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股神8:寒夜亮剑 砥砺辉煌(典藏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难忘那,“黑色记忆”中的一束耀眼光亮……——写在本集图书出版之际

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劫难”——那就是被千万投资者称为“股灾1.0”“股灾2.0”和“股灾3.0”的3次灾难!

它们,似凶猛的暴风雪,一次次,无情而残酷地席卷和摧残着中国股坛上的棵棵嫩苗!

那种惨烈的景象,真让人不堪回首:哀鸿遍野,血泪成河。多少投资者血本无归,又有多少机构、基金被吞噬,市场上千亿上万亿元的资金瞬间蒸发、葬归“大海”……

那是近年来中国证券史上一段最为黑色的记忆!

虽然,那场灾难已过去快两年时间了,但在亲历过这场劫难的投资者脑海中,对它的记忆却永不磨灭。

不知怎的,每当想起那场让人“肝肠寸断”的股灾,忆起那段备受煎熬的“黑色日子”,一次次毁灭性的暴跌带来的惨景又历历在目,那如诉如泣、无助的哀怨与呼唤,也总在我耳畔响起——

“白老师,我是大学刚毕业的一个‘90后’投资者,是在2015年见股市大涨时入的市。当时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啥也不懂,就猛冲猛打。那时行情好,买啥都赚钱。几个月下来,我盈利了好几万块,那会儿甭提有多高兴了,真是连做梦都在笑。可没想到,自打6月份开始,股市连续下跌,不光利润没了,现在连本也亏进去了。我是个新股民,从没经历过这一切,我该怎么办?”

北京的李大姐让儿子发来“伊妹儿”:“尊敬的白老师,我是含着热泪向您求救的。我入股市多年,赔得太惨了。真不知道,我的‘黑夜’为何这么长?求您多给我们提供些反败为胜的榜样,能指点我们尽快摆脱困境,走向成功。”

河南的一个读者发微信倾诉道:“我是《民间股神》的忠实粉丝,‘民间股神’系列图书我长年放在床头,有空就学习。我爱好炒股,可前几年上班忙得顾不上。这两年退休了,我一心想好好炒股票,但股市涨跌无常,炒来炒去,最后还是赔得一塌糊涂,买两套房的钱都亏进去了。我多想白老师能多写一些高手是如何面对失败,走出低谷,迈向成功的经验啊!”

福建的读者凌先生听到我赴杭州采访一位10年业绩翻了1.5万倍的民间高手,专程赶到杭州,一再要求现场拜师学习。他对我说:“白老师,不瞒您说,2015年,我炒股也赚到快两亿元了。可是在股灾中,又都还回去了,只剩下几百万元了。我最想了解的是,这些高手为何能在下跌中保住胜利成果?有的业绩不仅没怎么缩水,反而还翻了好几倍。他们真是值得学习的股市奇才呀!”

…………

一声声真诚的呼唤和热切的期待,深深地触动着我:说心里话,自打2011年《民间股神》第7集出版后,长年在一线艰苦采访、身心略显疲惫、已年届70岁的我,已搁笔几年了。但面对无数仍在中国股海艰难跋涉的投资者的召唤,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依然有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决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中国证券市场中更多需要帮助的中小投资者。

我再次投身到跌宕起伏的股市“沙场”第一线,去寻访叱咤于股海风云的精英。

冒着酷暑,迎着冰雪,从木棉花盛开的珠江边到飞雪弥漫的黄土高坡,从地处金融前哨的深圳前海到私募精英藏龙卧虎的湘江之滨和西子湖畔,历时一年多的深入采访,我终于完成了《民间股神》(第8集)这本书的写作。

这是5个“股市乞儿”跻身亿万富豪的传奇故事。

它,对于至今仍在跌宕起伏的中国股海中艰难前行的千万投资者来说,不啻一部“励志”的书。

记得我在“股灾”中采访的第一人,便是深圳前海某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杨济源,一位从贵州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彝族小伙。正是他,以超人的胆识与智慧,博弈在股灾的“暴风雪”中,奇迹般地创造了“8个月10倍”的辉煌和资金两年半时间回报3510%的佳绩,令人瞠目,且在“股灾”期间发的3个基金产品全部跑赢大盘,实现“逆市飞扬”的可喜业绩,令人为之震撼!

接下来,我在长沙采访的某投资团队掌门人程万青,也是一位证券市场上出类拔萃的“精英人物”。他以心理学、哲学、数学、物理学、兵法为基础,运用自己独创的以技术心理学为核心的盈利模式,自2005年至2016年的10年间,创造出了资金飞涨2000倍的辉煌。在“股灾”肆虐期间,他及时调整策略,实现战略转移,鏖战期货市场。尽管2016年受熔断机制影响股市暴跌,他却出奇制胜,在这一年竟取得了500%的骄人战绩,让人们称赞不已!

隆冬时节,我深入大雪纷飞的黄土高坡采访被人们称为“西北狼”的田建宁,他那“轻易不出手,出手就见血”的剽悍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股海征战中,他聪明过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2015年股灾爆发前,这只“西北狼”以极其敏锐的嗅觉,闻到“疯牛行情”过热,迅即逃离。他用盈利的几千万元资金购置了别墅和豪车,保住了“胜利果实”。在股灾后的反弹中,他又不失时机敢于“刀口舔血”,大胆“抄底”,既守住了“钱袋子”,又获取了丰厚利润。

2017年我采访的另外两个“重量级”人物,更加出彩。

一位是广东某投管团队总舵手丘建棠,我俩曾在他购置的美丽的海陵岛的海景别墅里彻夜长谈。多年来,作为一直掌控大资金运作的机构主操盘手和一个优秀的价值投资者,丘建棠以独到的眼光挖掘了无数极具价值投资的飙涨的“成长股”,几乎历年都能斩获翻倍的战绩。在股灾的风暴中,即使他选出的股票有时也曾遭遇“错杀”,但行情一旦企稳转暖,往往都很快能焕发出原有的光彩,有的股价甚至还创出了历史新高。在我们密切相处的日子里,我在他的身上看到的更为可贵的东西:他在18年的股市征战风雨中,磨砺了“涨跌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的博大胸怀。这也是他多年来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的“秘诀”。在他的征战日志扉页,赫然写着他最欣赏的一句投资格言:“如果哪天你的重仓股跌停,你依旧在高尔夫球场打上一场好球,你就成功了!”这留给了我极深的印象。

“潜伏”在杭州西子湖畔一栋豪华幽雅别墅里的添博,便是在坊间流传已久的一位神秘人物。正是他,从2万元到3亿元,仅仅用了10年时间,不用任何“杠杆”,靠着自己的智慧和独特的盈利模式,将区区2万元的原始资本翻了15000倍,这在中国股坛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奇迹。在他的操盘室中,有一块匾额尤为醒目,上书4个苍劲大字——“稳健增长”。的确,无论是暴涨的牛市、暴跌的熊市,还是涨跌起伏的震荡市,添博的业绩一直都是在“稳健增长”。当被问及秘密究竟何在时,他在采访中道出简单实用的“三大绝技”,正是他制胜股海的奥妙所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尤其在“黑色记忆”的日子里,他们,似一束耀眼的光亮,是那么绚丽,那般璀璨!

在历时一年多的采访中,有不少热心的读者曾向我打听:“白老师,能否透露一下,您新书里采访的几位民间高手,都有些什么‘神技’和‘绝活’?”听后,我感到真的很难用一两句话回答清楚。杨济源、程万青、田建宁、丘建棠和添博5个人,有5种不同的盈利模式,各有各的“撒手锏”。但如果要说起他们5个人的共同点,我倒觉得有8个字最能概括,那就是:“执着追求,永不言败!”

说实在的,在这一年多的500多个日子里,他们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是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它时时刻刻感动着我。他们在人生中所经历的一切,深深地叩击着我的心:

穷苦出身的丘建棠靠卖可乐供自己读完大学,他在股市中最落魄时,竟沦落到在深圳睡了一个月的天桥。

生长在黄土高坡上的田建宁也是在苦难中“泡大”的,小时候在山里放羊,曾两次差点被恶狼吃掉。初入股市,当几十万元赔得只剩下3万元钱时,妻子把幼小的儿子留给他,摔门离他而去。他曾含着泪注销了自己的炒股账户并发誓:“此生再不炒股!”但经过半年的反思,他东山再起,直至最后走向成功。

湖南某投资团队掌门人程万青从“奴隶”到“将军”的路,也是极为坎坷与艰难。他数年如一日地追求、探索的精神,也深深打动着我。当年,没有钱只能挤在人堆里看股市行情的他,立下的一个最大愿望竟是“要进中户室,拥有一台电脑炒股”。除此之外,那时他还有一个心愿是“租一间房,能付得起每月的房租,买台电脑安静地在家炒股,再不用到证券公司的人堆里去挤去受那份罪了”。在执着奋进的路上,昔日他何曾会想到如今能住上别墅,开着宝马、路虎,并撑起投资团队的一片天?……

还有,采访中,杭州的添博忆起当年2万元炒股“起家”,赔了钱,向妻子打借条、写保证“借钱”补上2万元钱“窟窿”时,也是万般的心酸。

同样,深圳前海某资管董事长杨济源当年也是赔得穷困潦倒,为学艺帮人扫地倒茶辛苦打工。在迈向成功的路上,他大把的头发几年里全部掉光,如今“光头阳”的网名,既有他战绩不断“拉大阳”的寓意,也含有他一路拼搏、满头乌发掉光的一份苦涩,也算有其“纪念意义”吧。

常言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失败,才造就了民间高手!这是我多次在投资报告会上,向广大读者传递的一种理念,也是我在“股灾”中,面对千万投资者的失败与期盼,坚持采访写就这本书的初衷。

尽管,我笔下的这5位民间高手也都是由极普通的中小投资者成长起来的,但他们在拼搏的征途上,不畏艰难困苦走向成功的奋进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在“黑色记忆中”的那束耀眼的光亮,也许会引领更多的人在中国股市的沃土上奋进,向着成功的方向前行……

如果读了此书,能多少给投资路上的你一些启迪和鼓励,便是对我一年多来辛劳付出的莫大的宽慰!

白青山

2017年11月于深圳 初稿

2022年12月 修订

丘建棠:如果哪天,你的重仓股跌停,你依旧在高尔夫球场打上一场好球,你就成功了。

美丽的海陵岛,浪花轻轻拍打着十里银滩,玛瑙湾的一栋豪华别墅里,鸟语花香,月季含苞待放,庭院的船木茶台上摆放着一台电脑,股票价格正在安静地闪烁着,而其主人却在花园一角悠闲地摆弄着栅栏,正准备栽种他心仪的玫瑰花苗。谁能想到,他,正是10多年前在股市中穷困潦倒睡天桥的一个“股市乞儿”!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命运?其间的10余年又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