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学与实践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精选案例

走近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的生平介绍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时属普鲁士王国)。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到过良好的影响。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个贤惠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在所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

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他除了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从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初,马克思写了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个普鲁士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同年5月,他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10月,担任该报主编。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1843年4月1日,《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

1843年10月底,马克思偕同燕妮迁居巴黎,与卢格创办《德法年鉴》。

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了布鲁塞尔。他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提纲被恩格斯称作“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接着,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了同盟的改组工作。在6月召开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担任同盟布鲁塞尔区部和支部的领导人。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和教育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倡议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1847年11月,马克思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1848年,马克思参加了欧洲革命,革命失败后定居伦敦,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和领导了“第一国际”,并以巨大的精力从事《资本论》的写作。1867年9月1日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该书第二卷、第三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被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恩格斯的生平介绍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城(时属普鲁士王国)一个工厂主家庭。

1837年,恩格斯中学还没有毕业,父亲就强迫他到贸易公司学习经商。在这里他接触到激进的“青年德意志”文学团体,并在其刊物上发表文章,反对君主等级制度和贵族特权。

1841年,恩格斯在柏林炮兵部队服兵役,经常到柏林大学听课,并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

1842年,恩格斯前往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经营的工厂里任职,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穷苦的工人群众,经常深入工人中调查,1844年9月到1845年写作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群众的残酷剥削。

1844年2月,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从社会主义观点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

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他们交换看法,观点一致。从此,两人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肩战斗终身。同年9月,恩格斯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一书,批判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1845—1846年,两人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这部著作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系统的阐述。恩格斯和马克思一道,参加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改组正义者同盟,写作《共产党宣言》,参加1848年革命,创办了“第一国际”。

1876—1878年,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深刻批判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哲学、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1880年,他把《反杜林论》一书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内容改编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小册子,在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工人中广为传播,马克思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他在创建和领导“第二国际”的同时,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并写了大量著作。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出版,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和家庭的变迁史;1886年4月至5月,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其在哲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意义,对唯物主义哲学及唯物史观作了深刻的阐释,保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被撒入大海。

学者马克思

马克思一生著作之丰,充分表现了他的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他同恩格斯合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一版共50卷,中文版第二版60多卷,而该全集国际版约160卷。面对如此巨大的思想理论财富,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勤奋使马克思获取渊博的知识,而渊博的知识又是马克思治学的基础。

马克思积累了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翻译、工商业实践,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他能阅读欧洲许多国家(据说是十几种到二十种)的文字,能用德文、法文、英文三种文字写作。

马克思的口号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为了写作《资本论》,他把别人不看的、当枪靶用的资料都一一审查一遍。为了创立新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马克思在语言上有特殊才能,在青年时代,马克思就掌握了拉丁语、古希腊语和法语。定居伦敦后,他又学会了英语。德文、英文、法文三种文字就成了他表达思想的主要文字。李卜克内西说,马克思用英文和法文写作就像真正的英国人和法国人一样:给《纽约每日论坛报》写了许多文章,用的是规范的英文;《哲学的贫困》用的是规范的法文。此外,马克思还能用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等多种语言熟练地阅读;在51岁(1869年)那年,他居然开始学习俄语,并很快就能津津有味地读俄文书了。马克思对普希金、果戈理等文学家十分喜爱,读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作品后,对他也非常敬重。

马克思大量地阅读,大量地写摘要、札记。

马克思研究最多的是经济学。他深入透彻地研究了政治经济学史,从古希腊的色诺芬一直到自己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他研究了各个时期的经济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史;他还研究农艺学,对工艺学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运用,对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都有精深的了解。在他的笔记中,他对几个世纪以来数学、物理学和其他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都做了详细的摘录。他对于货币和价格理论、流动资本的周转、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账簿计算等问题,都下了很深的功夫。他还读了卷帙浩繁的官方报告,其中包括大量的工厂调查员报告“蓝皮书”——这些资料是被国会议员当作废纸卖掉,而马克思又以低价从旧书商那里买来的。

不只是经济学,马克思对古往今来的哲学、文学也都有精深的研究。他曾经有过写哲学史的设想。他对伟大的文学家充满了热爱,从荷马、埃斯库罗斯到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巴尔扎克的作品,都非常熟悉;他把莎士比亚看作人类的伟大戏剧天才,对他的戏剧可以成段成段地背诵。他还喜好演算数学,把这当作一种休息。他对数学有特别的偏爱,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马克思对各国的历史、政治、外交、国际关系都做过扎实的研究,并一直给予极大的关心。他对历史始终有浓厚兴趣,读过古往今来的大批历史著作、游记、回忆录、传记等。他的研究涉足范围从欧洲到美洲和亚洲,甚至直到远在东方的中国。

他直到晚年还写下了大量的历史学笔记。他一生写了众多论述国际问题的文章和小册子,只要阅读一下它们,就不能不对作者的丰富知识和真知灼见表示惊叹。

恩格斯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与马克思同时代的著名青年黑格尔分子、哲学博士赫斯,是这样评价马克思的:“请你设想一下,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结合成一个人——我说的是结合,不是凑合,那这个人就是马克思博士。”

(资料来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略有改动)

案例评析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产物,但同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导师的主观努力和理论创造是分不开的。让我们走近伟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在真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强烈的需求。

第二,仅有这些客观条件是不够的,这些条件只是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才能变为现实。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优秀的个人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脚踏实地的革命实践、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的主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