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两黑一白
赵大管家,领着赵二公子赵大用,到内院书房拜见赵老太爷。
一路上,赵大用不停的提醒:
“大管家,我今天早晨,出门跑步去了,刚刚洗漱完毕。”
“你可记好了,话不能乱说。”
赵大管家不卑不亢的回应:
“二公子放心,您说的话,我得空一定完完整整的报告太爷。”
赵大管家如今吃赵老太爷的饭,肉眼可见的将来,他归赵大爷赵凤翥或者赵二爷赵廷宾管。
赵大用当家做主的时候,大管家估计已经闭眼进了黄土。
所以他面上客客气气,没有半点被诈唬到的意思。
两人一前一后进了书房,鞠躬给赵老太爷请安。
“给太爷问安,您今日可好。”
赵师古却故意晾了他俩一会儿,过了好半天,才回应:
“我好得很,坐吧。”
大管家反应很快,正直了身子。
赵大用却癔症住了,他有些迟钝,仿佛魂游天外了。
大管家拉了赵大用一把,两人才分别在客座坐下。
赵老太爷赵师古,一看赵大用的样子,就知道他昨晚去干嘛了,都不用下人打小报告。
赵大用收拾得再干净,身上的味道再清淡,他的表情却骗不了人。
这样的状态,他可是太熟悉了。
当年他的二弟在家里守着父母,也是整天赌钱玩女人,偶尔见到,二弟就是这副模样。
那种欲望满足以后的疲劳感,就好比青年在网吧通宵大杀四方以后,早晨的模样。
疲劳,兴奋,满足,空虚。
眼神游离,反应迟钝,对一切事情提不起兴趣!
二弟玩女人玩坏了身子,只养了一个女儿早早嫁出去了。
二弟没有儿子,两口子整天操气,院子里桌椅板凳叮当响。
二弟后来找了小老婆,也是不行。
两口子作古多年了,坟头孤零零的,只有他家帮忙烧些纸钱。
赵师古咳嗽了一声,提醒心不在焉的赵大用:
“大用,从今日起,你不准再去赌坊和青楼。”
“本县的不准去,别处的也不准去。”
“你何时娶妻养了儿子,你何时恢复自由身。”
“再给我发现你去赌坊和青楼,我打断你的腿,关家里面。”
“大用,你听明白了吗?”
赵老太爷说话轻声细语的,却仿佛一声霹雳炸响再赵大用的耳边。
“呀!”
“我命休矣!”
“苦闷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赵大用重重的垂下了头,好半天哼出了一句话:
“爷爷,孙儿知道了。”
这一副死了爹的样子,给谁看呢!
“嗯?”
赵师古一拍桌子,喝道:
“大用,你听明白了吗?”
赵大用浑身一激灵,瞬间坐直了身子,回道:
“是,孙儿遵命,请爷爷放心。”
“成婚之前,孙儿再不去赌坊和青楼了。”
赵师古又看了大管家一眼,吩咐道:
“大管家,你提醒一下赵四,让他看好了大用,别再胡乱给人糊弄支开了。”
赵大管家拱手答应:
“是,太爷,我一定好好提点赵四。”
这个话题就此打住,赵师古在赵家的权威不容冒犯,他有信心控制住家里内内外外的一切。
赵师古又咳嗽一声,提醒赵大用专心听讲:
“吭!”
“大用,你收拾一番,这几日启程去西安城走一趟。”
赵大用长记性了,问道:
“爷爷,不知冬日做何买卖?”
赵家做的生意一向利润高,冬天时候,赵大用很少出门。
“去西安城走几趟商路,顺便拜访几家人。”
赵师古要好好给赵大用讲解培训一番。
他家现如今,就一个爷,两个儿,两个孙,五个人顶事的,私生的赵四还差得远。
三个管家虽然也很有本事,毕竟是下人,遇事还要自己人上。
赵廷宾已经中举,正在备考会试。
赵凤翥和赵拱极备考明年的乡试,有生之年的黄金时光也是科举官场。
家里的大小事情,只能依靠赵大用了。
赵大用虽然爱玩,但那是年轻人的天性使然。
总得来说,赵大用性格开朗活泼,为人灵活豁达,是一个值得培养的可塑之才。
赵老太爷赵师古,耐心给赵大用解释,说:
“大用,你父亲和你大哥,要备考明年八月的乡试。”
“布政司的科考不成问题,你明白吗?”
赵大用点头回应:
“是的,爷爷,科考应当不难,同州学正,是我拜访的呢。”
在同州城的时候,赵大用给学正送了一封信,一提篮柿饼,柿饼里包了几块银子。
同州科考的试卷不糊名,赵家又是乡宦人家,办这点事简单得很!
赵师古赞许的点了点头,说:
“大用,你此去西安,第一个要拜访的,是布政司提督学政右参议,熊明遇。”
看见赵大用一脸茫然,赵师古继续说:
“西安府的科考自然是在西安城,其他府的科考在府城,取方便生员之意。”
“明年春天起,熊学政要奔波忙碌。”
“咱家不能临时抱佛脚,你提前去认认门,烧烧香。”
“明白吗?”
赵大用听明白了,原来大官不是在家里坐着,你想上门送礼就能随时去的。
赵师古继续讲解,说:
“大用,科考简单,卷子又不糊名。”
“乡试考试要糊名,誊卷,咱们办事就难了。”
赵师古必须将这点事,给赵大用说明白了。
赵大用今天能帮他父亲和兄长跑门路,日后少不得要帮他侄子、儿子跑门路。
多学多用长本事,艺多不压身!
赵师古将个中缘由娓娓道来:
“咱们第二个,要去乡试同考官的家中认认门。”
“以前乡试走门子难呀。”
“帘内的主考官,就是点举人的那些官老爷,是明年北直隶才定下来的,他们啥时候来,咱到跟前再亲近就是了。”
“帘内的同考官,就是批卷子的那些先生,以前啊,都是巡抚、巡按和学政,从外省请来的教官,还不能是本省人。”
“咱们隔壁是山西,河南,湖广,四川。”
“你说,送点东西,咱要跑个十万八千里,难不难?”
赵师古说着,有些感慨。
以前的教官不好收买,教官阅卷过程相对公平。
但是巡抚和巡按的手长,他们做帘外的监临官,胆大的敢直接闯到帘内阅卷现场翻卷子。
他们对乡试有很大的发言权,他们的胃口大,更难收买!
还是不公平!
科举之途,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难!
看着赵大用迷惘的小眼神,赵师古觉得不用给他讲过去了,只说现在。
“现在的帘内同考官,用本省的推官,知县,没做过考官的那些新举人,新进士。”
明朝科举考试三年一次,点了举人和进士,这些人有正式的任职资格,算是后备官员。
明朝的官员任期又正好是三年。
举人和进士的总量,又比官员的职位多很多,没有强力关系的举人和为人太差不受待见的进士,需要在吏部排队等官职出缺。
因为按照明朝法律规定,官员有丁忧制度,官员遇到父母病逝,必须立即辞职回乡守孝三年,至少27个月。
这个制度就要求有大量的后备官员。
但是,明朝的官员任职也讲究历练和政绩。
一般来说,30岁的举人和进士算年轻了。
他做几年官,丁忧三年,再回去吏部排队等缺,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排上了。
而每年又有源源不断的新举人和新进士加入排队序列。
能被北直隶大员在奏章上举荐,最终被皇帝破格提拔的在野官员,都是背景深厚的强力人物。
这种情况,就导致一个局面。
每个科举考试周期,陕西布政司地区,都有n多没有做过主考官的推官和知县。
这些人太多,远多于乡试帘内阅卷的同考官。
赵师古给赵大用做着解释:
“大用,可做同考官的人太多,每家每人都塞银子,咱们可做不到呀。”
“但是,这里有个窍门。”
“你父亲和兄长,都是修咱陕西的《周易》经,你只给修周易的新官送礼就行。”
对于科举的简单知识,赵大用也是知道的,毕竟他也是捐资入学的县学附学生。
明代科举考试,主考四书五经。
四书是必考,都是大路货,生员出彩比较难。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生员选择任选一门选考,这里的门道有些多。
科举考试,通五经中哪一门的考官,批改哪一门的试卷,不能跨行。
一是防作弊,二是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
赵师古说半天了,累了,口渴,他喝茶水休息休息缓一缓。
赵大用问:
“爷爷,咱们只送西安府的修周易的新官吗?”
赵师古点头赞同:
“对,西安府周边的新官,在巡抚和巡按的眼皮子底下,容易受他们拿捏。”
“他们容易被选上帘内同考官。”
“咱们既然是提前走门子,就先走西安府周边的。”
“其他府过来的同考官,很少,咱们到时候再拜见也不迟。”
确定了攻略的对象,这个任务就简单了。
赵大用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他有很多办法找路子,能够成功上人家门。
赵大用长出了一口气,心想:
“出门见见世面也是好事!”
“那些管家和师爷,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和他们在一起。”
“这样的活,也非我莫属,旁人干不了!”
“老爹太死板,让他拍人马屁,比杀了他都难。”
“老哥太傲气,眼睛长在了头顶,没才学的人,他都不拿正眼看人家。”
“舍我其谁呀,这个家,离了我,转不开!”
赵大用心情愉悦,工作积极性上来了,问道:
“爷爷,咱给他们带点啥土特产呀,只送白米,那么多家呢,咱家可送不起呀!”
“孺子可教也!”
赵师古点了好头,说:
“大用,好样的!”
“谁家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吹来的,全部给白米,咱家砸锅卖铁也不够。”
“咱们现在是广撒网,先认认门,不能下大本钱。”
“如今天越来越冷了,咱们少给白米,多给土特产。”
“明年同考官定下了,再多给白米也不迟。”
赵大用依然用饥渴的眼神询问:
“爷爷,咱到底送什么土特产呀?”
赵师古举了右手中间的三根手指头示意:
“咱们送两黑一白。”
“上好的木炭,上好的煤炭,上好的精盐!”
“东西不便宜,也好用,不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