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崔霞带着刘雪来去龙湾村,一路上忐忑不安,崔霞鼓起勇气走进哥哥家门。
“哥,嫂子!”崔霞叫道。
悲喜交加的崔连鹏看着妹妹回来,瞬间泪水涌出。
“进屋!”关灵凤说。
“嫂子,外面还有一个人。”崔霞说。
“谁啊?”崔连鹏问。
“还有谁,客人呗!”关灵凤拉了拉丈夫的衣襟说。
“那让客人进来。”崔连鹏说。
刘雪来跟着崔霞进门,他礼貌地说:“哥哥嫂子好!”
“好,你也好!”关灵凤说。
“屋里坐!”崔连鹏对刘雪来说。
屋里两个小孩正在做作业,关灵凤对他们说:“浩浩、娜娜,叫姑姑和叔叔。”
两个小孩怯生生与刘雪来打招呼,刘雪来把准备好的玩具拿给这兄妹俩,兄妹俩道谢后拿着模型飞机高高兴兴地跑出大门。
“霞,帮嫂子到锅屋烧火。”关灵凤对小姑子说。
崔霞答道:“哎!”
刘雪来看见崔霞跟着嫂子去了锅屋烧火做饭,于是拿出将军烟来给崔连鹏抽,崔连鹏看着刘雪来接过香烟。
崔连鹏抽了两口烟后问刘雪来:“兄弟,你干什么活?”
刘雪来说:“哥,在俺们村苗木花卉基地干活,崔霞也在那里干。”
“那就好!”崔连鹏说。
“嫂子,霞子回来了?”院子里传来崔连喜的声音。
“刚刚回来,你进屋先陪客人喝水,等会喝酒。”关灵凤对崔连喜说。
“行,嫂子。”崔连喜答道。
刘雪来给崔连喜敬烟,崔连鹏对他说:“这是你连喜哥,也是咱们村书记。”
“连喜哥好!”刘雪来说。
“好,你也好,坐!”崔连喜说。
“连喜,你先陪着兄弟坐,我出去一下。”崔连鹏对崔连喜说。
崔连喜看了看崔连鹏说:“哥,把社通叔叫来。”
“嗯。”崔连鹏答道。
崔连喜看着崔连鹏出门后对刘雪来说:“你们的事情我听晓慧表妹讲过,要珍惜。”
刘雪来由递给崔连喜一支烟问:“连喜哥,我与崔霞的事情您怎么看?”
崔连喜说:“早早结婚,别委屈了霞子。”
“是,哥。”刘雪来答道。
崔社通到来后,刘雪来正式向崔家提亲,崔连鹏应允了这门亲事。
关灵凤让崔霞上菜,随后四个人分主宾就座,开始畅饮起来。
半个月以后,刘雪来又来到龙湾村,这次同来的还有刘存山河徐连文等人,他们是来为崔连鹏翻盖新房的。
新房很快盖完,崔霞对崔连鹏说:“哥,雪来说工钱和料钱当做彩礼了,他再给家里‘添置’一台海尔冰箱。”
“你们下个月就结婚吧。”关灵凤说。
“嗯,我听哥嫂的。”崔霞说。
婚后,刘雪来与崔霞继续在花卉基地干活。
杨晓慧问看门的刘存山:“叔,您打算什么时候让雪花嫁过来?”
刘存山说:“先容我缓缓气,等嫁妆置办齐了就让她出嫁。”
“家电家具我们都买好了,您不用操心,点头就行。”杨晓慧说。
“那日子你们定。”刘存山说。
“新事新办,他们领了证就举行婚礼。”杨晓慧说。
“行,怎么办怎么好。”刘存山说。
刘家坡光棍一个个成功脱单,陈浩对杨晓慧说:“龙湾村的情况你比较熟悉,跟我去龙湾村。”
杨晓慧说:“行,陈总。”
陈浩在龙湾村设立了助村点,崔家峪与杏花峪的地形差不多,爱心驿站就建在龙湾村前大路边的空地上。
龙湾村距离县城有40多公里。村里有600多户人家,人口两千多,其中有200多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主要靠种植玉米、小麦和棉花为生,但由于土地贫瘠,灌溉条件差,农业收入很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和通讯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提升教育水平,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创建良好营商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和人才。
陈浩对崔连喜说:“龙湾村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砥砺前行’,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富裕、美好的龙湾!”
崔连喜说:“鲁城镇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GDP占全省的0.003%,生活较为不易。教育医疗资源短缺,我们村又缺乏特色产业,农业收益低,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难度较大。”
“事在人为。”陈浩说。
鲁城镇人均资源禀赋低,生态环境压力大,转型难度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龙湾村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和物流不便利。以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结构,受到资源、环保等因素的影响,收入下降,农民增收难度大,是经济整体水平较低的村庄之一。
没有便捷的交通,发展经济就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龙湾村地貌以中山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年均降雨量851毫米,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村四周紧挨枯水镇、桂花乡、东冈和西冈村,有9个村民小组,其中最好的还数龙湾五组,又称崔家峪。
崔家峪学校原本有四个年级,一到四年级,没有学前班,也没有幼儿园,后来这个学校成为了鲁城镇的一个教学点,再后来因为没有老师和别的因素,教学点被迫关闭。
崔连喜每次看到村里的孩子们自己背着大书包,拿着一个礼拜的吃食,到很十几里外的镇中心小学上学,还是住宿,这么小的一个人需要独立,这些孩子太遭罪的,看着他心里也不是滋味,想把教学点恢复起来。
崔连喜对陈浩说:“陈总,他们是祖国的花朵,让他们受这样的罪,于心何忍啊!”
陈浩看着旧学校说:“这里已经不能再使用了,当初撤了教学点上面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东西岗两个村也没有学校,他们的情况和我们一样。”崔连喜说。
“住在峪里三个村有多少人?”陈浩问崔连喜。
崔连喜说:“接近五千人。”
“你把东西村领导找来,我有事情与他们协商。”陈浩说。
“行,我一个电话他们就来。”崔连喜说。
东西岗村领导齐聚龙湾村委办公室,陈浩说:“你们3个村只有一条路出去,现在村村通路况不是很好,这个你们自己心里明白,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我计划帮助你们改造村村通路。”
东岗村书记董淑凤说:“求之不得。”
西岗村书记郇家康说:“万分感谢!”
陈浩看了看众人说:“拓宽道路势在必行,但是孩子们就近上学问题也要解决。”
董淑凤说:“就近入学不能超过3公里。除边远山区、边远农牧区,小学生原则上就近入学。农牧区初中可发展寄宿制学校,为远距离就读学生提供寄宿条件,就近入学一般是按照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原则上在3公里以内来算,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仍应就近安排至其他学校入学。”
“我们的孩子们上学通勤路远时长,建设本地学校刻不容缓。”陈浩说。
“我们知道这些情况,但是我们三个村没有能力建设学校。”郇家康说。
“叫你们来商议事情,建设学校就是其中一个要商量的事。”陈浩说。
“陈总答应捐资建设希望小学,叫你们来是商议建设新学校选址的事。”崔连喜说。
“不用商量,不管学校建在哪里,我们无条件支持。”郇家康说。
“有您们这句话就好,西岗村的东岭是建校不二之地。”陈浩说。
西岗村主任沈德龙说:“东岭是我们兄弟几个的地,我可以做主让出。”
“谢谢沈主任。”崔连喜说。
“好,明天就平整场地。”陈浩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咱们得喝酒庆祝一下。”崔连喜说。
“行。”郇家康说。
“都去我家。”崔连喜说。
杨晓慧帮助表嫂曾巧燕烧火做饭,郇家康与沈德龙陪着陈浩喝茶,崔连鹏送来活鱼,董淑凤与妇女主任艾雅丽陪着李凤霞嗑瓜子。
席间众人做好分工,建设希望学校由西岗村主要负责;改造道路主要由龙湾村负责;建桥主要由东岗村负责,三个村既分工又协作。
崔连喜说:“工程总指挥非陈总莫属。”
“同意。”众人说。
“崔连鹏是什么人你们也不陌生,我建议让他负责进购料,东西村各派一人协助他。”
“可以。”董郇二人说。
“杨晓慧做工程联络协调员。”陈浩说。
“同意。”众人答道。
建设希望学校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资金、材料供应、施工队伍的可用性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建设进度,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半年内建成希望学校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半年后希望学校建成,家长担心安全、环境问题,施工方表示有关部门将邀请家长、学生代表参与验收检测。
暑期将至,对于幼儿园和小学毕业的孩子们来说,不但可以享受假期时光,还可以期待未来的新校园生活,但家长们却省不了心,让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是每一个家长此时最关心的事。
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受历史和发展时序等因素影响,‘鲁城’教育基础弱。近年来,适龄入学儿童总数不断增长,造成学校学位紧张。崔家峪希望小学的建成,缓解小学入学压力。”
崔家峪希望小学在龙湾村小学基础上选址新建,位于西峪西岗村村东,是一所村联办小学,覆盖周边9个行政村、8000余口人。学校占地面积规划占地144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14平方米,规划投资980万元,可满足21个班、1000名学生使用。学校内还建设了食堂、卫生间以及必要的体育设施。希望小学由嘉禾公司捐建。
校党官员1人,校长1人,教导主任2人,并配备专职英语、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和兼职的卫生、科学等教师。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资格12人,小学一级教师15人。
虽然学校建成了,但是代课老师的工资成为了学校最大的负担。因为这是村联办小学,教师的工资由各村翠微负责。
陈浩说:“在当前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必须抛弃过去‘沿袭’普通教育模式的做法,必须创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办校指导思想、办校形式以及一整套富于特色的教育机制,必须走自力更生的路,这是现实对乡村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我们可以‘以厂养校’、‘以产助学’,驿站助社区建设养殖场和加工厂。”
山区贫困县的分布相对广泛,且多位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那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人口分散的地区。这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导致经济发展滞后,居民生活水平低下。
条件最艰苦的山村小学往往位于偏远的山区,这些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教育资源匮乏。
许多山村小学的教学楼、宿舍等基础设施简陋,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例如,教室可能是破旧的瓦房,没有玻璃窗户,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由于地处偏远,山村小学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现有的教师中,很多可能是低学历、非专业的代课教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山村小学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学生无法接触到丰富的学习资源。此外,由于交通不便,学生也很难参加校外的各种活动和竞赛。
贫困山区的家庭往往以务农为生,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和农业技术落后,家庭收入微薄,难以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和学习需求。孩子们可能居住在简陋的房屋里,生活条件恶劣。他们可能缺乏必要的生活用品和营养保障,甚至面临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和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山区的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可能无法承担学费和书本费,甚至因为学校太远而不得不辍学。此外,由于交通不便和缺乏学习资源,他们的学习质量也往往难以保证。
为了改善山区贫困孩子的生活状况和教育条件,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通过设立扶贫基金、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条件。
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待遇,改善学校设施,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鼓励社会各界关注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问题,通过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总之,山区贫困问题和贫困孩子的生活状况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陈总,外地人孩子上学怎么办?”郇家康问陈浩。
陈浩说:“国家规定,外地人入学条件是成为本地户籍,或者提供在辖区1年社保及半年以上的居住证,就读的学校必须是居住证地址就近;父母要有暂住证,如果是做生意的要有营业执照;如果是务工人员,要有务工证明,农民工子女可以在暂住证就近的学校读书。
免费教育不能分‘三六九等’,这样咱们厂的外地职工子弟,也能够享受本地一样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