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科学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郑国
真正的取胜之道

西陲边疆的虎狼之国秦国国力壮大后,生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采取“远交近攻”的连横战略,交的是燕、赵,攻的是最近的韩。

韩国由强晋三分(韩、赵、魏)而成,能从春秋时期一百多个诸侯国的乱战中,一直活到战国末期,天下七分得其一,可见实力也不弱。但韩国毕竟是战国七巧板里最小最弱的一块,被强秦打得焦头烂额,情势岌岌可危。

公元前260年,韩国失去上党富饶之地,只得请“本是同根生”的赵国来帮忙助战,结果不但没挡住强秦,还连累赵国落得个长平一坑,生生断送了四十万兵士,以及看起来是青年才俊的小帅赵括。天下大势,由此初定。

连赵都扛不住,韩清晰地意识到危在旦夕。国将亡矣,奈若何?

明的不行,便来暗的。韩桓惠王派出了韩国版的007——郑国先生。选择郑国是因为他跟吕不韦是老乡,他前往秦国,设法见到主政的吕同乡,说服秦国修筑大型水利工程。

这本是韩王定下的“疲秦之计”。“使水工郑国间秦作注溉渠,令费人工,不东伐也”。当时的诸侯国没有职业军人,都是兵民一体、工兵一家。大兴土木意味着占用劳力、削减兵力、损耗财力,秦国的战事因此受牵制,国力衰弱,韩国偷得喘息的机会。

憨厚又专业的郑国,用乡音乡情,很容易就打动了吕不韦。吕大人听着在理,大笔一挥项目批下来,拨款拨人,勘测划地。公元前246年,韩桓惠王二十七年,秦王政元年,作为阴谋的国家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开工了。这就是今天的郑国渠。

一切都按原计划执行,诸事顺利。工程进展稳步推进,从表面看也确实达到了韩王的目的:郑国渠的修建动用了十万劳力,耗时十年,是当时“国际上”规模最大、耗费最巨的工程。

唯一的失算是,郑国太过实心眼,他很快就忘了自己“国际间谍”的身份,专心致志做起水利工程师来。

本来,弄点儿假大空的面子工程,造些华而不实的标志性建筑,最能达到疲敝秦国、削弱其国力的目的,如果建到烂尾、溃堤、坍房、塌桥,当然更好。可郑国不,他一旦投入,便全身心地投入,扎扎实实地勘测、忘我地计算和设计,引水入泾河瓠口,“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越干越起劲儿,对工程质量要求还高。

结果,郑国渠造得相当成功,大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郑国渠造得太坚固耐用,到现在还泽被关中。

在农业社会,水利是国家固本培元、关系民生的大计。秦国本来就地处《禹贡》里的“雍州”,是中原的上好地段。后来有了都江堰,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秦朝的第一粮仓。现在建成郑国渠,又添一关中粮仓。《史记·河渠书》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1)

后代学者考证,郑国渠绵延一百多公里,灌溉了一百多万亩良田,能够保证供应六十万人口。郑国渠帮助秦国,使其再无军需粮草方面的后顾之忧,马肥人壮的秦军铁骑,手持强弩,迅速踏破中原。

关于郑国渠的价值,还有一个来自《汉书·沟洫志》的佐证,一百多年后,汉武帝一时兴起,在郑国渠的南边,“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兴建白渠。郑国渠和白渠合称“郑白渠”。当时就流传着民歌:“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2)后来累世维护修整,一直用到今天。

公元前221年,郑国渠建成十五年后,天下归一。秦出动消灭齐国、横扫天下的,正好是六十万大军——能受益于郑国渠的人数。

至于郑国先生本人呢?吭哧吭哧干得正起劲儿,后事败,身份暴露,被捕入狱。他为自己辩护,“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实非虚言。但这当然没能保住他的项上人头。

这就是他,叫作郑国的韩国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失败的间谍,国际隐蔽战线上最成功的水利工程师。

细想起来,从东周始到秦始皇,其间五百多年的群雄争霸,多少英雄、豪杰、能人、野心家,纷纷往小小的历史舞台上挤,把别人往台下踹,秦最终能后来居上,一统江山,是有其原因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不是致力于削弱别人,而立志于让自己强盛(当然,对于秦式强大该如何评价,又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个评价可不高)。从商鞅变法开始,直到嬴政称帝,都是如此。而韩国派郑国修渠、燕国派荆轲搞暗杀,这一类的做派,都是反其道而行之。

世间总有竞争,竞争总有胜负。所以,某个具体参赛者的胜负,仅仅只对他本人有意义,而竞争的根本和真正意义,在于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个人要想强过别人,有两种办法,一是让自己比别人更强,一是让别人比自己更弱。前者取其强,后者取其弱。竞争中最糟糕的,就是这种“取弱”的思路。胜则胜矣,却没有提高“强”的绝对值。

武大郎开店,自己不需要通过锻炼和增加营养,努力长高,只要把比他高的都开除就行。他要成了君王,比他高的就不是失业而是丢命。这样一来,武大郎的店面和国家是稳稳的,人的身高却被限制了。如果这是竞争和选择,那么竞争带来的,不是人类的进步、发展和提高,只是人和人之间的敌意、伤害和阴谋。优汰劣胜的格雷欣法则(3),是人类整体水准的衰落。小胜而大败,个人胜而整体败,这样的竞争,怎么可能带给人希望?

所以,应该感谢郑国和他的郑国渠,那是伫立在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一个巨大的象征,向整个民族展示了真正的取胜之道,在于自己的求强、求快、求胜利,而不在于背后使绊子,害得别人跌一跤,自己还被倒下的庞大对手活活压死。


(1) 《史记·河渠书》。

(2) 《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第九。

(3) 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财政大臣格雷欣提出,经济领域有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被称为“格雷欣现象”(Gresham’s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