕生活在一个对痛苦习以为常的世界。麻木并不能减少痛苦,相反,对生活麻木的人往往对痛苦更敏感。比如,一个声称破罐子破摔的人,就很有可能因为一次不公平的对待而报复社会。中国古人讲:以理化情。越接近这个世界的原理和真相,就越觉得众生可爱、可怜。

如果你某天有点儿闲,那正是认识自己最好的机会。如果你把来之不易的闲工夫只用来玩游戏,那当然无可厚非,只能说那是你当下的选择。但万一你灵光乍现,想拿起一本书,去了解这些智者都是怎样思考人生的,那请你不要放下这个善缘,也许这一刻就是你人生的转折点。你要对时间有点儿信心,在时间的严格筛选之下,还能够在书店里有一席之地的思想载体,多半值得我们去了解一下。好的书最终都会把你引导至同一个方向——认识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那么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能不能走上另一条道路?还有没有不同的道路?”

如果一本书中所说的东西都是迎合你的需求、增加你的自我崇拜、放大你的欲望、跪求你的认同的,你一定要小心,它不只是想赚你的钱,还想让你变得更傻。很多人按照惯性生活,这对想利用这一惯性的人来讲是再好不过的。当你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开始想自己的惯性和本质了,有人说上帝就会发笑。但谁又知道上帝不是因为看到你迷途知返而发出会心的微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