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为何穿开裆裤,是为了凉快吗?
我们在婴儿阶段穿开裆裤,是为了通风、为了大人给我们更换尿布和清洗臀部时方便一些。不过,我们本节的重点不是要讲小孩穿开裆裤的利与弊,而是专门讲一讲古代人为什么穿开裆裤。
事实上,不管愿不愿意,古代的男女老幼都是穿着开裆裤的。为什么他们会穿开裆裤呢?是为了节省布料吗,还是为了凉快呢?
早先,还没有裤子的时候,男女都是穿“裳”(类似现代的裙子)。
到了春秋时期,史书上才有了关于裤子的记载。这时的裤子被称为绔或者胫衣。古代人用“一双”来形容这种裤子,因为它们像袜子一样,两个筒是分开的。穿这种裤子就像是将两只护膝套在腿上,可以更好地保暖,但“裆”仍然是开着的。
不过,我国自古就注重礼仪,人们在生活中穿开裆裤确实不太方便。那古代有没有穿合裆裤子的时候呢?当然有!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赵武灵王推行了“胡服骑射”。他在组建骑兵部队时,破天荒地摒弃了往日有着宽大衣袖的衣服,改穿短衣短袖的胡服。他创造性地制成了类似现代裤子的合裆裤,大为提高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可惜的是,当时赵国只有军中才穿合裆长裤,在民间社会中,贵族和百姓们因不屑与游牧胡人为伍,并不接受合裆长裤,合裆长裤也因此没有得到普及。
到了汉代,合裆长裤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大多数人把它作为贴身衣物穿,相当于现在的秋裤。为了与“胫衣”区分,汉人给合裆裤取了个新名字——“裈”。大文豪颜师古曾注《急就篇》,对此专门做过解释:“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所谓“亲身”,就是贴身穿着的意思。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出于礼仪考虑,会在裈之外穿裳,特别是一些追求繁文缛节的贵族们,会在裈的外边再套上一层开裆裤,然后再穿上裳,以突显精致的仪式感。至于普通人家,平民为了干活方便还是直接穿着的。
但是无论富贵贫贱,女子在干活、闲暇时,都必须在“裈”或“绔”的外面套上一层裳,而且她们不能随意提起裙摆,否则便会被视为有伤风化,不只名节会受损,可能还会面临牢狱之灾。
既然古代人如此注重礼仪,那么在正式场合,不管是坐着还是跪着,穿开裆裤都很不雅观,这该怎么办呢?
那时的贵族们制定了一整套行坐之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对坐姿的要求极其严格。有一种名为“跽”的跪坐坐姿,是古代人认为最合乎礼法的坐法,即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小腿或脚跟上,上身挺直,这样看上去非常稳重、端庄。但这样坐的时间久了,腰也会受不住,从小腿肚到大腿根还会酸痛,甚至抽筋,真是让人浑身难受、痛不欲生。
这种由开裆裤衍生的坐姿礼仪,后来还“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和韩国,他们在一些比较注重仪式感的场合,依然会采取正襟危坐的跪姿,以示对别人的尊重。
*忙着织布的古代人
[清]焦秉贞《御制耕织图》(清彩绘本)之一,美国盖蒂研究所藏
汉朝以后,开裆裤在很多时候还会作为妇女出嫁时的陪嫁物品。直到清朝结束,“开裆裤”才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所以,开裆裤也好,合裆裤也罢,它们的出现都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是当时人们普遍认可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单单为了节省布料、凉快。
*古代人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秦]跽坐陶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