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理论进展与国际比较篇
第一章 精准扶贫研究理论进展
李景[1]
精准扶贫理论内涵是中国扶贫实践成果的深化,研究其与时俱进的理论支撑,能够为下阶段减贫事业提供理论反思参考。从中国扶贫历程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目标、主体、方式、资源配置和思想所呈现的特点与变化,隐含着精准扶贫理论内涵的来源;从精准扶贫政策与具体实践来看,共同富裕、以人为本和赋权理论是开展精准扶贫的理论支撑;从精准扶贫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来看,参与式发展、人力资本超前投入是精准扶贫应有的理论反思。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减贫扶贫,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扶贫开发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经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围绕扶贫目标、主体、方式、过程、思想等扶贫纲要、扶贫模式的调整,反映了扶贫政策制定者与反贫困领域研究者对贫困和反贫困内涵与分析框架的认知深入,以及对实践中面临的问题的解决之道的学理思考[2]。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扶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2013~2019年我国农村年均减贫人数保持在1000万以上(见图1-1)。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

图1-1 2013~2019年中国农村减贫人数和贫困发生率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伴随经济的稳步增长以及扶贫的有序推进,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和比例均大幅度减少,区域性整体减贫成效明显,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精准扶贫相关的学术关注度随之提升。