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诵芬:把理想写在祖国蓝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7岁的梦想

童年的记忆总是铭心刻骨,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选择。

这些记忆有的是温暖的、幸福的,而有的是冰冷的、痛苦的,甚至是血腥的。

对顾诵芬来说就是后者。7岁时那如噩梦般的一场轰炸,一下把他炸醒、炸大,也催生了他毕生为之献身的梦想。

这就是航空报国、航空强国。

2021年11月3日,顾诵芬已是坐在轮椅上的鲐背老人,他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章和证书。奖励大会结束之后,敏锐的记者向他问道:为什么会选择航空这个领域?为什么会在这个事业上奋斗一辈子,直到现在依然坚持工作?

顾诵芬的回答意味深长:选择航空研究,缘于自己儿时的一个梦想,一个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梦想。这个梦想出现在顾诵芬脑海的时候,他只有7岁。《感动中国:亲自坐上战机上天观察,顾诵芬攻克歼-8研制难题》,人民网,2022年3月6日。

那是一场令人血泪俱下的轰炸。

那是令华夏子孙不能忘却的灾难。

那是令中华民族遭受凌辱、不堪回首的记忆。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

19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严词拒绝。

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

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

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同一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肆无忌惮地盘旋在中国东北、华北的领空,轰炸中国兵营之时,顾诵芬正在燕京大学附属小学读书。

7月28日,日军出动了轰炸机编队,目标就是驻扎在北平的中国29军军营。

而29军的驻地,距离顾诵芬家所在的蒋家胡同3号院不到2000米。

这是顾诵芬的父亲顾廷龙担任哈佛燕京图书馆驻北平采访处主任时的住处,而他们的邻居就是同在燕京大学就职、同住这方四合院的历史系教授韩儒林。

那一年,7岁的顾诵芬是燕京大学附小的一名小学生,他对那一幕终生难忘:

“剧烈的爆炸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连忙跑出房间,只听见天上不断传来巨大的轰鸣声,抬头望去,日本人的轰炸机排着整齐的编队向西飞去。

“爆炸所产生的火光和浓烟仿佛近在咫尺,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

“当时,人们惊慌失措,又哭又叫,不知道如何是好。幸好有韩儒林老师,他刚从德国留学回来,懂得如何防空避险,立刻向大家大声喊道:千万别出来,赶紧躲在桌子下!”顾诵芬回忆道。

燕大附小二年级师生合影(前左四为顾诵芬)

为此,顾诵芬对韩先生充满感激之情。

韩儒林系元史权威,后来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副广为流传的对联的撰写者就是韩儒林。

为铭记这段历史,半个世纪后,顾诵芬陪父亲旧地重游,专门在蒋家胡同合了个影。

国难当头,顾诵芬目睹了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山河,冲击波产生的震动远不如他心底的悲怆和愤怒来得猛烈。

“为什么日本人的飞机这样野蛮?他们为什么要轰炸我们国家?”

“我们怎么没有飞机回击?!”

“没有飞机,我们处处受人欺负!”

…………

一股热血涌上年少的顾诵芬心头。

侵略者飞机的轰炸声成了顾诵芬毕生印象最深刻的声音。

“飞机这家伙太厉害了,没有它,我们只能被动挨打!”

就是这个声音,托起了一个少年的救国梦、强国梦。

就是在这一天,顾诵芬幼小的心灵里萌发出一个梦想。

此刻,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飞机,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轰炸我们的国土,我们就只能受强盗欺负。

“中国只有强大起来,才能抵御外侵。”

侵略者点燃的战火烧着了顾诵芬心头的怒火。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搞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1993年5月,63岁的顾诵芬在全国总工会组织的一次报告会上动情地说:

“我从事航空工业已有40多个春秋,先后组织领导和参与过多种飞机设计工作,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其实,这些年我在实现着一个童年的梦想。七七事变爆发时,我在北平目睹和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的狂轰滥炸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时,我就有一个梦想:我要设计飞机,保卫祖国的领空。”顾诵芬:《把理想写在祖国蓝天》,《工人日报》1993年5月4日。此文为顾诵芬在全国总工会组织的报告会上的发言。

此时,儿时的梦想已花开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