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无奈
眼看着阿史那泽又被这种可怕的武器击倒,巨大的惊恐令他们瞬间就丧失了战斗意志。有的人扔下刀枪,往黑影里逃窜。有的人吓得跪在地上,乞求饶命。
朱哲晓、二宝和唐军官兵们看到这伙突厥兵战力强悍的时候,就已经预感到这里面应该有突厥人的大人物。
当他们杀散了最后几个护卫在阿史那思摩身边的突厥亲兵的时候,就看到了身材高大的阿史那思摩。
阿史那思摩看到包围上来的唐军官兵,却丝毫不惧,挥舞着弯刀继续拼杀。可是他的腿受了伤,活动不便,唐军官兵又人多势众,不久以后就被唐军官兵从背后偷袭,唐军官兵用刀背砍在他的头盔上,他昏了过去。
偷袭他的唐军士兵之所以这么做,是想抓活的。活捉一个突厥将领可要比杀死一个功劳大得多,奖励也丰厚得多。
阿史那思摩昏倒在地之后,唐军官兵们都围了上来。为了能够看清他的面貌,有人就点起了火把,结果发现倒在地上的突厥将领身穿黄金锁子甲,头戴凤翅盔,绝对是突厥的一个大人物。
唐军士兵们欢呼一声,将阿史那思摩捆绑了起来,抬着他,并且砍下了阿史那泽的脑袋回去请功。
在玉龙川里,秦川、程处默、李峻、王云、秦怀玉和牛诚等人,率领着唐军官兵们四处追杀溃逃的突厥官兵。
突厥官兵们早已经没有了斗志,活下来的大部分丢掉了刀枪,跪地投降。战斗很快就彻底结束了。
程咬金和牛劲达很担心秦川、程处默、秦怀玉等人,拦不住突厥骑兵,也担心他们的安全。他们心急如焚,一路上不断催促人马赶路。
众人紧赶慢赶,终于赶到了玉龙川西北面的谷口,却发现谷口竟然空无一人。
程咬金和牛劲达不由得大吃一惊。他们已经接到了秦川、程处默等人发来的信号,表明唐军已经占领了谷口。此时谷口应该由唐军把守着才对,现在这里竟然空无一人,难道是……
程咬金和牛劲达都不敢再想下去了。恐怕是突厥人已经突破了唐军的围堵,冲了过去。如果是这样的话,秦川他们恐怕已经遭遇了不测。
二人的脸色都变得极其难看,顾不上派斥候先进去查看,二人直接就策马朝着山谷里奔去。
很快他们就看到地上躺着很多尸体。程咬金和牛劲达赶忙下马查看。
他们发现地上躺着的大部分是突厥人的尸体,也有唐军官兵的尸体,但是数量却要少得多。
二人再次上马,继续往山谷里赶。他们发现地上的尸体越来越多,这一次二人没有下马,自有亲兵去查看了地上的尸体,看到绝大多数也都是突厥人的尸体。程咬金和牛劲达的心放宽了一些。
根据他们的经验,虽然不知道秦川和程处默他们现在到底在什么地方,但是猜测结果恐怕没有那么糟。
众人继续往前赶,远远的就看到前方出现了零星的火把。
程咬金等人急忙催马上前,借助着火光,看到是一些唐军士兵。他们看到来了大队人马,赶紧迎上前来。
程咬金急切地问道:“你们在干什么?秦川和程处默他们去了哪里?”
举着火把的唐军士兵们看到来的是程咬金和牛劲达,赶忙单膝跪地,行了军礼,一脸喜色地禀报道:“国公爷,小公爷和秦爵爷他们正在前面追杀突厥鞑子。”
程咬金不可置信地问道:“追杀突厥鞑子?突厥鞑子没有突围出去吗?”
唐军士兵一脸骄傲地说道:“没有,突厥鞑子是想冲出去,结果被咱们的人给打垮了。咱们的人正在追杀那些逃走的突厥鞑子。”
程咬金、牛劲达和他们身边的唐军官兵们闻言,一个个都是满脸的震惊。虽然众人还不清楚这仗究竟是怎么打的,但是众人都十分振奋,赶路的疲劳瞬间消失,兴冲冲地朝着山谷里奔去。
在程咬金等人的前面,有亲兵探查情况,程咬金等人进入山谷七八里的时候,程处默得到了消息,赶了过来。
见到了程咬金和牛劲达,程处默满脸的激动。由于太过兴奋,一时间忘了行礼,大声喊道:“阿爹,牛叔,咱们胜了,突厥鞑子全完了。”接着他就兴奋地讲述了整个战斗的过程。
程咬金闻言,哈哈大笑,说道:“好小子,干得漂亮。”
牛劲达乐得合不拢嘴,美滋滋地说道:“真是想不到,你们只有区区几千人,大部分还都是步兵,居然能把仗打成这个样子。”
正在这时,前面又传来了一阵欢呼声,有人喊道:“突厥主将阿史那思摩被抓了。”
在长安城,李世民同样也为前线胶着的战事而担忧。从上个月开始,李世民下了早朝之后,就不在太极殿的偏殿办公了,而是改在北面的两仪殿,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两仪殿修建了唐朝北部边境重要战区的沙盘。
为了避免因为施工影响李世民日常办公,因此并没有在太极殿修建沙盘,而是改在两仪殿。等到施工完毕之后,为了便于军事上的指挥,李世民干脆把日常办公的地点搬到两仪殿。
这天上午,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来到两仪殿的书房,跟李世民探讨北部边境的战事。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户部尚书高敬明。
众所周知,户部是管钱粮的,一般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日子都过得很滋润,一个个脑满肠肥。可是高建明却不同。他的个头比较高,按现在的标准足有1米8,骨架也不小。在一般人的想象中,一个大腹便便的大胖子适合他的形象。可是高敬明偏偏瘦得干巴巴的,像根竹竿一般。他刚刚40岁的年纪,满脸都是皱纹。他之所以是这副形象,主要的原因是愁的。
说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如今在唐朝的六部九寺当中,最操心的,也最犯愁的就是他这个户部尚书了。
大唐开国到如今已经超过了十个年头,可是这些年一点儿也不太平,连年征战,户部根本就没有什么积蓄。特别是经历了渭水之盟,当时李世民为了促成跟突厥人的休战,把长安城里储藏的物资,甚至还有内府都搜罗一空,给了突厥人。这就更使得唐朝的财郑雪上加霜,户部早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高敬明绞尽脑汁,想为朝廷增加收入,但是李世民为了安抚民心,又不同意增加税税赋,高敬明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尤其是现在,大唐北部边境正在与突厥人展开一场大战,庞大的军费开支更是令他苦不堪言。
今天高敬明是特地来李世民这里哭穷的。他说道:“陛下,北部边境的战事还没有结果,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要赶紧想个办法结束边境的战事,否则的话,臣这里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
高敬明是一个踏实肯干的人,尽管户部很难,但是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向李世民诉苦的。
李世民了解高敬明,看到他一脸愁容的样子,不禁也皱起了眉头。
高敬明的户部很难,他这个当皇帝的就更难了。为支援这场战争,皇室内府紧缩开支,嫔妃们甚至一年都添不上一两件新衣服,长孙皇后的裙子都打着补丁。不仅如此,长孙皇后为增加开支,补贴宫中的用度,还带领嫔妃和宫女们做起了刺绣。
李世民现在想不出什么解决财郑难题的好办法,只有带头向户部捐款,作为榜样号召群臣,共渡难关。可惜的是群臣的响应并不积极,数百位京官和朝臣捐款的总额也只有区区十几万贯,其中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官员也都很穷,拿不出多少钱来。
当然,在这些官员当中,有些人是很有钱的,尤其是那些豪门氏族出身的人,家里有的是钱,可惜人家不愿意捐,只是和其他官员一样,捐出同样数量的钱财。
李世民虽然心里对此很不满,可是也不好多说什么,毕竟钱是人家自己的,而且人家也跟同级别的官员捐出了同样数量的钱,你就是想挑人家的毛病也挑不出来。
在群臣当中,最有钱的是长孙无忌。他的家族经营着庞大的生意,还控制了很多矿产资源。他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对于李世民的捐款倡议,自然是大力支持,可是他也只捐出了比一般官员略多的一点钱。这倒不是他拿不出来,而是他不能这么做。他如果多捐了,那就等于是跟大多数官员为敌,官员们会因此对他有看法,今后他这个吏部尚书也就不好干了。因此他也只能偷偷地以个人的名义,拿出了一部分钱补贴给皇宫内府。
高敬明说完之后,长孙无忌说道:“是啊,陛下,北部的战事拖延日久,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要尽快结束才行。臣建议,给卫国公、宿国公和陈国公下命令,让他们主动向突厥人发起攻击。”
“陛下,这万万不可。”房玄龄听到长孙无忌的话,顿时就有些急眼了,赶忙制止道。
看到李世民的目光望向自己,他接着说道:“陛下,如今我军在边境线上与突厥人对峙,起到了互相牵制的作用。突厥人不敢继续向我大唐内地深入,是担心我军切断他们的退路。能够保持目前的状态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我军主力都是步兵,无法像突厥人那样快速机动。如果贸然发起攻击,在野战中遭遇突厥骑兵的反击,容易遭受重大的损失。特别是唐军如果脱离了营寨之后,突厥骑兵切断了唐军的粮道,唐军就会不战自溃。因此继续保持目前的状态,与突厥主力对峙,才是最好的选择。”
高敬明听完之后也急眼了,说道:“你说的倒是轻巧。北部边境的十几万唐军、数万民夫和工匠,不说其他的开销,仅仅是口粮这一项,就如同大山一般沉重。如何能够长久坚持下去?”
房玄龄不服气地说道:“唐军是很困难,那突厥人难道就不困难吗?他们远离草原,进入大唐边境,物资供应同样十分困难,不利于打持久战。只要咱们咬着牙能够坚持下去,他们就一定会主动退兵的。”
高敬明反驳道:“邢国公,你不要以为高某不懂军事,高某同样出身于军武。你说的不错,突厥人虽然也有困难,但情况不同,他们能够四处劫掠,以战养战,粮草供应的压力要比唐军小得多,能够长久坚持下去。首先扛不住的就是朝廷了。”
说到这里,他望向李世民,说道:“陛下,臣并非不支持唐军作战,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户部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恳请陛下早做决断,尽快结束边境的战事。”
李世民觉得十分头疼,望向了杜如晦,现在他十分想听一听这个重要谋士的意见。
他说道:“克明,你有什么想法?”
杜如晦一直在听高敬明和房玄龄的争论,也一直在静静地思考。
听到李世民询问,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说道:“陛下,房尚书和高尚书的意见都很有道理。按照目前前线的情况,结合唐军与突厥大军的特点,保持对峙的状态,不失为稳妥之策。当然,户部有户部的难处,旷日持久地坚持下去,也不是个办法。”
杜如晦说到这里,房玄龄和高敬明都向他投来不满的目光。虽然杜如晦替他们各自说了话,可是他说这番话无疑是在和稀泥,等于什么也没说。
李世民了解杜如晦,知道这是他说话的习惯,在这开场白后面肯定有干货,于是静静地等着他说下去。
杜如晦继续说道:“陛下,臣认为房尚书和高尚书的意见都应该考虑,但是臣倾向于尽快结束战事,因此我也建议唐军能够主动出击,打破目前的僵局。当然,咱们远在后方,对于前线的情况的了解远不如在前线的卫国公、宿国公和陈国公他们,因此臣的建议是,朝廷应该把目前的难处通知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想办法尽快结束前线的战事。卫国公、宿国公、陈国公他们一定会体谅朝廷的难处,想出最好的对策来。”
郭敬明和房玄龄虽然觉得杜如晦的意见有些模棱两可,可是他们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来,也只好表示赞同。
长孙无忌也认为,这是目前朝廷所能够做出的最好的决策了,于是点头表示也附和。
李世民对于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十分满意,可是他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来,于是决定采纳杜如晦的意见。
他微微叹息一声,正要颁布旨意,就听王德在外面禀报道:“启奏陛下,郦州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