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供应链金融:数字孪生与数据资产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信息不对称与数字供应链金融

1.3.1 供应链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资金供给方难以对需求方的经营状况、资信状况进行有效甄别,甚至需要付出监督成本来对信贷需求方的状况进行确认,金融摩擦也由此产生。信贷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衍生的金融摩擦,一直是悬于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传统金融在引导资源配置上有着较为明显的风险厌恶偏好,这种“后向型偏好”使得那些具有一定规模和稳定财务建制支撑的企业更容易受到青睐,降低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传统融资理论认为,因为中小企业信用基础薄弱及财务报告制度不规范,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避免贷前的逆向选择及贷后的风险问题,选择对中小企业采取信贷配给,甚至采用惜贷的方式。在融资市场中,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信号传递来突破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瓶颈,即中小企业通过向融资机构或者投资者传递体现本企业高信用水平或还款实力的信号,实现必要的融资目的。

有利于中小企业实现融资目的的信号传递主要包括提供抵押、获得第三方信用评级、取得信用担保、加入担保基金等。但在实践中,中小企业融资时,以上类型的信息传递均呈现失效状态,如中小企业普遍缺少健全的财务制度、缺少符合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物等。在供应链中,中小企业可以传递的信号主要包括:与核心企业的关系、管理的稳定性和独特的能力与资源(如知识产权等)等。

供应链金融为融资双方信号的传递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有效降低了融资活动中信息展示、搜寻与解读的成本和难度。在供应链网络中对企业能力、交易活动与合作关系的考察是银行为企业提供融资的前提。

供应链金融具有比传统信贷融资更为复杂的场景,其作为一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创新手段,主要特征是融入供应链情境,将物流、供应链协作和金融交叉融合,比传统信贷融资更加重视对多维度综合信息的归集和利用,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选择特定信号向银行揭示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可能产生的风险。

金融机构很难理解企业的运营逻辑,对于企业复杂的供应链交易流程也十分陌生,所以它们很难理解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及其背后的融资动机和诉求,风控的核心手段实际更多依赖于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担保物或担保机构等。

供应链金融的逻辑是利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能力,来缓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从而解决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物的匮乏问题。但在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核心企业的高信用在实践中仍然受到极大的质疑,因为那些已经倒下或者正在倒下的大型民营企业,很多都是曾经的“核心企业”“主体信用”,而且这类企业使得银行面临巨额的坏账损失。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反欺诈水平。大数据技术用于提供更全面的客户信息,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可以集中化处理海量数据的客户信息,从而有效缓解了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释放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1.3.2 数字金融的逻辑:缓解信息不对称

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设——信息对称,即在市场条件下,要实现公平交易,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就必须对称。倘若交易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则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就可能做不成;或者即使交易做成了,也很可能是不公平交易。

研究指出,在不规则的市场,如果买者无法观察到商品的内在质量,那么卖者就容易以次充好。在商品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容易导致高质量的产品从市场中被迫退出,而留下低质量的产品,结果造成市场萎缩。而在信贷市场中,借贷人和放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问题称将导致非常高的借贷利率。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依靠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能力,但在数字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通过可信数字技术获得了关于真实贸易背景的全面信息,掌握了场景端的实时信息,甚至能实时控制场景端,原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那么供应链金融的核心逻辑发生变化了吗?

在数字化背景下,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得到颠覆式的改变,进而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为依托这一供应链金融的核心逻辑也将被改变,依托信息对称并结合核心企业的信用,将成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逻辑。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和由可信数据产生的信用,将主导个性化金融的底层逻辑,传统的风控措施必将被创新的风险技术所逐步取代。

本书正是从改变信息不对称这一基本命题出发,讲述在供应链体系具备可信数字化能力的前提下,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体系问题。只有当金融机构全面、真实地掌握了供应链场景信息时,才能真正厘清信息不对称这一最底层的逻辑。在“四流合一,四性齐备”的供应链金融基本要求中,使用数字技术对场景端货物交付行为的信息有全面了解,获得货物的真实交易状态,可以减少中小企业对核心企业的信用依赖。例如,可信数字化仓储物流实行“强认货,弱认人”原则,通过对物流和运营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基于物联网和仿真技术实现资产数字孪生。而这类资产数字孪生建立在信息获取与传统可信的第三方信道上,不受利益相关方的制约,可信地传递给各参与方。

可信数据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在供应链金融中,提供可信数据服务的服务商必不可少。可信数据的产生,要求数据提供服务商必须保持商业中立原则。虽然数字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所有技术都是“人造之物”,数据提供服务商仍然是技术中立的保证,可在数字化系统中产生可信交易、可信物流、可信监管和可信交付。在数字化运营中,围绕运输和仓储的数字化场景,可以把取得动产物权的完整过程呈现给各交易方,从而实现信息对称和可信数据视角下的数字化。

1.3.3 数字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路径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是构建供应链金融运营的数字空间,而不是对信息化的简单升级。

传统的信息化在解决供应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时需要构建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把供应链管理及金融机构信贷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集中起来并进行处理和使用,管理和金融机构的决策服务。供应链金融一般是科技、产业、金融三方合作的模式。在多方合作的过程中,金融科技公司的作用侧重于将自身积累的科技能力对外进行输出,助力地区政府、大型产业集团或金融机构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解决资金端和资产端的需求匹配问题。

而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则创造了一个“新世界”,构建了新的业务场景,其把物理世界的业务场景直接映射或迁移到数字世界,服务于各参与方,甚至为流程中的每一个操作者赋能。把人与人的交互场景从物理世界迁移到数字世界,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实时远程监管,将远端的场景搬到了数字世界,使得金融机构和管理者在共享的数字世界中完成各类风险控制和决策操作,节省了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复杂的、远程的、不可控的物理场景都可被直接映射到数字世界中,并实时保持与物理世界同步,效能远远超出传统的人工操作业务模式。

采用数字化技术将业务场景迁移或映射到数字世界,是构建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内容,也是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实质。构建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对应的新型业务场景,是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转型的内涵,而数字化的创新模式也将产生颠覆式的创新价值,传统模式将逐渐被取代。

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就是现有业务场景和业务系统向数字世界迁移的过程,将货物、仓储运营设施、操作人员、管理者等都映射和迁移到数字世界,大量简化现实中的物理流程和场景。映射和迁移后的结果是数字世界中的供应链金融场景成为主场景,这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商业逻辑和业务创新的影响是巨大的。

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分为“信息化”“数字赋能”“智能化”三个阶段,如图1-1所示。

图1-1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三个阶段示意图

第一阶段为信息化:全面、系统地构建物理世界的映射。

这一阶段以全面的信息获取和转换来形成数字化的基础。数字化不是从零开始的,是从信息化开始的。信息化是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商业逻辑和业务场景还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并没有太大改变,仍然以物理世界为主,以数字世界为辅。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主要以线下的人工服务为主,而在经过信息化之后,供应链金融将实现金融服务流程的线上化,会更加高效、便捷。

对于风险评估,传统供应链金融主要依靠企业年报等来分析企业的生产和盈利能力,以评估企业的经营风险。数字供应链金融则依靠数字化技术,搭建全链条的信息平台,使参与企业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在服务效率方面,线下业务服务效率低,服务体验不佳;而由线下模式跃迁为线上模式,实现全流程线上化,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体验。建立场景化、产业级供应链生态圈,金融机构可通过场景创新,深度挖掘企业客户融资需求,将金融服务融入企业客户的生产经营,实现更优质体验的金融服务,并将金融服务融入供应链全生命周期。

第二阶段为数字赋能:业务场景向数字化模式迁移,实现全面的数字赋能。

传统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方法不适用于数字化模式,采用新兴技术进行风险管控是必然的趋势,应积极运用数据分析、智能风险模型、云计算等技术,优化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管理模型,提高风险评估水平和风险预警能力。数字赋能在本质上是场景迁移和创新,用户和业务场景从物理世界过渡到数字世界,由数字世界完全承接物理世界的“活动”,但“数字化”并不是对线下模式的完全模仿,而是将用户之间的交互活动与业务流程整合,以构建全新的业务场景:传统以物理世界为主的模式将变成以数字世界为主、物理世界为辅助的模式,数字世界中的场景价值超越物理世界。

第三阶段为智能化:大量采用智能化技术,重构供应链金融商业模式。

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前期,参与方之间的业务场景虽然迁移到了数字世界,但是依然主要依据物理世界的思维习惯和业务规则来处理事情,业务本身(业务审查与风险控制等方面)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而只有独立地以数字化的方式重建业务逻辑和商业逻辑,才能形成新的商业模式,真正发挥数字化的独特优势,并与物理世界的业务场景深度交融、相互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核心技术包括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边缘计算、隐私计算、数字孪生等。

总之,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不仅是信息化的升级版,更是对供应链金融商业逻辑和底层业务逻辑的改进。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在改变金融运行模式、提高金融交易效率、丰富金融产品的同时,也创新了传统金融治理模式。数字治理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治理模式,具有“技术创新”、“数据共享”和“多方参与”等特征,为金融治理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供应链金融数字治理的理念,有利于构建一个智能金融治理体系,使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更为精准,平台监管和政策法规制定更加及时、有效,风险管控更加协调,最终有利于推进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3.4 数字化推动供应链金融的转型升级

供应链金融与数字化具有天然的契合关系。在产业和社会经济全面数字化的背景下,信息流(即数据流)在分析和监测资金的流动情况时,若要全程管控资金风险就要做到充分掌握、洞察和分析相对应的数据。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可充分挖掘数字化要素的价值,并提供全客户、全链、全流程、多场景化的智慧金融服务,推动金融资源更加精准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加强传统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金融机构在客服、渠道、产品、运营、开发和风控等方面的能力。

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业务场景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以及探索供应链金融新的商业模式和利润增长点,将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主旋律。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和场景相结合,打造实时感知、智慧服务、产融深度结合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在融资需求的筛选和服务过程中融入数字化技术,为实现中小企业深层次的金融服务供需动态平衡提供重要支撑。

1.精准匹配融资需求

若要对某一产业逻辑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则需要理解企业融资需求的共性和个性化两大部分,首先构建供应链融资需求的共性视图,建立数据标准;其次,精确把握和刻画融资需求的个性化部分,通过内部与外部多渠道获取客户信息,利用知识图谱为客户进行画像,刻画客户的个性化特征,建立中小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最后根据场景化来精确匹配客户的融资需求,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契合度和成功率,实现精准营销。

2.提升渠道整合能力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线上模式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渠道,线下仅为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和增强客户体验的补充,以线上数字世界为主、线下物理世界为辅的交互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型、智慧化的金融服务,可以真正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短、平、快、急”的需求。

3.提升创新产品能力

在金融科技全面赋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流程进行创新,将传统的场景转换为以数字世界为主导的模式,对业务参数集中统一管理和灵活配置,创新与客户的交互方式,智能化提升创新产品的能力和快速布署的能力,依托产业互联网打造数字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及时满足客户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4.从全面赋能到智能化转型

通过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到融资服务的全流程之中,构建线上与线下并行的运营模式,在全面赋能和大幅优化运营流程的基础上打造自动化、智能化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转型。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生物识别、数据挖掘等技术充分应用到客户营销、客户服务、运营管理、风险控制等全流程业务之中,通过联邦计算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而不可见”,对复杂度高的场景业务进行归纳、挖掘和预测。

5.形成开放平台与生态系统

供应链金融同样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产业体量越大,金融机构的创新空间就越大,而且良好的金融生态需要更大的平台规模。供应链金融平台与政府部门、行业客户、电商平台、金融科技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创新金融场景,整合行业优质资源,建立开放智慧的金融生态系统。

6.提升风险智控能力

整合智能化技术、构建智能风控模型,增强识别风险、监测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智能化技术可以提升全流程的风险管理能力,实现风控从人控向数控再向智控的转变,包括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支持可疑交易自动化拦截与风险应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