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四祖下二世
金陵牛头山融禅师法嗣
牛头山智岩禅师
牛头山智岩禅师者,曲阿人也。姓华氏。弱冠智勇过人,身长七尺六寸。隋大业中为郎将[1],常以弓挂一滤水囊,随行所至汲用[2]。累从大将征讨,频立战功。
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家。入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为弟子。后一日宴坐,睹异僧身长丈余,神姿爽拔,词气清朗,谓师曰:“卿八十生出家[3],宜加精进。”言讫不见。尝在谷中入定,山水暴涨,师怡然不动,其水自退。有猎者遇之,因改过修善[4]。
复有昔同从军者二人,闻师隐遁,乃共入山寻之。既见,因谓师曰:“郎将狂邪,何为住此?”师曰:“我狂欲醒,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荣冐宠[5],流转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
师后谒融禅师,发明大事[6]。融谓师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7]。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8]。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9]?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之于汝。”师禀命为第二世,后以正法付方禅师。
师住白马、栖玄两寺,又迁石头城。于仪凤二年正月十日示灭,颜色不变,屈伸如生。室有异香,经旬不歇。遗言水葬焉。
【注释】
[1]郎将:武官名。秦置,主宿卫、车骑,即郎中令所辖三署的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汉袭秦制,属光禄勋。唐宋设官,于中郎将之外,复置郎将,五品。
[2]汲(jí)用:取水饮用。
[3]卿(qīng)八十生出家:您前生有八十次投胎都是出家人。旧译本“你八十岁出家”,译错。前面已经明言智岩禅师四十岁出家,再说八十生怎么会是八十岁呢?八十生是八十世,即八十次投胎转生。卿:古代对人敬称,宜译为“您”。
[4]尝在谷中入定,山水暴涨,师怡然不动,其水自退。有猎者遇之,因改过修善:曾经在山谷中禅坐入定,山水暴涨,禅师安然不动,洪水自然退去。有打猎的人遇到禅师(经禅师开示),都改过修善。旧译本“有位打猎者,遇见此景,因而改过修善”,译错。打猎者因为遇到大师开示才改过修善,并非看到了山洪暴发禅师入定那一幕才改过修善,两者之间没有联系。而且不是一位打猎者,是很多的打猎者遇到禅师开示后,都改过修善了。
[5]嗜色淫声,贪荣冐宠:沉迷声色,贪图荣宠。冒宠:无勋德而受恩庞。
[6]发明大事:谓参学者明心见性,完成了领悟禅法、超脱生死的大事。发明,非今天所说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一是指揭示、阐明,即对佛法创造性地阐发与发挥。二是指省悟、发现。
[7]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我接受四祖道信大师的真传,真正修行的要诀,并非是得到什么,而是什么都没有得到,一切都空。旧译本“我接受道信大师的真谛后,其余所获得的都忘了”,译错。
[8]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假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它也是如梦幻泡影的有为法。旧译本:“假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的亦如梦幻。”使人费解,有误。
[9]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难道一粒微尘在空中飞就把天都障住了,一粒芥子落到地下就把地也盖住了?本书中禅师反问,一般都是批评某些人妄自尊大、固执己见、不自量力。
【概要】
智岩禅师(600~677年),唐牛头宗僧。曲阿(今属江苏省)人。俗姓华。身长七尺六寸,特别高大。隋大业年中(605~616年)为郎将,屡立战功。唐武德年间(618~626年),从舒州(今属安徽省)皖公山宝月禅师出家。后来,住白马寺、栖玄寺,又往石头城疠人坊,为病人说法、服务。于仪凤二年一月十日示寂,世寿七十八,法腊三十九。
智岩禅师算不算牛头宗二祖,印顺法师提出异议:“《续僧传》(《续高僧传》)没有说到智岩到牛头山去,也没有说到与法融的任何关系。智岩到建业,‘依山结草’,正是法融在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禅室’那一年(贞观十七年)。与法融共住的,‘百有余人’;而与智岩共住的,也是‘僧众百有余人’,这是两地同时施化的。贞观十七年,法融五十岁,智岩已六十六岁。虽然禅法的传授,不限年龄的大小,但智岩永徽五年(654年)去世,比法融(657年)还早了三年。从继位弘扬的意义来说,智岩继法融而称二祖,是很难想象的。《传灯录》编者,也许发觉到这点,所以改为:智岩‘于仪凤二年(677年)正月十日示灭’。这也许有师资传承的可能,但这么一改,完全陷于矛盾了!《传灯录》所传智岩的事实,是依《续僧传》的,也说‘唐代武德中,年四十’出家;‘年七十八’(去世)。如武德年中年四十,那仪凤二年,至少是九十岁以上,怎么还是七十八岁呢?而且,道宣卒于乾封二年(667年);智岩死了,道宣已为他作传,怎么能活到仪凤二年呢!《传灯录》的改窜,是不足采信的。”(摘自印顺《中国禅宗史》第三章第二节)
依印顺法师的论证,智岩禅师的生卒确有问题,如果根据《续高僧传》的年龄就不能作“仪凤二年正月十日示灭”。本书推迟智岩禅师的圆寂时间,印顺法师认为是为了牛头宗二祖的地位,如果徒弟比师父还先去世,怎么好说继承师父位子呢?所以,印顺法师认为,智岩禅师的牛头宗二祖位子没有根据。
智岩禅师是不是二祖实际上也不重要,关键是他有没有得到禅宗的心传,如果得到了,又大彻大悟了,衣钵不重要,弘法度生,做了多少贡献才重要。即使以牛头宗祖师法融的地位也没有得到道信禅师的衣钵,可印顺法师也没有否定他在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性。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不能否定智岩禅师是一代大师,而《五灯会元》时间不合理的问题,则值得另外考证,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即使智岩禅师先于法融禅师去世,其实也一点不影响大师的光辉形象。
智岩禅师“以正法付方禅师”,即是慧方(629~695年),唐代僧,牛头宗第三祖。润州延陵(江苏省)人,俗姓濮。初于开善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入牛头山,参谒智岩,请问秘要,得示心印而豁然开悟,此后十余年未曾下山,而四方学者云集其门。后,传正法予法持,并退居茅山。相传禅师在灭度前夕,曾见有髻发后垂状如菩萨者五百余人,各持幡花,来曰:“请法师讲!”又感山神现大蟒身至庭前,如将泣别。禅师知时至,令侍者洪道报门人,及门人奔至,禅师已入灭。寿六十七,腊四十。
【参考文献】
《续高僧传》卷二十;《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四;《联灯会要》卷二;《释氏六帖》卷十一;《禅苑蒙求》卷中;印顺《中国禅宗史》第三章。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者,吴郡人也。姓颜氏[1]。初谒融禅师,融目而奇之,乃告之曰:“色声为无生之鸩毒,受想是至人之坑穽[2],子知之乎?”师默而审之,大悟玄旨。寻晦迹钟山,多历年所,茅庵瓦缶,以终老焉。唐天授三年二月六日,恬然入定,七日而灭。
【注释】
[1]姓颜氏:宝祐本作“姓颜氏”,但查阅《大正藏》与《龙藏》之《宋高僧传·唐润州竹林寺昙璀传》均作“俗姓顾氏”,是否字形相近而误,待考证。
[2]受想是至人之坑穽(jǐng):“受”“想”是引诱人的陷阱。旧译本“受想是至人的陷阱”,译文费解。“至人”是什么意思,如果作为一个名词,至人指达到无我境界的人,庄子说“至人无己”,此处显然不是这个意思。此处“至”,实际上是“致”,即招致、引诱的意思。此外,“受”“想”是佛教专有名词,宜加引号,使人知道有特殊意义。“受”“想”:属于佛教“五蕴”里面的“受蕴”“想蕴”。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眼识受色尘,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尘,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触尘,意识受法尘也。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穽:同“阱”,陷阱。
【拓展阅读】
法融的门下,据《续高僧传·法融传》说,他初入牛首山(牛头山)时有道綦和道凭,这两人的事迹都不详了。《宋高僧传》卷八的昙璀传,说昙璀晚年曾事牛首山法融,称法融为东夏的达磨。他受了法融诲示以后,即隐居于钟山,后入润州竹林寺。从最初的师承关系说,昙璀应该是牛头宗的第二世,但后来却公认智岩为二世。至于牛头宗法系六世的次第,都是比较后起的说法,而各种记载里也互有出入。唐刘禹锡的《融大师新塔记》以法融、智岩、法持、智威、玄素、法钦为牛头宗传承的次第,但未称为六祖。李华的《故径山大师(玄素)碑铭》所记的传承是法融、智岩、慧方、法持、智威、玄素六世。这种系统传说在玄素(668~752年)生前似已成立。到了宗密时(780~841年)更确定了牛头宗的世系,以法融为第一祖,智岩第二,慧方第三,法持第四,智威第五,慧忠第六。又说智威的弟子有润州鹤林寺玄素,玄素的弟子有径山道钦(一称法钦),都是相承传授牛头禅的宗旨的。牛头宗的世系,后来即以此为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