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流程管理的发展历史
在说到什么是流程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流程管理的发展历史[1]。从流程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到,流程管理本质是一种管理,是为管理服务的,而不是为流程服务的。这看似很简单的道理,在实践过程中却常常被人遗忘。
流程管理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二十世纪初。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在该书中,泰勒提出了“方法和过程分析”的概念。对流程管理有一定了解的同学,肯定很熟悉过程管理,也很熟悉其相关的方法。对,过程管理和相关方法就是流程管理的前身。通过对过程进行分析,将动作标准化,并用作业图固化下来,就是流程管理,而作业图就是流程图的前身。
泰勒的方式主要是对单工序过程活动的研究和改进,如果进行大批量应用,也就是对多工序活动依次进行标准化改造,流水线便诞生了。这就是福特汽车的“流水线”生产方式。通过对汽车制造过程进行拆解,将其分成一个个标准工序,再将这些标准工序依次衔接,同时又可以规模化地并行开展,大大降低了工人的生产复杂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升了产品质量。
无论是泰勒的科学管理,还是福特的流水线生产,都是为了解决企业内部较低层次的生产车间操作控制流程问题。这一阶段流程管理的特点是对某一活动的某一个小的阶段进行流程分析和流程优化,属于阶段性的流程管理技术,但其中心思想是对工作流的分析和管理,并且是用主动改进的方式来代替被动式的经验管理。其主要方法有:合理安排生产进度,优化生产过程;减少产品类型,实现大规模生产;标准化零部件,降低管理复杂度;专业化分工,固化流程内专业知识;简化作业工序,实现自动化流程等。
进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流程管理的焦虑从制造过程的改善,逐步扩展到产生质量的所有过程,出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除了制造过程,全面质量管理更注重顾客需要,强调团队参与,并促进所有员工设法持续改进。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企业把信息技术引入流程管理之中,出现了MRP(物资需求计划)、JIT(实时生产系统)、FMS(柔性制造系统)等代表性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的引入,一方面实现了对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改造,另一方面促进了跨部门信息共享,产生了“价值链”“为制造而设计”“并行工程”等跨职能思想。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迈克尔·哈默提出了“流程再造”的思想,即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从而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显著的改善。“再造”意味着“根本性”的改变,是一种比较激进的变革,在很多企业收获了成功,但也有很多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流程再造”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了以流程导向替代职能导向,并开启了全面流程管理的时代。在这以后,很多公司加大了流程管理尝试的力度,沉淀出DSTE(从战略到执行)、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等各个领域的优秀实践。同时,信息化和流程的融合也更加紧密,不仅出现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等大型业务软件系统,也出现了专门的流程管理平台(BPM)(如图1-2所示)。
上述流程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全面发展期。从上述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流程起源于业务分工,为业务服务的核心思想贯穿了流程全部发展历史。流程是为业务而生的,是为了提升业务效率、为了改善产品质量、为了降低服务成本……围绕业务目标而不断优化管理过程,这才是流程管理的目的,这是每一个流程管理人员应该牢记的。

图1-2 为业务服务贯穿流程发展历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