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先革了这大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4章 给高拱的信

宣治门前,百官皆跪,文臣武将的哭泣声连绵不绝。

朱翊钧放眼望去,一片素色。

他坐在龙椅上,同样装模做样的哭,就是演技比不得身前的老戏骨,尚需磨炼。

思及前世亲人,他终于流出泪水。

冯保见状,低声劝导万岁节哀。

走过相应的流程,多日不曾响起的钟鼓终于齐鸣。

朱翊钧脱下素白的斩衰丧服,头戴乌纱金龙翼善冠,身穿明黄团龙常服,盘领窄袖,活动起来,比之前的宽大丧服更为方便。

低头看看自己身上的明黄龙袍,朱翊钧终于意识到,自己真的成为了大明皇帝。一个旧的时代逐渐消逝,属于自己的全新时代,即将开始。

……

如此,代表着二十七天的国丧终于结束。

皇帝换上常服,百官也可以穿回官服了,只是在未来三年内,日常仍然要穿着淡色衣服,否则依然属于不敬之罪。

同样出于孝道,朱翊钧没有佩戴上金玉、犀角等物制作的珍贵配饰,以此表达对先帝的哀情没有结束。只是为了国家考虑,不得不换身衣服,开始工作。

在隆庆正式下葬之前,他还得每天一大早起床,去武英殿给先帝棺椁磕头。

百官大拜,徐徐离开。

结束除服仪式后,朱翊钧又回到后宫,陪着哭成一团的两宫思哀。

隆庆以及他们的尊号都已经确定好,这几日就要举行太后的晋升仪式,身份无比尊贵,再没有失宠,被皇帝打入冷宫的担忧。

但是一日夫妻百日恩,两个女人依旧不能忘怀。

朱翊钧安慰了一阵,才得以脱身。

终于一切都过去后,他选择回到文华殿。

这里明初时本属于皇太子读书、摄政之地,结果后来频繁出现太子早夭,甚至皇帝短寿,太子还没怎么读书就被迫即位的特殊情况。

久而久之,文华殿逐渐成为了皇帝的便殿。

无论是日讲、经筵,还是召见朝臣,都可以在这里。

如今殿内没有两宫和大臣,他可以短暂的放松片刻。

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朱翊钧恢复状态,叫人把昨日高拱呈上来的奏疏拿来,继续研读。

得知小皇帝在朝堂大获全胜,标点符号可以正式推行后,高拱终于通过通政司的官方渠道,将自己的请罪奏疏呈交上来。

朱翊钧只是粗略看了一眼,就觉得头皮发麻,看这奏疏的厚度,就知道至少有数万字。

打开一看,才松了口气。

原来高拱考虑到最近发生的事情,干脆主动添加了标点符号,省却了小皇帝句读断句的麻烦。

这份奏疏中,高拱一改往日脾气,先是低头认罪,表达了良好的态度,才说及正事。

或许是担心张居正上台后,会和自己的想法有冲突,所以他按照财税、军制、吏治、民生、边略、治河、海运……等多个方面,分门别类的表达了自己的施政理念,提前在朱翊钧的脑海中,留下一份深刻的印象。

涉及事项太多,需要充足的资料,深入的思考,朱翊钧一时之间没办法全部消化。他昨日才读了一小半,今日捡起来继续看。

才看到军事方面,朱翊钧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笑着吩咐:“把戚继光、俞大遒、李成梁……这些人的档案给朕拿来。”

等孙海带着人搬来几摞书册,见眼前三个桌案都摆满了书册,苦着脸道:“万岁爷,这案子上都没有空位了,总不能放地上吧。要不然,奴婢们在殿里摆两个书架?”

“嗯,这个主意好。”

朱翊钧头也不抬,他挥挥手,让人立刻去办。

高宅,如今门上的牌匾已经被摘下,等待着下一个主人。

高拱一家已经打包好了所有的行李,叫好了车马,准备赶赴辽东。

他虽贵为首辅,其实身家并不丰厚,也不知何时才能回京。

干脆将京内这处宅邸售卖,换来一笔银子,如今已经找到了买家。

只是临别之时,心中难免有几分惆怅。

因为此处距离宫城很近,隐约间,能够听到钟鼓齐鸣的声音。

“是除服仪式快要结束了吗?”

高拱望着宫城的方向,喃喃自语,许久不能忘怀。

他本该在那宫城内,引领百官,开创全新的治世,成为一代名相!

只可惜……

就在高拱心中难过,为隆庆默哀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喧闹。

“老爷,天使又来了。”

见仆人高忠急跑而来,他连忙走向大门,再一次看到太监孙隆,在他的身后,还有着两辆马车,和几名挎着腰刀的锦衣卫。

“这是万岁爷的意思。”

见礼过后,孙隆笑眯眯给高拱介绍道:“万岁知道你要走了,特意准备叫咱家准备的东西,还有这一旗的锦衣卫,保护你一路安危,就算到了辽东,也随你差遣。”

“这……圣上厚恩,臣无以为报……”

高拱心中大为感动,又要大拜行礼,孙隆却掏出一封蜜蜡封着的书信。

“高老先生,这可是万岁爷的亲笔信。就连咱家都没看过的,你先仔细检查一下,蜡封有没有问题。”

“孙公公亲自护送,高某有何信不得的。”

高拱说话十分客气,让孙隆心里大为受用。这种态度,可是冯保都没有享受过的。

皇帝亲笔信,不容失礼,这虽然不是圣旨,却比圣旨还要稀少。

他迫不及待的想要打开,但是想到身侧的孙隆,又忍耐下来。

在孙隆的注视下,他特意将书信供在堂前,拜了又拜,给足了面子,才打开信封。

“你今日奏章,朕已粗略看过,但是涉及事项太多,还得细细琢磨……”

皇帝的亲笔信,别人不敢偷看,只能偷偷瞧着高拱的神色,希望能看出点什么。

书信字数不算多,高拱看过一遍,舍不得放下,又看了一遍。

朱翊钧态度平和,没有叙述高拱之前的过错,而是着重提及他即将前往的辽东。

因辽东比京师更为寒冷,小皇帝特意多准备了一些棉袄裘衣厚鞋暖帽之类的东西,供他过冬,体现皇家圣恩。

话头一转,朱翊钧就抱怨了,他说除了南北两直隶,其他各地三司皆全。唯独辽东二百多年,只有负责军事的都司,少了布政使司和按察司。民政和司法在名义上一直隶属于山东,没有单列出来,不知是何缘故。如今虽然增设辽东巡抚,仍嫌不够名正言顺,对当地的治理不利。

辽东西有土蛮虎视眈眈,北有女直时叛时降,东南朝鲜,虽然表面恭顺,实际迁移许多朝鲜子民,偷过边境,实侵土地。

可见此地处于要冲,三国时曹操灭乌桓,隋唐时灭高句丽,都是因为先人知道,要将此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旦拱手让给外族,五代辽金之事,恐怕重演。

而近十年,总兵,副总兵这等高品将领,战死将近十人,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十分不正常,说明辽东动荡,边境危险。

所以,皇帝出于长远考虑,决心大力整治辽东,未来几年,增强当地武备,解决掉周边环伺的群狼。以免做大之后,威胁中原。

高拱看到这里,心里稍稍生起一丝不安。

辽东不是能随便用兵的地方,因为蒙古的袭扰,辽东与京师的连接,只有窄窄的一条陆路,而且附近多有沼泽,不利于大军通行。

至于海路,在这个时代,海运仍然危险重重,不能完全依赖。

高拱回想起来去年他施行的一项政策,就是用海运代替大运河,来运输漕米。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今年春天正式开始,有几条船试航,可惜他即将离京,还没有看到成果。

如今大明国库尚不丰足,一旦随意用兵,很可能陷入泥潭。

好在皇帝还小,尚未亲政,没有随意发起战争的权力。

他继续往下看,发现朱翊钧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不由得眼前一亮。

小皇帝提到,大明开国至今,已经两百余年,人口不断增多的前提下,土地却没有增加,必然存在人多地少的情况。

百姓没有足够的土地,就算是吏治清明,皇帝节俭,没有盗匪天灾,依然无法保证生活,长久以往,还是会导致各地民乱四起。

朱翊钧不希望将屠刀挥向自己的百姓,所以他决定,对外开拓!

云贵偏远难行,安南于嘉靖时归顺,不适合动手,海外更需要长时间的了解。

只有辽东近在眼前!

西侧有草原,北方是林海,土地广阔,蒙古人、女直人能够居住,怎么汉人就住不得?

明初时,经过蒙元战乱,长城之内,地广人稀,顾不上辽东,可以理解。

如今中原人口稠密,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

秦汉时,江南人口尚且不多。唐宋时,湖广为烟瘴之地。

如今经过历代先人垦殖,皆成为沃土。

皇帝希望将来辽东安稳之后,大力移民内地百姓,让东北的土地,都可以由汉人耕种。

借此,可以疏解国内的人多地少难题。

高拱陷入思考,他常年为国理财,对各项开支心里都有大致了解,经过一番估算,觉得这种路线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或许是一项可行的良策,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朱翊钧没有在信里提及小冰河期之类的潜在危险,如今没有科学的气候研究。人们的心里,自然没有相应概念。

因为距离气温大幅下降,还有至少几十年的时间,这是一个可以让汉人在大东北地区站稳脚跟的窗口期。

一旦错过,在这里生活的外族,为了自身的生存,都会不断南迁,威胁大明的北境。为了抵御这些敌人,成本将远超此时,就像明末一样,被辽东的战事拖垮国家。

高拱继续往下看,针对辽东,小皇帝特意给他安排了一些详细任务。

比如在赶赴辽东这一路上,沿途的情形、都要详细报备。

作为驿丞,亲自了解一下驿站的体系。这个国内交通运输的重要机构,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朱翊钧还特意提及一句古语“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他说高拱从中了科举当翰林之后,一直都待在京师,在中枢任职,没有任何地方治理的经验,很可能会被下面的人蒙蔽,不知道地方上的真实情况。

这样制定国家政策,难保不会出现问题。

小皇帝身为皇帝,年纪还小,不能随意出宫,所以他希望高拱代替自己,实地考察辽东的情形,为接下来的施政打基础。

辽阳老城,是辽东都司的驻所,汇集一地的信息。

让他担任辽阳驿丞,也是出于这一考虑。深入一线之后,将来还有提拔的机会。

高拱大为震惊,这是他之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

京师才是权力的中心,只有亲近皇帝,才能掌握大权。

所以成为翰林,出入大内,担任皇帝或皇太子的讲官,才是最为显赫清贵的升官之路。一旦外放几年,和皇帝的感情变淡,一代新人换旧人,前途就完了。

高拱不能免俗,出于自身的利益,潜意识中,就不曾思考这一点。

如今想来,这确实是大明官吏升迁制度上的一个缺憾。

或许应该建议皇帝,以后每一个掌管六部,或进入内阁的重臣,都应该外放出京,在地方上治理几年,验一验成色。

看到后面,小皇帝提到了几个具体的名字。

如辽东巡抚张学颜、总兵李成梁等,他都很了解。

在后面,却看到了一个印象不太深刻的名字——黑春。

十年前,辽东副总兵黑春在同女直酋长王杲的作战中兵败被俘,惨遭对方杀害。

嘉靖追赠了都督同知,谥忠勇。

此事早已过去,但是在小皇帝的心中,却是一根没有拔出来的刺。

那王杲至今仍然逍遥,没有明正典刑。

小皇帝提到了黑春的儿子黑云龙,如今他已经是宁远参将,驻扎在辽西,让高拱观他的心性能力如何。如果可用的话,将来在对付女直时,让黑云龙为父报仇。

像是王杲这种贼寇,一定要用雷霆手段,方能彰显大明威势,震慑周边。

小皇帝倒不奢望高拱到辽东后,立刻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他给了一个期限,三年。

三年内,王杲枭首,辽东安定,一切平稳。

他自可回京,担任要职。

做的好有奖励,倒是没说做的不好会给什么惩罚。

高拱估计,大概此生再难回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